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二代」接班,新希望、聖農、通威等案例背後,凸顯出中國農業的一個大趨勢

2023-04-28     35斗

原標題:「農二代」接班,新希望、聖農、通威等案例背後,凸顯出中國農業的一個大趨勢

本文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陶薇。

24日晚,通威股份發布2022年度報告和2023年第一季度報告。最新年報顯示,2022年通威營業收入1424.23億元,同比增長119.69%;其中,飼料及產業鏈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16.46億元,同比增長28.69%。

隨著亮眼的成績單釋出,雖有「光伏龍頭」的耀眼光環,「水產養殖王者」仍是這個千億企業不可不談的過往。

雞鴨魚肉,中國人的餐桌上少不了食葷品鮮。新希望、聖農和通威,中國養殖業的個中翹楚,其創始人精準瞄準作為肉類消費大國的龐大市場需求,從上世紀80年代起,逐漸拿捏中國人的餐桌。

三位行業巨頭從30歲左右的時候選擇創業,或從公職大膽出走,或帶著技術順勢開始,選擇農業這一傳統又面向未來的行業,背後大都有著飽腹困難的童年經歷。

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帶著那個年代特有的企業家責任精神,他們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飼料大王」、「養雞大王」和「水產大王」,這背後離不開時代利好和個人品性。究其創業路徑,大都離不開一個「勇」字,借錢、貸款、投入全部身家,以「孤注一擲」的勇氣與信念搞「規模化」。

是的,「一隻豬是寶,一欄豬是資產」,樸素的觀念引領著養殖人最原始的財富認知。

行至今日,養殖業巨頭們紛紛進入交棒階段,大船易舵,「養殖二代」們的表現被緊密監視。

新希望劉暢:市值峰值破千億,營業收入翻兩倍,好成績迎接第一個十年

圖:新希望劉暢

圖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永好1982年創業的時候,劉暢兩歲。就像劉永好曾經所言,他與劉暢最大的不同,是「她有一個有錢的父親,我沒有。」

作為「飼料大王」的女兒,劉暢的人生從小就充斥著關於「百億企業接班人」的安排。與大多數「富二代」一樣,劉暢年少留學海外,直至22歲拿著MBA學位歸國,開啟職業生涯。

在劉暢的職業履歷里,僅有兩年時間,曾在北京金鑼廣告公司從事品牌宣傳、項目策劃等方面學習。大多數的時間裡,她以「李天媚」的身份,從新希望農業到新希望乳業,出任辦公室主任,負責乳業品牌的整合、定位、策劃和廣告營銷。但渠道營銷節奏失利給了年輕氣盛的劉暢迎頭一擊,灰心的她前前後後向父母借了100萬創業,開飾品店、開酒吧、餐廳等等嘗試讓劉暢看到短板,這也促使了她到北京大學就讀BiMBA,系統學習企業經營管理。26歲,劉暢以本名重回新希望,出任房地產事業部副總經理,負責上海的房地產業務。從一度出走到逐漸接受,「接班人」劉暢終於在自己33歲的那年從62歲的父親手中接過新希望的航舵。

一經交棒,劉永好便給了劉暢足夠的權力。上任十年四換總裁,從陶煦、李兵、鄧成相繼上任又離去,到敢於在布局生豬產能的關鍵時期讓「地產老手」張明貴接手,劉暢決策大膽,思路清晰。從小對「時尚行業」心嚮往之的劉暢投身養豬行業,她說:「未來如果把養豬行業做得時尚,讓大學畢業生都願意來農村了,我會很enjoy。」將「養豬」變成時尚,讓科技賦予「養豬」以時尚感,是劉暢對夢想的堅持,也是對使命的妥協。

「時尚養豬」第一步,淘汰落後產能、改變經營發展方式。劉暢接手新希望,積極推動新希望產業轉型,進軍食品領域,對營銷及渠道、產品結構、市場拓展等方面進行了變革。新希望從以飼料經營為主的傳統企業,轉型成為了覆蓋畜牧養殖、肉製品加工和終端零售的全產業鏈集團。根據最新調研,2022年1至6月份,新希望的營業收入構成為:飼料占比57.82%,禽產業占比13.3%,豬產業占比12.46%,商貿占比7.94%,食品占比7.88%。新希望在飼料、養豬、白羽肉禽、食品四大板塊方面的布局,共同構成了豬禽賽道多元化、農牧食品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時尚養豬」第二步,改革人員構成,轉向專業化。劉暢上位後裁員近2萬人,同時大刀闊斧地對管理崗位進行調整、分拆、競聘,在她的快刀下,新希望人員構成趨向年輕化、專業化。2021年年度報告顯示,新希望集團擁有員工8萬,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員工占比超31%;研發人員1191人,占比1.49%,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占比超75%,30歲以下人員占比超40%。此外,研發費用逐年提高,2013年劉暢接手新希望時,當年研發費用投入約為6793萬元,占當年營業收入0.09%;而根據年度報告,2021年新希望研發投入約2.92億元,占營業收入0.23%,相較之下,研發費用投入增長超三倍。值得一提的是,根據2022年三季度報告,研發費用已經累計支出2.33億元,有著進一步的提升。正如劉暢所說:「養豬正在變成一個科技感十足的事情。」而技術最後支撐的是效率,從生物育種、精準飼喂、動物保護,到環保養殖、物聯網養殖,養豬正在疊代成為技術密集型產業。

