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最擁擠的賽道:離職博主

2024-07-01     一條

今年3月,一篇標題為「100個贊就離職」的帖子火了,

這篇帖子最終收穫了28萬網友點贊,

發貼者也從公司裸辭,

成為了一名離職博主。

「離職博主」被稱為是2024最擁擠的賽道,

甚至出現了阿里、騰訊、位元組的細分領域。

小紅書上,「我離職了」的話題

在今年上半年瀏覽量破億。

曬工牌、拉橫幅、發公司合影,

越來越多人試圖以「離職」為起點重啟人生。

左:Claire茶仔離職時曬出了工牌

右:一小波離職時與公司電梯合影

莫妮卡被騰訊裁員後去了門店做兼職

一條和6位大廠「離職博主」聊了聊。

有人40歲被裁員後去門店疊褲子;

有人離職半個月賺到從前兩個月的薪水;

有人發文吐槽公司引起熱議,

導致前部門內部整改;

也有人擁有20萬粉絲,收入翻了5倍,

卻感嘆「比大廠上班更累」。

擠入「離職博主」賽道是一個明智選項嗎?

聽聽她們的體會和感悟。

編輯:馬詩韻

責編:陳子文

Claire茶仔在位元組工作時拍下的窗景

「在離職賽道我算頭部的,當時離職鬧得蠻大的,」Claire茶仔說。從位元組跳動離職半個月前,她因為一篇吐槽位元組的帖子在網上火了。

在爆料貼中,她披露了不少「大廠槽點」:員工錯峰懷孕、做手術也要寫日報、領導任用「嫡系」員工……作為2023屆校招員工,她放棄了轉正,同時放棄的還有應屆生身份和落戶機會。

「我一開始沒有想過做離職博主,初衷是讓更多人對大廠祛魅。」她的帖子得到了近3500點贊,引發了巨大的討論和共鳴,也受到了位元組高層的關注。Claire茶仔所在的前部門因此整改,「不要求打卡了,日報也沒有人指指點點了,每晚七點半要上的課也取消了。」

離職前一小波在工位和公司樓下分別留影

「流量是網際網路大廠給所有員工的最後一項福利。」另一位離職博主一小波說。5月底,她從工作了三年半的小紅書離職,「再待下去的話,人的價值感會不斷降低。」她家距離公司只有一個路口,300米。狀態最差的一段時間,她每天早上走到路口「都要深呼吸半分鐘再去上班」。

離職第二天,她在小紅書宣布了這個消息,同事也留言送上祝福,「離開新天地,走向新天地。」憑藉這篇帖子,一小波在一晚上漲了300多個粉絲。

平時,一小波一直有在社交媒體分享生活的習慣,因離職受到關注純屬偶然。然而作為從業多年的「網際網路老驢」,她敏銳地嗅到了「小紅書前員工」身份帶來的流量優勢,「大家會問我很多專業問題,比如怎麼運營小紅書帳號,所以我開始分享一些乾貨。」

一小波和朋友錄播客分享自己的直播經驗

近兩年,隨著各家大廠降本增效,裁員的消息時有爆出。一些員工認為,大廠的紅利期已過,如今這已經不是一份有高性價比的工作,因而主動出走的人也不在少數。在眾多因素影響下,離職博主正成為2024年最擁擠的自媒體賽道之一。

「數字遊民」「前大廠員工」「gap year體驗者」,都是常見的離職博主人設,其中「大廠」仍是最吸睛的標籤,甚至催生出了「大廠離職博主觀察員」,以觀察1000位位元組離職博主為引流方式。

「在大廠工作過,你就獲得了天然的流量基因,就像有人會把畢業學校一直寫在簡介里。」一小波說。

「默默努力の生薑」離職前後對比照

從2019年就在網上分享大廠生活的「默默努力の生薑」(以下簡稱「生薑」),可以算是第一批大廠博主。「那時候大家都夢寐以求去大廠工作,發任何大廠相關的內容都有人回應,吸引來了很多粉絲。」

生薑的確吃到了大廠的第一波流量紅利,如今她在小紅書擁有20萬粉絲。從大廠離職後,生薑沒有第一時間向粉絲宣布這個消息,「我想著也許還會再回大廠。」直到去年下半年,隨著其他事業穩步發展,她覺得「可以坦誠跟大家講了。」於是,她又吃到了「離職博主」的大廠流量紅利。

