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 伊姐本人最新動態、參與 線下活動
加伊姐微信: eemoviekf04(不閒聊)
你如此特別,我又怎會失望
每天上午9 :30,伊姐在這等你
文 | 伊姐(周桂伊)杉姐
這個暑假最重磅的動畫來了!
《長安三萬里》
這裡有繁華似錦,包羅萬象,人流如織的長安。
柳絲輕揚,秀逸柔美,花香漫天的揚州。
水天一色,層巒疊嶂的三峽奇景。
和我最喜歡的,神韻非凡,燈火輝煌的黃鶴樓。
有揮金如土,洒脫肆意,放浪形骸的詩仙李白。
和天賦普通,但一心報國、大器晚成的高適。
在這裡,玉真公主妝容可愛,體態豐腴卻儘是大家閨秀風範。
童年的小杜甫,缺顆門牙,靈秀可愛。
抱怨「我喜歡寫詩,但人人都會寫詩」的他,肯定想不到,未來的自己,會是個大詩人。
還有彈琴的「詩佛」王維,書呆子王昌齡,隱居的孟浩然,和李白一樣愛喝酒的賀知章,「唐樂聖」李龜年,書法家張旭,勇敢無畏的大唐名將郭子儀......
整個大唐的璀璨,全部被囊括,目不暇接,好一個錦繡山河!
《長安三萬里》的人物,不再是沒有辨識度的白幼瘦、網紅蛇精錐子臉,而是復刻了唐俑、壁畫、模型,真實還原了唐風審美。
當然,電影中最驚奇的存在,還是對唐代璀璨文化——唐詩的呈現。
在那個人人能作詩,處處是詩人的時代。
李白舉起酒杯,就是一首壯闊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
高適一聲悲嘆,寫出一個「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那些流傳千古的唐詩,每一個字、每一聲歡笑、浪漫、悲痛和嘆息,都活了。
《長安三萬里》是追光十周年之作,也是「新文化」系列的開篇,是我們隔著千年時光,與唐朝的一次對望。
網友說:
這是追光最好的動畫。
暑期帶娃打卡首選。
恨不得他們把宋詞也拍了。
這華彩絢爛動畫版「詩詞大會」,我徜徉在其中,第一次讀懂了它的浪漫。
李白是風,高適是骨
《長安三萬里》的故事,從兩個唐代青年說起。
一個是簪纓之後,祖父曾經立下赫赫戰功躋身社會上流,但無奈父親早亡,家道也隨之中落,靠著親朋好友接濟才勉強維持生活。
他,就是電影中的男主,高適——著名的邊塞詩人,大唐詩人中「功業」第一人。
另一個是頂流偶像,商人之後,他從小錦衣玉食,天資過人,自命不凡。
他曾在詩中給自己畫過相: 風流少年時,京洛事游遨。腰間延陵劍,玉帶明珠袍。
余光中形容他:「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大唐 。」
他,就是李白。
高適和李白, 仿佛是天平的兩端,雖然父親從小就教他識字習武,但高適愚笨,十歲才能寫字,壯年才不再口吃,三十幾歲才有了自己的第一首代表作。
兩人第一次相遇時,正值青年。
李白在遊山玩水,高適準備離開故鄉,去長安闖蕩。
兩人不打不相識,被對方身上完全相反的氣質吸引,高適一板一眼,開口就是律法,從表情到動作,都沒有半點舒展。
而李白,狂傲不羈,能召喚群鳥,能甩開膀子和剛剛認識的高適,比相撲之術。
(這相撲之術,在高適的人生兩次生死危機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看完電影回望,真是頗具深意的伏筆 仿佛人生的草蛇灰線)
他不辭辛苦帶著朋友的遺骸,只為將他葬在「天地靈秀」之處。
兩人相約,生在盛世,當作大鵬。
李白因為父親的商人身份,無法考公,一心想走「行卷薦舉」之路。
李白堅信「天下沒有不為他開的門」,信心滿滿地去敲門,自言「我的才華,抵得上一萬個相識,一億年的情誼」,最後卻被拒之門外。
高適身懷高超武藝,但家道中落,沒有人舉薦,也難成大器。
等到好不容易有人來引薦,卻要他在晚宴上武槍,用上陣殺敵之法,討好玉真公主。
大唐,給了他們多少坎坷。
仿佛人生,誰不曾有鯤鵬之志,但時光殘忍,又有誰,最後能免嘗燕雀之艱。
熟悉歷史的讀者都知道,李白和高適,其實不是那種有過太多交集的朋友,但他們見證了彼此生命中的高低起伏和最重要的時刻。
在電影中,兩人有過幾次重要的相見。
揚州之約時,高適在長安一無所獲,準備回鄉。而李白, 卻聲名遠揚,每日揮金如土,一醉方休。
胡姬隔船而舞,李白便丟過去一整袋金幣。
那一瞬間,高適明白自己和李白不是一路人,命運的分叉口,已經鋪陳開去。
《長安三萬里》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在安史之亂後,高適機智殺敵,從吐蕃人手中奪回雲山城。
一條是高適回憶他和李白「以詩會友」,從各奔前程到久別重逢的人生經歷。
李白和高適的際遇,也是整個長安的沉浮史,與歷史交織在一起,更顯壯闊。
李白少年大放異彩,放蕩不羈,晚年卻因為政治天真,流放半生。
高適末年才考取功名,回家務農數年,垂垂老矣才大展宏圖。
李白隨著大唐的繁榮而崛起,高適,因大唐的衰敗而身居高位。
高適是世間人,他隱忍、圖精,家國情懷,一己之力。
李白是謫仙人,是註定要回到天上去的。人生越是蒼涼,他的詩句越發精彩。
李白,是大唐的風,而高適,是大唐的骨。
把兩個看似相差千里的人,放在同一個故事中,《長安三萬里》,書寫了大唐的魂。
大唐文化,飛出了銀幕
我在整個觀影過程中,一直在跟著電影背唐詩,身體有些發抖,激動不已,《長安三萬里》拍出了真正的大唐文化。
