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荷蘭瑟通:聚焦高效低碳設施農業,將荷蘭經驗融入中國

2022-06-07     35斗

原標題:專訪荷蘭瑟通:聚焦高效低碳設施農業,將荷蘭經驗融入中國

本文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萬燦。

土地與糧食為人類生存之本,自古就是社會的基石。

據聯合國《世界人口趨勢報告》數據顯示,預計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8億,而要跟上人口增長速度,糧食產量必須增加一倍。

在龐大糧食需求的催生下,高度集約化和規模化成為現代農業的必然趨勢,而設施農業正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標準答案之一。作為全球農業與人口的第一大國,我國的設施農業在近年來發展迅猛,越來越多的溫室項目在全國各地紮根運營。當前,國內不論是設施面積還是產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其產業規模早已到達萬億級水平。

在國內設施農業繁榮背後,自然離不開全球的技術和資源協同。在這其中,荷蘭瑟通(Certhon)也加入了中國設施農業發展的浪潮。其是一家頂尖的溫室園藝科技企業,已擁有超125年的園藝經驗,始終致力於解決有關能源、水和清潔食品的主要問題,為全球客戶提供設施園藝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解決方案。

近日,35斗專訪了荷蘭瑟通中國區代表Michael Shen,他為我們講述了設施農業在國內的發展現狀及其應用前景。

一、重技術重研發,斬獲荷蘭園藝百強企業桂冠

Michael Shen本碩均畢業於上海理工大學,所學專業為食品工程方向,之前從事國際貿易相關領域,在產業供應鏈尤其是生鮮食品采銷屬地端有著豐富的經驗。秉持著對農業發展的強烈期許,Michael Shen於2020年加入了瑟通,並負責瑟通在中國市場的業務開拓,也在這時,荷蘭瑟通中國區正式成立。

瑟通是一家家族企業,最早可溯源於1896年,歷經了三個世紀的變遷,有著超百年的溫室園藝經驗,其發展願景是為種植者實現利用高效經濟的能源在任何地區種植任何作物。目前公司的業務及專家團隊遍布全球,項目遍及五十餘個國家和六大洲。

設施農業又可稱為「可控環境農業」、「溫室農業」、「保護農業」等,過去我國也曾將其成為「工廠化農業」。設施農業的實質就在於通過人工干預改變環境變量,從而部分擺脫甚至完全擺脫農業對自然環境的依賴,以構建出更適宜動植物高效生長的環境。

設施農業是高投入、高產出、穩定效益的產業,只有形成相當的規模,才有利於規範化、標準化的生產,才可能形成有影響力的品牌,使資源優勢得到有效的開發與持續利用,同時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2021年,瑟通在園藝企業高手雲集的荷蘭成功斬獲HillenraadTECH50大賽的桂冠。Hillenraad100 是荷蘭園藝和溫室種植業百強企業的排名榜單,2021年,Hillenraad 推出TECH50的評選,展現了園藝技術行業的發展動態。

圖:瑟通榮獲HillenraadTECH50總冠軍

據Michael Shen介紹,在設施園藝領域,瑟通有著深厚的技術研發實力,目前公司在全球大概共有150餘名員工,這其中技術人員的占比達到了70%,主要負責溫室暖通、水肥、AI機器人等方面的創新研發。此外,公司每年會將很大比例的營收資金用於技術研發投入。

當前,瑟通和日本DENSO公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係,DENSO是世界汽車零部件及系統的頂級供應商,二者強強聯手開發出了多功能茄科等採收機器人,之後雙方將合作共同推進植物工廠以及農業機器人的全球技術發展進程。

據Michael Shen分析,在近幾年疫情的影響下,無論是國家層面的政策推動還是企業方面的風險投入,其對設施農業的投資力度都明顯加大。尤其是在2020年的全球疫情後,這種變化更加明顯,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全年全球在農業高科技賽道上的資金投入增速幾乎達到了100%,樂觀估計到2025年,設施農業將支持國內超15%的蔬菜供應,發展前景十分明朗。

