風味or儲存?番茄種業的得與失 | 小種業故事

2022-07-25     35斗

原標題:風味or儲存?番茄種業的得與失 | 小種業故事

當前種業創新已經被提到國家戰略高度,種業創新已經成為農業領域的熱點議題,諸多政策、資源、人才等產業要素湧入種業,為種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堅實基礎。在此種背景下,中國種業應該瞄準「卡脖子」關鍵問題,在種質資源發掘與保護、基因編輯技術、轉基因、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方面重點發力,提升中國種業的綜合創新能力,提升中國農業現代化、規模化水平,加強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相較於水稻、玉米、大豆等主糧類種業被持續熱議,果蔬、經濟作物的育種似乎熱度較低,但其重要性實不亞於主糧種業,也是我國種業自立自強、破解「卡脖子」局面的關鍵任務,同時事關老百姓的「菜籃子」和「果盤子」。有鑒於此,35斗擬推出「『小』種業故事」系列專題文章,系統梳理果蔬育種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鑑往知來,呈現其中的關鍵面孔和關鍵人物,並為未來發展探尋一些方向。本期文章主要聚焦於番茄產業,從育種的角度分析為何「兒時味道」不在,以及如何找回。

似乎,現在的番茄,越來越沒有番茄味了。

這個原產於美洲大陸的「舶來品」,在數百年時間內,已成為了國人「盤中餐」的常客。然而,相信許多人都能感同身受,現如今,番茄除了名字沒變,從前記憶中的兒時味道已經默默消逝,番茄味寡淡、口感生硬、沒有沙瓤……已屢屢遭人詬病。

番茄緣何失去了過去的老味道,育種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我們將如何找回「兒時味道」?

一、番茄風味丟失的原因,找到了!

番茄風味的變化,其深層原因,還是時代革新所帶來的變化。

育種是以市場為導向的。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深入,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在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對蔬菜的供給和運輸能力提出了要求。反觀兒時「記憶中的番茄味道」,其大多依賴本地種植和供應,對供應鏈並無太多要求。同時,過去的老式番茄種子在重量、產量、生長周期等方面,都無法實現利益的最大化,種種弊端讓人們意識到了兼顧貯存、產量等的番茄育種的重要性。

經過從業人員數十年的選育,一種果實硬度高、產量高、耐儲存和運輸的番茄被裝上了貨車,端上了人們的餐桌。在此過程中,人們逐漸將重心放在了番茄的抗病性、外觀、產量以及對現代物流的適應性上,而番茄的風味,似乎成為了一個被拋棄的選項。

上世紀60年代前,我國自有番茄品種幾乎為零,幾乎全靠從國外引進。此後,儘管我國已經意識到了自主掌握番茄育種的重要性,開始有目的地從地方品種和引進的優良品種中株選,或有性雜交後進行選育,但由於TMV(煙草花葉病毒)的危害,在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國還是進入了第二輪的引種階段。

90年代,專用品種的選擇成為了人們關注點,產於保護地番茄品種逐漸占領上風,但與此同時,為滿足市場,硬度強、耐運輸番茄品種也逐漸走進了從業者的視野中,彼時的番茄市場可謂是「群雄爭霸」,不僅有我國自主研究選育的「中雜9號」、「中雜8號」,還有「合作903」、「合作908」、「合作918」等品種,外國種企的「百利」、「R-144」和「FA-189」等品種也因其硬度、貯存、運輸等方面的優勢迅速在我國站穩了腳跟。

「百花齊放」的局面很快便隨著TY病毒(黃葉曲葉病毒)的爆發被打破,其對我國番茄產業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國外種企以此為契機,大規模地打開了中國番茄市場的大門,先正達的培育的「齊達利」、「拉比」,抗TY品種的德澳特「7728」、「4224」等紅果品種牢牢俘獲了種植戶的心,我國粉果市場,也被聖尼斯的「歐貝」、「歐官」,海澤拉的「羅拉」、「聖羅蘭」等占據。

上述原因或許是人們拋棄自留種轉而擁抱國外品種的主要因素,在此過程中,也為風味的丟失埋下了隱患。但真正搞清楚番茄風味變化與種子之間關聯關係的,是中國科學家黃三文跟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組建的一支20人的團隊。他們發布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成果,為我們解開了番茄風味降低的神秘面紗。團隊研究表明,與傳統品種相比,當前常見的品種番茄中,其「糖酸比」和「可溶性糖含量」都有所下降,這也是導致番茄吃起來「不甜了」的原因。