生薑的經歷提供了一個理解離職博主賽道的角度,大廠的標籤熱度仍在,但隨著大廠的光環逐漸黯淡,大眾愛看的流行敘事也從「卷在大廠」變成了「逃離大廠」。

ruolan在離職一年後回顧裸辭生活

「離職前的幾個月,每天早上9點的通勤路上,我都會刷離職、裸辭的內容。先看一看別人的經歷,尋求一點經驗。」ruolan說。畢業後她通過校招進入騰訊,成為了一名程式設計師,「當時沒有經過什麼思考,只是覺得有一個還不錯的機會就去試試。」

ruolan在練習瑜伽

直到開始學習瑜伽,她才覺得找到了自己喜歡做的事。如今,她是一名取得全美瑜伽聯盟RYT200認證的瑜伽教練,去年6月離職後,她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轉行後的生活。

「可能有些人跟我原來一樣,在每天上班的路上糾結要不要離職。我身邊也有朋友和同事很想離職,但是沒有勇氣。我分享離職相關的內容,是為了讓有這個想法的人知道,選擇離開不等於失敗,人生也不會完蛋。」

「莫妮卡住了」被騰訊裁員後去lululemon做店員

同樣抱著利他心態成為離職博主的,還有在騰訊工作11年被裁員的莫妮卡。4月底,她在小紅書發布了第一篇筆記,「40歲被裁員後,我到lululemon疊褲子啦」,這篇內容目前擁有20萬瀏覽量。

一個前同事刷到了她的帖子,難以置信,「以為只是為了運營自媒體編故事,直到有一天來門店真的看到我在疊褲子,他當著我的面說不理解,跨度太大了。」莫妮卡說,「現在的就業環境對35歲以上的職場人很嚴苛。經歷了巨大的職業轉變之後,我想記錄當下並告訴大家,還有很多路可以走,不一定非要坐在辦公室里。」

莫妮卡用裁員賠償金買了車

現在,她每周工作24小時,業餘時間用於副業、健身和經營帳號。她分享店員的日常工作,也給同樣想去「疊褲子」的網友傳授經驗,「有人通過我的分享順利入職了lululemon。」

成為離職博主的兩個月里,莫妮卡積累了1400個粉絲。對她來說,變現是順其自然的事,當下更重要的是「分享在40歲怎樣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

不過並非所有離職博主都是這麼想的,「大家都想把以前的技能變現,網際網路人會的不就是網際網路這套嗎?比起加盟奶茶店、火鍋店和開服裝店,做博主是一個最輕成本的創業,有網絡就可以。」靈月說。她是十年大廠人,今年4月被裁員後去了中亞旅居,同時經營著社交媒體。「我給自己一年期限,不成也沒有問題,到時候我會去找一份別的工作。」

「靈月真棒」被裁員後核心收入源自各類兼職

靈月從大廠離職前年薪50萬左右。做離職博主的第一個月收入只有360元,一共只接到三條廣告——相比其他新人博主已經很不錯。但是由於粉絲量不高,單條廣告報價只有120元,收入暫時還無法和在大廠工作時相提並論。

在受訪的6位離職博主中,賺到錢和沒賺到錢的約各占一半。Claire茶仔每個月平均接7-10條廣告,這為她帶來了2-3萬的收入。一小波憑藉離職的熱度與此前積累的直播經驗,又恰逢618,找到她的項目沒有停過,半個月內她賺到了之前兩個月的薪水。而莫妮卡與ruolan則尚未變現,仍處於積累粉絲的階段。

一小波離職後仍在接直播相關的項目

流量與變現之間,並不划上必然的等號。開頭提到的帶著28萬點贊離職的博主「阿穎啦」,在離職初期熱度很高,每條筆記都能收穫4位數點贊。但是她沒有選擇繼續做自媒體,而是去大理做民宿管家,之後便暫停了社交帳號的更新,她的最後兩條筆記點贊數都沒有超過100。

