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 伊姐本人最新動態、參與線下活動
加伊姐微信: eemoviekf04(不閒聊)
你如此特別,我又怎會失望
每天上午9 :30,伊姐在這等你
文 | 伊姐(周桂伊)小星
繼《你好,李煥英》之後又一部國產親情片爆了,沒錯,是《我的姐姐》。
累計票房超過5億,一直處於票房榜的第一位。
它投射出來的現實議題,戳中了無數觀眾的內心隱痛,因而引發了熱烈討論,相關話題多次被頂上了微博熱搜:「父母去世姐姐是否必須撫養幼弟」、「20歲女孩需養三個弟妹欲輕生」。
關於這部電影的故事,之前我們已經寫過一篇文章進行安利( 《這對相差十幾歲的姐弟,讓我看到了生活真相》 )。
今天我想從《我的姐姐》兩極分化的口碑,再跟大家聊一下。
喜歡它的人不少,但同時,自從它上映開始,各大平台上罵的人也很多,甚至在豆瓣上還遭遇了一大波一星差評。
究其原因跟結尾息息相關。
打差評的觀眾覺得影片一直在展現姐姐在重男輕女家庭中遭遇的不公,以及她在成長中遭受的傷害,可是最後卻安排了一個偏向於姐姐沒有割捨下弟弟的開放式結尾,這部電影的意義又是什麼?!」甚至有人罵它在道德綁架,在宣揚「姐道」。
那如果說,電影結尾安排姐姐毫不猶豫送走弟弟,自己繼續追求夢想,會更好嗎?
2013年,天涯曾有一篇熱文《父母去世後,我把兩歲的弟弟抱養了出去》。
文里的姐姐,在上大學期間,父母不顧她的極力反對要了一個兒子,她當機立斷與家裡斷開了聯繫,開始獨立存活。期間,父母一直想讓她把名下的房子轉到弟弟名下,但她拒絕了。
父母意外離世後,撫養弟弟成了難題,在與親戚們經歷了無數輪踢皮球後,她最終把弟弟送給了一戶農村家庭,並且把名下的兩套房子賣了, 在一線城市付了首付 ,認識了現在的老公 ,後來還有了女兒。
這個故事和《我的姐姐》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現實中的姐姐,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
有人對她堅持了自己表示理解和支持,但罵的人也不在少數。
如果性別對調,是一個哥哥冷酷地把自己的妹妹送到鄉下,並且搶占了父母留下的所有房產,心安理得在大城市結婚生子——輿論還會誇獎這個哥哥「敢於做自已」嗎?
安然到底是該追求自我,還是該放棄自己,選擇照顧弟弟?
我想說的是,這道題太難了,而且生活已經用了太多太多類似的真實案例給出了一個答案, 作為 姐姐,在極端環境下,不管怎麼選都註定是錯。
比起給出一個解決辦法,《我的姐姐》的珍貴在於,它把中國,乃至整個東亞都在面對的性別排序、女性所遭遇的困境再次赤裸裸地拋了出來。
安然,從出生開始,就經歷著一個女性在成長路上可能遇見的各種歧視與偏見——
- 弟弟說最喜歡爸爸做的紅燒肉,但她從來沒吃過,唯一有的是打罵。
- 為了要二胎,父母從小就逼她裝瘸子。
- 她想學醫,父親卻悄悄把志願改成了護士,因為這樣可以早點開始賺錢成家。
電影的開頭,就非常含蓄而深刻地觸動著觀眾——
父母出車禍去世,警察問安然,你是他們的什麼人?安然說,我是女兒。
警察說,真的嗎?但車裡的合照,只有父母和一個男孩。你的全名是什麼,我核查一下。
下一個鏡頭是,父母在靈車裡的視角,隨著車啟動,目送著安然慢慢變小、變小……
這種凝視像一種悲苦的規勸:「母女一場,我從沒給過你愛,但我們走了,所有的責任,你還是要肩負起來啊。」
在長達127分鐘的電影里,「安然」這個名字出現的次數寥寥無幾,大部分時候,大家都稱她為「姐姐」,仿佛作為自己,她可以被隨意抹除,但「姐姐」不行。
在父母離世後,身邊的親戚們七嘴八舌,讓她把名下的房產過繼給弟弟,這些理所應當該是他的。
同時不斷地重複著,「姐姐」要撫養弟弟。
因為是長姐,她被強行安上了更高的母職。就像姑姑說的:長姐 如母,把弟弟好好養大才是首要任務。