那些從小學就讀過的詩句,一句句,一首首,仿佛酩酊大醉的李白,即興甩出的墨點,星星火火,飛出銀幕,與我對話。
人人都寫長安的繁華,李白卻借長安的煙火氣,寫婦人的遙思「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李白家財散盡,與高適在窗前對飲時,一輪明月剛剛好照進了他的酒杯,他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高適在戰場,與兄弟九死一生,回到軍營中卻看到歌舞昇平,一片盛景。
他一聲悲嘆,把半生蒼涼灌進詩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電影中,黃鶴樓 是李白與高適,多次相聚之地, 也是電影中唐詩最重要的承載地。
兩人初登黃鶴樓,李白欣喜若狂。
文人雅士在此雲集,詩書禮樂百家齊鳴。
最令人驚嘆的,是二樓的詩板亭設計,不論過客,還是名家,人人皆可題詩。
那是大唐的文化,更是大唐的胸懷。
李白滿懷豪情壯志,要在 這裡題一首千古名詩,但面對「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這樣的佳句,也凝了神,退了步。
直到多年後,他在這裡含淚目送多年不見的好友孟浩然去揚州時,才寫下: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他將惆悵和哀思,傾注到這裡,連黃鶴樓也成了老友,多了幾分生動和情思。
後人以為,他是來到黃鶴樓,才寫出了佳句,殊不知,是他的詩句,讓黃鶴樓,名流千古。
設計最用心、最震撼的,還是李白的《將進酒》。
那時的他,已年過半百,有了啤酒肚和鬍鬚,頭髮也有些花白了。
一群好友坐在河邊喝酒, 明明說著「我這隻大鵬,不想飛了,也飛不動了」。
一舉杯,又有了那曠世金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人生得意須盡歡,將進酒,杯莫停......
隨著詩句的噴薄,李白一頭栽進水中,卻栽出了一個瑰麗無比的璀璨星河。
眾人駕著白鶴,飛越山川、瀑布,直奔銀河九天。
極度浪漫,極度逍遙,仙人之樂,也不過如此吧。
此情此景之下,但願長醉不復醒的,何止李白,還有大銀幕前的我們啊。
那些課本上讀過的詩,如今都活了。這場流動起來的唐詩盛景圖,絕了!
有興,必有衰。黃鶴樓毀了,長安毀了,但大唐文化,因為有這些流傳千古的詩句,留下來了。
《長安三萬里》復刻了大唐的文化風景,更說盡了大唐的精神和氣韻。
高適第一次見到李白,就被他吸引,感嘆了好幾次「我從未見過像他這樣的人」。
高適多次不告而別,不單單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更是因為他對李白的生活和做法,不能贊同。
那兩個人為什麼能成為朋友?
因為他們都有成為「大鵬」的鴻鵠之志,有報效國家的滿腔熱血。
威威大唐,盛世可歌,最重要的一點是,唐朝有吞吐萬象,兼容並包的氣度。
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青年就鋒芒畢露的李白,暮年出征的高適,癲狂的張旭,隱居山林卻聲名遠揚的孟浩然......
《長安三萬里》是詩人的聚會,更是有志青年的孕育場,我在影院看到全身發麻,熱淚盈眶,深深感慨,這樣的青年,才是青年啊!
整個故事168分鐘,不覺得長,反而意猶未盡,觀眾不知歸路大概是不想歸吧。
李白、高適從青年到白頭,不管人生歧路再多,行路再難,他們始終沒有放棄過自己的理想。
拍拍塵土,又是一次新的出發。
我們歌頌大唐,說到底,歌頌的還是大唐的英才,他們才是大唐生生不息的魂。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寫道:
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
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暑假要到了,我推薦我身邊的每一位朋友,都帶上孩子,去影院看看《長安三萬里》。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書本上的詩句,沒有溫度,很難讀懂它的美,更難領略它背後綿延悠長的情思。
但《長安三萬里》,給了我們一個時光機,讓我們身臨其境讀懂唐詩,也領略詩人的志向、唐人的風骨。
帶上孩子去看吧,為他們接下來的人生,再加個"三萬里"的油吧。
獲取更多好文
·《33歲知道的事: 關於 錢,關於性, 關於愛》 ·《34歲知道的事: 關於 錢,關於性, 關於愛》 ·《35歲知道的事: 關於 錢,關於性, 關於愛》 ·《36歲知道的事: 關於 錢,關於性, 關於愛》 ·《37歲知道的事: 關於 錢,關於性, 關於愛》 ·《38歲知道的事: 關於 錢,關於性, 關於愛》
微信訂閱號總是莫名其妙改版
為了避免我們一不小心 錯過彼此
大家記得把「伊姐看電影」設置為星標 關注
只需要五秒鐘哦~~
先點擊任意一篇文章標題下的藍色字「伊姐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