「這兩年感覺大廠打工人的人設泛濫了。」第一批大廠博主生薑提到了轉型的重要性,「一開始我是大廠vlog博主,後來覺得我不能永遠依託大廠這個title,就轉型成了好物推薦博主,事實證明這次轉型後面帶來了很多廣告。我的自媒體收入是比工資多很多的,平均是之前月薪的3-5倍。」

Claire茶仔曬出當月自媒體收入近3萬塊,同時她還在充實自我

無論是否靠自媒體賺到錢,所有受訪博主都告訴一條,她們沒有將這作為一份全職工作。有人已經重回職場,有人同時在做好幾份副業。

「我本職工作的工資也很高,我挺滿意現在的狀態的。我應該做的是探索更多可能,而不是賺到錢就離職,一心撲到做博主上。」Claire茶仔說,她目前在一家半導體晶片原廠工作,這裡和位元組的氛圍截然不同,「職業體驗挺好的,能學一學原來我完全沒有涉獵過的領域。」

在一小波看來,離職博主的帳號更像是自己的一張名片,「讓別人看到我的工作能力和表現力,讓更多人認識我。我還沒有製作介紹PPT,就已經有人聯繫我合作。」

靈月目前正在中亞旅居,同時經營自媒體帳號

站在曠野上久了,焦慮感也會隨之而來。離職初期,靈月每天睡到中午起床,過著一種與外界脫節的生活。漸漸地,她發現自己和朋友聊天不再同頻,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開始制定嚴格的作息表:每天固定時間起床;在別人工作的時間,她也忙著做副業,「別人周末休息,我周末還更新社交媒體。大節奏跟別人一樣的情況下,就會好很多。」

一小波也在離職後保持著相對固定的工作節奏,每天早上11點到家樓下的咖啡館辦公,一直待到下午四五點。「像上班一樣忙,但也有享受生活的時間。吃完飯天還是亮的,收工的時候可以看到夕陽,很有幸福感。」

離職後,莫妮卡有了更多時間來健身

不少受訪博主都提到了一個觀點:離職博主或許是個偽命題,因為離職只是一個起點,卻不能成為終點,「這肯定是一個流量密碼,但是你不可能一直在離職。」

被算法選中後,如果不能持續輸出算法青睞的內容,那麼很快就會被算法淘汰。於是憑藉第一篇離職推文火了的博主們,紛紛試圖轉型,延長自己作為博主的生命周期。有人開始知識付費,提供修改簡歷等服務;有人轉型為家居、美妝、旅行博主,靠商品植入和直播賺取收入。

生薑認為離職後有了更多自由,同時生活和工作的邊界也被模糊了

但生薑奉勸大家不要跟風做離職博主,「我是驗證過自己可以靠自媒體變現才敢裸辭。」儘管她是受訪博主中轉型與變現最為成功的,但她覺得做博主其實更累。「生活跟工作沒有一個明確的邊界,所以工作的時間更長了,我可能隨時隨地都在發微博。」

「上班意味著旱澇保收,做博主是自負盈虧。沒有投入什麼成本,也可能沒有什麼回報。我一直告訴粉絲,有可能你並不適合脫下長衫。」莫妮卡說。

如果說大廠是軌道,那麼離職博主似乎正在成為另一種披著「曠野」外衣的軌道。一小波總結了小紅書上的離職流量公式:工牌照、離職證明、公司門口照片,「還有離職前後對比照,先發一張丑的工位照,再發一張變身照。」

「#我離職了」話題頁面

在小紅書上搜索離職相關內容,從標題、封面圖再到內容的同質化正在變得越來越高。一旦一個標籤被算法證明是成功的,就會有更多人使用這個標籤,直到把它變成一種可無限複製的模版。而越來越多人擠入離職賽道,或許本身也映射了年輕人對於曠野的想像越來越同質化。

最近,一段余華對於「曠野」的採訪在網上得到了大量轉發。他提到自己年輕的時代,「那年找機會找曠野太容易了,當年的大學生畢業都是香餑餑,到處搶。對他們來說不愁曠野,只愁那個軌道太窄。」

「你現在會覺得對年輕人(而言)曠野其實變少了嗎?」主持人繼續問他。

「原來一個人面對10個曠野,現在100個人面對一個曠野。不是曠野少了,是那個想去曠野的人太多了,」余華回答,「現在年輕人變得更難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bb1d65ada3c88c8f796b271bff94e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