二、重塑世界食物系統,在世界任何地方種植任何作物

目前瑟通的核心業務主要可分為是溫室綜合解決方案、植物工廠、農業機器人三大板塊。其主要擁有的技術大致有溫室設計建設、培養室、軟硬體系統服務、供電技術、加熱與製冷、水肥技術以及投資者最為關注的ROI(能耗與投資彙報周期預測)模型等。

而與之相對應的產品有SuprimAir溫室、Gronos作物種植系統、JSK制冷機、SanSolar以及茄科作物採收機器人等。

其中SuprimAir溫室整合了各個領域的最新技術,將溫室、通風、製冷和調節巧妙組合,保證溫室里全年都能實現理想的氣候,且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植物感染病蟲害的風險。

而在建造無日光植物工廠方面,瑟通應用了加熱、製冷、照明、灌溉、CO2濃度控制系統和培養室,開發了Gronos作物種植系統,在此系統的協助下,茄科等不同科屬的作物可以始終保持更多茬口的周年生產最佳狀態;JSK制冷機通過吸收作物上層的濕熱空氣,將其降溫處理後輸送到作物下方,保證溫室氣候,尤其使作物根系溫度保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均勻分布;SanSolar為溫室系統提供合理範圍內的最大光電能源;瑟通採收機器人可以自動檢測、採摘並將果實放入周轉箱中,此外,採收機器人可通過深度學習技術使其在每次採收後都將變得更為智能,有了採收機器人實時傳輸的數據,種植者可以更為精確地預測和規劃作物的最佳生長周期。

圖:Certhon&Denso採收機器人

目前,瑟通的溫室項目活躍於全球六大洲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乾旱沙漠裡種番茄,在極寒雪地里種青椒,在繁忙大都市中種植漿果,在世界任何地方種植任何作物,讓不可能變成可能,瑟通正致力於打造一個更智能、更安全、更健康和更可持續的世界食品系統。

圖:瑟通在全球六大洲的溫室項目(部分)

種植模式升級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與其他農業強國相比,我國目前的設施農業還處於萌發與起步階段,發展空間巨大,但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從南到北氣候千差萬別,在各個大氣候之下還穿插了許多小氣候,瑟通基於中國獨特的氣候區域化特徵出發,為不同地區制定了相匹配的溫室方案。

以瑟通在中國上海崇明島的溫室項目為例,瑟通與上海由由集團合作,為其提供技術支持,建造了SuprimAir半封閉溫室,建設面積達20.6萬平方米,主要種植作物有番茄、辣椒、生菜和黃瓜,預計年產蔬菜7000噸左右,平均每天可為上海市民提供30-40噸優質蔬菜。

圖:瑟通在上海崇明島的溫室項目

Michael Shen認為,疫情、俄烏戰爭對全球食品供應造成一定衝擊,暴露了傳統集約耕作中食品供應鏈的脆弱性。而相對於傳統集約化種植而言,都市及近都市設施農業對於應對糧食危機與應急保障長效化機制有更強的供應鏈韌性優勢,所以在一些大城市周邊及市區內發展對應的設施農業是食品保供的重要途徑。對於國內的設施農業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未來5年,甚至10年,國內的都市農業、高端農業的投入占比將會顯著提升。

未來對食品安全與質量的需求只會日益突出,然而耕地卻是有限的,為了保障人類的糧食安全,智能化、數字化農業將是農業變革的大方向。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雲平台等技術的普及,溫室環境控制會逐步實現智能化、網絡化管理。

通過設施農業,產量和質量增高的同時,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作為未來農食體系的重要一環,設施農業的發展既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未來中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趨勢。

當前,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農業促進行業數據整合,推動著中國數字農業的穩步發展。對於瑟通而言,當下正是配合國家數字農業發展的最佳契機。談及對公司的願景,Michael Shen表示瑟通始終會秉持綠色低碳可循環的發展理念,積極與國內外的研究院所進行合作,將技術進一步帶到國內進行沉澱和轉化,重點會放在建立農業大數據模型與優化能源精準方案,並且會重視設施模塊化進程的推進,以及包含農業AI機器人方面的研發應用,瑟通將持續推動在中國市場的拓展與深耕。

(圖源:受訪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ba204ad5cc24026737878b0dc1acd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