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 伊姐本人最新動態、參與 線下活動
加伊姐微信: eemoviekf04(不閒聊)
你如此特別,我又怎會失望
每天上午9 :30,伊姐在這等你
文 | 伊姐(周桂伊) 杉姐
最近迷上了一部劇,那種感覺,好像穿越回童年,近距離觀察自己的生活。
《我們的日子》
以下場景,你是不是覺得特別熟悉?
想跟大人談獨立,談自主,談自我?
父母會用上帝的語氣來重複那句「只要我活一天,這個家,就是我做主」。
想追求一下「音樂」這樣的奢侈品?
迎接你的很可能是吉他摔個稀爛的「咣當」,以及「學音樂的結果就是,沒工作、沒錢」的警告。
父母從來都認為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應該由父母決定。
甚至,有的人發現了一向自認權威的父母,私下裡隱瞞著難以啟齒的大秘密。
但父母依然選擇逃避,因為「大人無論怎樣做,永遠都有自己的道理」 。
父母的不理解,以及理想和現實之間永遠隔著一堆「我是為你好」......
這些橋段,幾乎是我們每個成年人的童年往事,《我們的日子》把它們的出處,掰開揉碎,拿給你看。
但父母也有過青春歲月,當他們是兒女的時候,他們接受的是怎樣的教育?
他們漫長的婚姻里,最初有怎樣的欣喜和憧憬,最後有怎樣的痛苦遺憾?
他們學習成為父母的過程,又經歷了怎樣的,九九八十一難,穿越時代風浪,才把我們養大?
《我們的日子》,像父母人生的紀錄片一樣,把他們的青春、夢想、遺憾都一一展示給我們看看,溫柔地告訴我們一句:「大人,也是會犯錯誤的。」
也讓步入不惑之年的我們,回望父輩生活,站在時間長河的另一端,和父母的生活和解,「人生,對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
《我們的日子》,故事從上世紀80年代講起。
同住閎光機械廠家屬院的三對夫妻王憲平和劉淑霞、東方玉樹和傅瑩、楊大山和方慧,在同一天生下了他們各自的孩子。
三位妻子是朋友、同事,每天一起上下班,連孩子都是同一天出生,但人生境遇,卻迥然各異。
劉淑霞(李小冉 飾)是單位的會計,她心思敏感,身體里住著一個詩人。
蘇聯詩人西蒙諾夫的詩,她在街頭隨口就能背。
她會在桌上鋪上紅格子布,放一張膠片,沖一杯咖啡,躲在角落「偷得浮生半日閒」。
她的丈夫 王憲平(李乃文 飾)是轉業軍人,外人看來他正直、高大、忠誠,但大男子主義刻在骨髓,對妻子索取的情感共鳴,評價是「敵台」。
劉淑霞早就告訴過王憲平,二胎生產時,必須坐小轎車去醫院, 結果臨產那天,王憲平給她找來了一輛三輪車。
劉淑霞在醫院難產,他鼓勵方式卻是,在門口高喊:「拿出炸碉堡的精神!」
但也是這麼一個人,父母早亡,把劉淑霞的媽當親媽,一起生活,孝順了好多年;和劉淑霞說好了「生七個」,見證了她二胎難產,徹底害怕了,和好友玉樹認真討論「男人該怎麼結紮」。
劉淑霞和王憲平就像兩條永遠都不能相交的平行線,幾乎是我們這輩人記憶里,父輩最經典的相處模式了。
另一對夫妻,東方玉樹(孫浩 飾)和傅瑩(齊歡 飾)。
傅瑩在食堂工作,一個扛白菜的動作,就能看出她有多「壯美」。
(男師傅和傅瑩一個進一個出,同樣是扛白菜,懷孕的傅瑩比男師傅扛得還多)
傅瑩沒讀過什麼書,性格大大咧咧,脾氣直接火爆。但她的丈夫東方玉樹,被稱為「最細膩的上海人」。
有多細膩?看東方給老婆端水,就知道了。
畫面背景中,燒水壺燒開了水,一直叫。
但東方並不理會開水壺,而是小心翼翼地把水倒進好看的陶瓷杯,嗲嗲地囑咐一句「老婆,小心燙」,然後迅速掀開杯子蓋,遞給她,最後再把杯子蓋拿走。
這一套遞水的程序,比劉淑霞喝咖啡還要複雜。
傅瑩不領這個情,說當初圖他細膩嫁給他,但結婚後才發現,丈夫「磨嘰得跟個大閨女似的」。
不管是鋼鐵直男王憲平還是細膩的上海男人東方玉樹,都沒辦法在愛妻這件事上,交上滿意的答卷。
那個年代,有暖男嗎?有寵妻狂魔嗎?當然!