安然並不是特例,被壓迫著的除了她,還有同樣是「長姐」的姑媽, 朱媛媛飾演的姑媽,實際是這部電影的另一個「姐姐」,上一代的姐姐。
這些苦,比她長一輩的姑媽同樣經歷過。
18歲那年,她是有上大學機會的,但是因為家境問題,只能有一個人上學,再加上家裡對兒子的偏愛,於是,上學機會給了兒子(也就是安然的爸爸),讓他去上了中專。
後來,她和朋友準備去 俄羅斯做生意,剛去沒多久,就被家裡叫了回來,因為需要幫忙照顧弟弟剛出生的孩子。
結婚後,她開始全身心投入照顧老公和孩子,就連 安然也幾乎是她一手帶大的。甚至在安然父母離世後,她也曾想過自己照顧安子恆,只可惜要忙著賺錢養家,還有生病臥床不起的丈夫要照顧,實在無力承擔。
電影里,女兒曾經不耐煩地吐槽她:「怎麼會有你這麼無私的人。」
無私,明明是個褒義詞,但在這裡聽到卻格外的戳心—— 作為姐姐,生來是要無私到沒有自我的。
記得影片里有個情節,姑媽回憶起過去的這些事,摸著曾經做生意留下的套娃,嘴裡說著俄語……最是讓人揪心。
她,她們,我們就像套娃,一代代被裝進了這個重男輕女的男權社會套子裡。
但這樣的姑媽,在面對自己的一對兒女時,她本能地,依然選擇了,把兒子伺候得舒舒服服,讓他打遊戲:打掃收拾幫忙,全部是女兒的事兒。
與姑媽的「無私」不同,安然又倔又剛硬。
在醫院上班,就因為女醫生一句話表示了對護士的嫌棄與不屑,她立馬被點燃,硬碰硬直接槓,完全不理會對方背景有多強,並且誰來阻攔也沒用。
不僅是對別人,就連面對相愛多年,算是最親密信任的男朋友趙明,她身上的「硬」也同樣明顯。
趙明家庭條件優渥,是從小被寵大的獨生子,甚至有點「媽寶」氣質,與她從小的經歷截然相反。
安然不習慣親親昵昵,而是克製冷靜,一直保持著一種距離感。
面對家庭背景強硬的女醫生,她歇斯底里,男友勸她圓融,她說:「吵不贏也要吵,這就是我的方式,你不懂。」
安然下定決心離開這裡,去北京追尋夢想,開啟自己的新生活,這曾是她和趙明的約定。
慢慢發現其實這並不是趙明的夢想後,她當即選擇放棄這段感情。
她就像是背負著鋼鐵鎧甲,可她真的堅強嗎?
分手後,她自己一個人悄悄哭得傷心欲絕,在天台上流著淚唱歌,那一刻你會知道,她的鎧甲都是冰做的,一點點溫暖,就全面潰敗融化。
《我的姐姐》的珍貴不在於它的解決,而在於它的展示,我們需要太多這樣的展示、正視、直視,對痛苦描寫,對絕望做注,那些麻木才能被喚醒,開始真的思考和作為。
作為上一代的「姐姐」,姑媽最開始也本能地站出來,強迫安然必須接下撫養弟弟的重任。
但偶爾,她也會 被安然的感受和她的言行點醒,想起自己曾經對遠方和自我的期許,在人生的末尾回想,她比任何人都清楚,那對她意味著什麼 。
如果真的愛安然,該為她做的是什麼。
電影里有一段,安然冷靜平淡地勸慰姑媽「好人不一定辦好事」,輕描淡寫地告訴她,寄養在她家的日子,「被表哥用玩具砸,被姑父偷看洗澡」,姑媽愣住了。
下一秒朱媛媛的表演封神,她痴痴地呆了好久,憋屈、痛恨、難過,轉身大力抽打癱在床上的植物人丈夫。
那是發泄對丈夫的恨,還是作為女性,在既得利益者壓迫下,共同的壓抑、無助、絕望,誰能說清?
我們需要《我的姐姐》,因為不粉飾痛苦,本身就是一種救贖:因為每一代人的抗爭與思考,都將成為了下一代的起點。
一百年前我們還要裹小腳,不被允許工作,社會的進步,是先覺者的艱難換取的。
《我的姐姐》結局那麼難寫,不是編劇們太難了,是自古以來,這個社會給姐姐們的人生難題,一直一直,都太難了。
覺醒從來不是姐姐「個體」的責任,是「全社會」的責任。
願我們早日看到光。
微信訂閱號總是莫名其妙改版
為了避免我們一不小心 錯過彼此
大家記得把「伊姐看電影」設置為星標 關注
只需要五秒鐘哦~~
先點擊任意一篇文章標題下的藍色字「伊姐看電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RWotHgBrsvY2_Uu9I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