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異的耳後疼痛、 小心是甲狀腺出了問題

2019-12-26     上海科普

小丁,女,28歲,職業IT、編程,最近經常熬夜,勞累,出現耳後疼痛,耳鳴以及咽部不適;她覺得自己可能感冒啦,自行在網上藥店購了感冒顆粒,自服幾天,上訴症狀未有改善,並出現了發熱(T38度左右)、聲音嘶啞以及頸部不適;至本院門診就診,查咽紅、咽後壁濾泡增生,雙側扁桃體I度腫大,雙側甲狀腺輕度腫大,左側較右側明顯,有輕微觸痛 ;血常規示白細胞11.0*10^9/L(參考值3.5~9.5*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0%(參考值55~75%),C反應蛋白7ng/L(正常值0~8 ng/L),血沉80mm/h(參考值0~20 mm/h); 甲狀腺激素:游離三碘甲腺原氨酸13pmol/L(參考值3.5~6.5 pmol/L)、游離甲狀腺素66pmol/L(參考值11.5~22.7 pmol/L),促甲狀腺素0.021uIU/mL(參考值0.55~4.78 uIU/mL),促甲狀腺素受體抗體陰性。甲狀腺24小時攝碘率11%。肝腎功能、電解質正常;甲狀腺B超顯示雙側甲狀腺回聲不均,可見片狀低回聲區,邊界模糊不清(考慮以亞甲炎);根據上訴症狀/體徵、輔助檢查,亞急性甲狀腺炎,予強的松20(8am)-10mg(4pm)bid po抗炎治療3天後,體溫恢復正常,耳後疼痛、咽痛較前緩解,5天後複查血沉正常;門診隨訪逐漸減量至停藥,6周後複查甲狀腺激素、甲狀腺B超未見明顯異常。

那患者會問什麼是亞急性甲狀腺炎?

亞急性甲狀腺炎症(subancute thyroiditis,SAT)是由多種原因所致甲狀腺炎性疾病。根據病因不同本病分為廣義與狹義兩類;廣義SAT泛指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藥物、理化因子等破壞甲狀腺濾泡所致的甲狀腺炎,包括亞急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干擾素相關甲狀腺炎;狹義的亞急性甲狀腺炎只與病毒感染有關,是最常見的甲狀腺疼痛疾病,也是今天科普的介紹的重點;即

——狹義的亞急性甲狀腺炎又稱為肉芽腫性甲狀腺炎、巨細胞甲狀腺炎、De Quervain甲狀腺炎、急性單純性甲狀腺炎、非感染性甲狀腺炎、病毒感染後甲狀腺炎症等,是以短暫疼痛的破壞性甲狀腺組織損傷伴全身炎性反應為特徵,是最常見的甲狀腺疼痛疾病。目前對於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與病毒感染有關。患者在發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多是由病毒(如柯薩奇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感染。

亞急性甲狀腺炎多發於中年婦女,有季節性流行趨勢,常在病毒感染1~3 周后出現,典型症狀為甲狀腺毒症期、中期甲狀腺功能減退期、恢復期三個階段性症狀

1、甲狀腺毒症期(3-6周或以上):疾病早期患者可能出現發熱、畏寒、心悸等症狀,特徵性症狀為甲狀腺部位疼痛,並向頜下、耳後放射,咀嚼、吞咽時疼痛加重。此時甲狀腺濾泡被炎症破壞,其內儲存的甲狀腺激素釋放進入循環,形成「破壞性甲狀腺毒症」,而炎症損傷引起甲狀腺細胞攝碘功能減低,從而形成血清甲狀腺激素水平和甲狀腺攝碘能力的「分離現象」。

2、中期甲狀腺功能減退期:甲狀腺泡內甲狀腺激素耗竭,甲狀腺細胞還未完全修復,血清甲狀腺激素水平逐漸下降,並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狀。

3、恢復期症狀逐漸減輕,甲狀腺腫塊與結節逐漸消失,部分患者殘留部分小結節緩慢吸收,多數患者接受及時治療後可完全康復,極少患者遺留永久性甲狀腺功能減退。

亞急性甲狀腺炎如何治療

亞急性甲狀腺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早期治療以減輕炎症反應及緩解疼痛為目的。輕症病人僅需非甾體類消炎藥(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對於疼痛劇烈伴發熱患者可考慮給予糖皮質激素,根據症狀、體徵及血沉的變化緩慢減少劑量,總療程6~8周以上。甲狀腺毒症明顯者,可以使用β-受體阻滯劑(普萘洛爾等),由於本病並無甲狀腺激素過量生成,故無需使用抗甲狀腺藥物治療。甲減症狀明顯者可給予小劑量甲狀腺激素,永久性甲減需長期替代治療。:

那麼為什麼要介紹這個疾病

在於本病誤診率很高,國內報道首次誤診率高達79.1%,其中40%以上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由於多數患者最初就診科室並非內分泌科,非專科臨床醫生對於此病認識不足,容易導致誤診、漏診;如果門診遇到:患者存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咽喉炎症疾病基礎,伴甲狀腺急性腫大,發作性疼痛以及觸痛等臨床表現、血沉增快、血清甲狀腺激素濃度升高與甲狀腺攝碘率降低的雙向分離現象,即可診斷診斷亞急性甲狀腺炎。

對於臨床表現不典型者,應進行超聲引導下甲狀腺細針穿刺或活組織檢查可見多核巨細胞或肉芽腫改變即可診斷。

老鐵們您聽懂啦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U32bG8BMH2_cNUgMW9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