而讓番茄味道失去「靈魂」的原因卻在於在番茄培育和品種改良過程中番茄基因的丟失。研究人員表示,該基因對脂肪酸和類胡蘿蔔素的分解有重要影響,而脂肪酸、胺基酸和類胡蘿蔔素分解產生的短鏈醇、醛是西紅柿香味的重要成分。這也是廣大吃貨對童年味道的番茄「尋尋覓覓尋不得」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提前採摘也是使得番茄口味大打折扣的「罪魁禍首」之一。番茄沙瓤的產生與其成熟度緊密相關,而為了減輕運輸過程中的損耗、滿足流通的需求,大多數番茄在只有七八成熟的時候就被採摘下來,歷經冷鏈和其他運輸方式的番茄在此過程中無法形成沙瓤,其果肉自然索然無味。

二、番茄耐儲與風味如何兼得?追根究底,需要解決供應鏈難題

風味與儲存,不能顧此失彼,荷蘭經驗就很值得借鑑。當年,荷蘭過度注重番茄產量,毫無風味可言,因此一度被德國人稱為「水球」,歐洲市場的大門也因此對其緊緊關閉。如今,荷蘭開始重視對番茄風味的培育,2017年,荷蘭番茄出口量甚至占據了全球番茄出口值的22.2%,成為了世界第一大的番茄出口國。

要真正讓我國番茄在全球市場上有一席之地,番茄風味的改善是我國番茄所必須面對的問題。目前,針對番茄的種種研究似乎已經讓從業者看到了我國番茄「耐儲」與「風味」兼得的方向。

圖:目前部分發表的關於番茄風味及耐儲方面的研究 數據來源:據公開資料收集

除科研單位和研究機構在該領域持續發力外,各個企業也在探求兼顧番茄風味與儲存的破局之道,35斗統計了目前我國市面上部分企業的相關做法和模式。

圖:當前我國市面上部分企業兼顧番茄風味與耐儲性的相關做法和模式 數據來源:據公開數據收集

雲地農服創始人胡志宏表示,微量元素肥、水肥管理、作物培養基的選用、品種選育、番茄採摘的時期以及氣候等因素都會對番茄的風味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歸根到底,當前番茄風味與耐儲性不可兼得的重要原因還是供應鏈的問題。

如果說番茄能夠在成熟度達到 90% 以上進行採收,並從當地銷往全國,理論上是能夠尋回「兒時味道」的。但番茄從田間地頭到產地的收購點,再從倉庫中運往銷地,最後從銷地的倉庫到各地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以及直營點,運輸仍然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目前,雲地農服明確發力從田間地頭到收購點的服務範圍,基本能實現最優的效率提升。但從收購點往後的過程企業仍未涉及,這項工程不僅僅涉及到產地,更與全流程的倉儲物流和銷售網絡等方面高度相關,各流程環環相扣,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

中農美蔬CEO呂亞清表示,耐儲存和風味不可兼得的矛盾確實存在,這也需要育種家付出努力,力求在二者之間找到新的平衡,滿足市場需求。從現今技術發展的趨勢來看,目前,市面上的企業是有能力去平衡耐儲運和風味的。發展農業「三品一鏈」(品種、品質、品牌、區塊鏈)就是中農美蔬為解決該問題交出的「企業答卷」

呂亞清表示,耐儲運和風味實際上是供應鏈提出的需求,發展「三品一鏈」能夠通過品種的提升,品質的保證,打造品牌,從供應鏈端幫助實現番茄儲運性能和風味的雙贏。

三、面對全球市場,我國番茄出路何在?破除守舊思想、找准需求、加速育種進化是答案

作為世界上番茄產量最大的國家,2020年,我國番茄產量突破6500萬噸,已超過全球番茄產量1/3;當年,我國番茄出口數量為21.8萬噸,出口金額超2.5億美元。

圖:2014年-2020年我國番茄產量(單位:萬噸)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

圖:2014年-2020年全球番茄產量(單位:萬噸)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

但「大而不強」是對我國番茄行業的生動描述,據統計,2017年,我國番茄進口額超1億美元,占所有進口種子的22%。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常保表示,我國番茄市場已被國外品種占據了高達45%的份額。番茄市場中把控高端地位的仍與國外品種為主,中端品種則是國內、國外品種「平分天下」,低端品種上我國自主品種有一定優勢。在經濟全球化、貿易全球化的趨勢下,以及全球番茄相關製品需求不斷增長的態勢下,我國番茄的貿易出口也會面臨更大的機遇和挑戰。