劇中的第三位女主 方慧(王維唯 飾),是廠子裡的播報員,遠近聞名的廠花。
她的老公 楊大山(任帥 飾),年輕時候太愛打架,「遠近聞名」的小混混。
但自從楊大山遇到方慧之後,就變成了踏實、顧家的三好男人。
當劉淑霞和傅瑩在產床上喝清水粥的時候,楊大山反覆和醫生確認禁忌,給方慧煮了雞丁小米粥。
他還帶來了奶粉、收音機和方慧最愛看的《紅樓夢》,連第二天的伙食也給計劃好了,鯽魚湯和雞蛋糕。
這老公模範的,讓傅瑩根本吃不下飯,讓其他男人在背後罵街。
但方慧的臉上,總是有著若有若無的某種沉思,仿佛有很多話,說不出口。
《我們的日子》中,看到楊大山和方慧的戲,我總會恍惚,總會意識到——
父母也年輕過,他們的愛情,也曾如此虐心,山崩地裂,驚心動魄。
他們並不是生來,就成為了父母的。
80年代的中國,每一天都在發生變化,但底子薄基礎差,中國式家庭的成長,父輩們的理念和做法,在今天看來是有一些落後的。
1986年,女排五連冠,南極考察站建成,中國開始推行九年義務教育。劇里一直緊跟時事,貼著國家政策變化走,也幫助大家回顧了當時的社會風氣。
劇中人物,一直隨著時代在成長,在進步。
父輩們思想怎樣解放的,日子怎樣越過越好的,是這個劇接下來要展示的重點。
《我們的日子》是年代劇,故事橫跨近30年時間,講述了兩代人的情感、生活和成長經歷,在這裡我們找到了太多遺失的美好。
為了真實還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生活,主創團隊做到了90%以上的實景拍攝,道具都是80年代的東西和品牌。
斑駁的紅磚瓦房、漆黑夜晚裡的一束手電筒亮光、木質電視櫃、老款彩電、熊貓刺繡的沙發巾、印了竹子的白窗簾、室內的煤爐子,和在屋子裡拐彎、直穿房頂的大煙筒......
那時候,漲工資10塊,就能讓全家人喜出望外。
兩袋奶粉,是產婦能吃上的最好的補品。
(就為了兩包奶粉,逼得王憲平弟弟去偷,被逮個正著)
多給幾口奶,就收一個「親閨女」,兩家人喜滋滋「指娃為婚」。
我們很難理解那個時代,很正常,物質水平在發展,獲取信息的途徑在擴寬,全球化的趨勢在加強,科技一直指數級增長——這就是80後曾經被稱為自我的原因。
而當80後成為00後、甚至10後的父母,我們要面臨的也許是更革命的挑戰:ChatGPT、web3、智能社會和元宇宙。
《我們的日子》因此珍貴,它搭建了一個時間的橋樑,讓我們站在今天對父母的青春和來處進行回望,也對此致敬和紀念。
不管在任何年代,遇到哪種問題,「好日子」的真正內核都是細碎、踏實,以及全力以赴。
《我們的日子》,一座城,幾代人。
兩代人之間碰撞與和解,共同勾勒出一幅極具人間煙火氣的生活圖景。
導演王雷表示,劇集跨越二十餘年時間,透過小人物的日常展現多元生活群像,呈現的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成長。
編劇娟子也說,該劇展現的是很典型的中國式家庭關係,希望大家能夠慢下來,好好體會身邊的溫暖。
製片人、愛奇藝版權合作部總經理王曉燕說,希望我們的觀眾看完這部劇後,都能找到自家人的影子,愛別遲,孝別等,常回家看看。
《我們的日子》,也匯聚了老中青三代實力派,李乃文、李小冉、周依然、周奇、宋春麗、孫浩、任帥等,不但演技穩,還一水的年代劇故事臉。
電視劇《我們的日子》上線首日就以1.6的收視成績,拿下了黃金檔的收視率全國第一。同時,該劇也在愛奇藝站內飆升榜位居第一。
它接棒的,是2023年開年大戲《狂飆》,《狂飆》的熱度無需多言,我們寫了兩篇自來水推送《 〈狂飆〉大結局,最可憐可恨 的是他? 》《 張頌文,你後來買上房了嗎? 》,口碑至今還在瘋狂發酵,被稱為「一部終於可以讓《甄嬛傳》歇歇的戲」。
而2022年的開年大戲《人世間》,創造了太多奇蹟,我甚至因此把小說看了一遍,永遠記住了那段話: 「人生的劇本你在天上已經看過了,你之所以選擇這個劇本,一定是因為這個劇本中,有你認為值得的地方。」
不管是《狂飆》《人世間》,還是《我們的日子》,我喜歡愛奇藝這個內容平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流量明星之外,它特別重視「生活化的、不獵奇、讓普通老百姓能沉浸進去」的內容,那些扎紮實實的劇,就像我們真實的日子,那麼親切、共情,讓人感動。
《我們的日子》,2月6日已經上線,我會默默追。
《我們的日子》,以幸福為名,希望被生活溫柔以待。
獲取更多好文
·《33歲知道的事: 關於 錢,關於性, 關於愛》 ·《34歲知道的事: 關於 錢,關於性, 關於愛》 ·《35歲知道的事: 關於 錢,關於性, 關於愛》 ·《36歲知道的事: 關於 錢,關於性, 關於愛》 ·《37歲知道的事: 關於 錢,關於性, 關於愛》 ·《38歲知道的事: 關於 錢,關於性, 關於愛》
微信訂閱號總是莫名其妙改版
為了避免我們一不小心 錯過彼此
大家記得把「伊姐看電影」設置為星標 關注
只需要五秒鐘哦~~
先點擊任意一篇文章標題下的藍色字「伊姐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