面對規模大、活力不斷迸發的全球市場,我國番茄產業還得深挖國內市場的空間、激發產業增長潛力。

種子獵人竹本表示,進口番茄品種在我國市場占有率較高主要是因為其在耐儲運或是抗性方面,對種植戶來說都較為友好,相對來說進口番茄品種的病蟲害發生幾率較低、抗病性較強,同時,在產量和口味方面具有的優勢也頗受種植戶的青睞。

儘管我國還存在番茄育種研究起步晚、性狀收集數量較少等問題。但他表示,經過與國內科研機構以及大、專院校的合作與數年的測試後,竹本發現,無論從技術、選育技術和種植技術而言,我國番茄行業實質是非常優秀的,且能處於領先位置,並且某些番茄品種還不存在風味與儲運不可兼得的悖論,當下,行業中最大的問題來源於新品種的推廣與傳統守舊思想的矛盾

以水果品種千禧番茄為例,多年的種植經驗使得種植戶熟悉、了解該品種的習性,配套的養護系統和水肥系統也是為其「量身打造」,哪怕在極端天氣情況下,千禧番茄產量也是可控的;同時,種植戶不會產生新品種推廣和市場效率的成本,免除了眾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從業者對品種產生了安全感和依賴性,不願嘗試新品種。

要破除以上難題,竹本表示,可以從以下三種方式入手。首先是發展訂單農業,該模式能夠破除農戶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兜底解決農民的生計問題,因此對能新品種的推廣提供一定幫助。其次,新農人的培育也是解決上述難題的一個突破口,相對來說其對新鮮事物、新技術、新品種的接受度較高,能夠成為新品種與從業者之間一個很好的連結點。最後,試點種植也是破解該難題的一個切入口,當有一個帶頭人讓新品種打開一定市場後,其他人進行新品種種植的積極性也會隨之被提高,相應品種也才能真正被市場接納。

「如果智慧財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那我國種業的高質量發展還是紙上談兵。」竹本說,以孟山都為例,其轉基因大豆高產的一個基因表現來自於中國的野生大豆,隨後,企業申請了多項專利。因此,在沒有得到授權和提交專利費的情況下,即使是我國也無法採用相關技術進行培育種植。「我國現在種子智慧財產權保護還未完善,國外已經開始做基因性狀的智慧財產權保護了,這不是一個性狀、一個品種的差距,要真正實現趕超,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未來,無論是使用傳統的雜交技術,或是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技術,素材的積累是前提。上述技術所需要用到的素材不是憑空捏造的,仍然需要從品種中發現優良的性狀。因此,需要足夠多的樣本和素材作為「地基」,將沒有版權和智慧財產權的素材篩選出來,才能在此基礎上做相關的研究。這也是他的願景和期待。

胡志宏表示,要使我國番茄真正實現「走出去」,精準獲取下游用戶的實際需求是關鍵,必須從源頭把控需求。

對於消費端來說,其需要精準地將產品需求傳導到生產端,這是最重要的前提,此後,生產端才能根據需求進行定製化的種植,如此一來,在實操過程中,就能實現產銷的精準對接,打通供需的「內循環」。同時,這樣的服務穿透力很強,能夠對每一塊土地、每一位種植者和實際的種植每一個品種進行滲透,不僅能實現供需的精準匹配,還能實現產品的精準交付。

「農產品與工業品不同,其疊代效率並不高。」胡志宏說,普通的消費品在市場表現不佳時,能夠進行及時調整。但是農產品的生長周期是以季度甚至是以年為單位的,番茄從種植到進行採收需要3-4個月的時間,時間差的存在會導致作物的疊代效率慢。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從源頭就明確需求,從消費端入手,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中農美蔬CEO呂亞清也提出了她的看法。她認為,我國番茄行業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於基礎研究的創新性的材料較少、產學研脫節等問題亟待解決。

目前,耐儲運番茄育種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對新的病害的抗病資源的利用,以及日益增長的風味口感需求的雙層夾擊,需要突圍,要結合耐儲運和風味研究的特性,從整個基因組、代謝組的多組學出發,全面快速的加速育種進化,培育符合市場需求的好品種。

儘管轉基因番茄在我國未通過審批,但隨著基因編輯技術在我國的迅速發展,能夠率先利用以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製出番茄果色、雄性不育、調控果實花青素等新種質,能夠為我國趕超國外提供新的工具和手段。

參考資料:

1.《番茄的耐貯性和風味同樣重要,想兼得,要從種植、貯運多角度入手》

2. 《不是你的錯覺,西紅柿變了,真的沒以前好吃了》

3. 《歷經4次飛躍!我國番茄育種還面臨哪些難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637425a76d178f7ca6fc26b34905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