「時尚養豬」第三步,出走海外,開拓新的營收市場。28歲時,劉暢便有意擴展海外業務,組建並出任集團在新加坡的海外投資總公司董事長,一力主導海外投資事項。32歲接任前夕,她負責的海外業務已經盈利超1億元,海外工廠也已創建24家,海外版圖遍布越南、柬埔寨和埃及等國。根據2021年年度報告,新希望國外營業收入約138.6億元,同期增幅23.87%,占營業收入10.98%,毛利率達8.84%,遠高於國內0.44%的毛利率。

根據最近年報,新希望2022年歸母凈利潤一季度2.6億左右、二季度2.6億左右、三季度3.2億左右、四季度5.1億左右,環比持續向好。2022年飼料產銷量2840+萬噸,目前保持絕對第一;食品板塊銷售額108億元,歸母凈利潤增長超30%,有望成為最重要的盈利貢獻點;生豬出欄量1460 萬頭,在最新的業績預告中,2025年,新希望預期出欄量將達2700-3000萬頭。

今年是劉暢接手新希望的第一個十年,在她的帶領下,新希望從「飼料大企」向著「食品王國」轉航,營收情況、公司治理等方面有著穩步發展,同時也堅韌地面對著市場的挑戰。她切實地在將「養豬」轉變成一件「時尚的事」。

聖農傅芬芳:扭虧為盈,將聖農食品營收占比做到超三成,乖乖女也是實力接班人

圖:傅芬芳

圖源:聖農發展微信公眾號

無獨有偶,劉永好培養了劉暢,是新希望的一大成功;傅光明一手帶出了傅芬芳,亦是其創業生涯的一大「功績」。

聖農是傅光明在其30歲的時候鼓足勇氣,體制內出走、貸款2萬,白手創業而來的。從「光興養雞場」到全國最大的雞肉供應商,傅光明專注養雞35年,直至2018年交棒給女兒的時候,這位曾經榮立過三等功的軍人已然是一位優秀的「養雞人」。

而傅芬芳可以說是其父傅光明一手帶出來的。父親創業的時候,傅芬芳3歲,她的童年記憶總是與養殖場剝離不開。大學的時候,傅芬芳聽從父親的建議就讀於福建省農林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了聖農集團任副董事長跟著父親歷練,四年後分得聖農食品練手。工作年限剛剛達到8年門檻的時候,傅芬芳便到廈門大學EMBA就讀。此後,38歲那年,傅芬芳正式接手了聖農集團。

聖農發端於養殖場,用丹麥引進的當時國內唯一一條凍肉加工生產線成功借力肯德基獲得飛速發展,最終依靠科技研發實現「種雞自由」,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發展。如今,聖農已經建立了集飼料加工、種源培育、祖代與父母代種雞養殖、種蛋孵化、肉雞飼養、肉雞屠宰加工、食品深加工等環節於一體的肉雞產業鏈。

是的,「晶片自由」是為大多數人知道的技術難題,但其實「種雞自由」也曾是困擾國人的養雞難題。傅光明就曾坦言,因為白羽種雞技術長期被海外供應商控制,自己曾經遭遇過「給你30分鐘考慮」的商業威脅。也正是供應商代表的施壓態度,讓傅光明意識到「高科技一定要控制在自己手裡,核心競爭力企業一定要有。」

根據歷年年報,2016至2022年間,聖農研發合計投入超5億元,各年研發投入占比逐年提升。當前,聖農研發團隊有950人,占員工總量的3.79%,而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超30%。

年報同時顯示,聖農自2016年起持續專業地開展白羽肉雞種源的研發及繁育工作,直至2019年年報中,聖農才首次披露研發進展。

當年年底聖農累計成功培育出11個品系,並篩選出性能優異的國內首個白羽肉雞配套系「SZ901」;而2021年年底,自主培育的「聖澤901」、「廣明2 號」、「沃德188」三個品種通過審定,這宣告國內擁有了完全獨立自主的種源供應,白羽肉雞種源的「卡脖子」問題得到極大程度的解決。可以說,在推動「進口依賴」向「國產自主供應」轉變,打破我國白羽肉雞種源完全依賴進口方面,聖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按照規劃,2023年聖農將繼續專注於種雞性能優化、加大市場推廣力度,讓「聖澤901」走向更多白羽肉雞企業,力爭到2025年「聖澤901」占有國內40%的市場份額。

而根據最新的年報,聖農2022年營業收入共計168.17億元,其中聖農食品營收達63.9億元,雞肉製品占聖農合併口徑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約32.33%。在傅芬芳署名的「致股東的信」中,她表示,食品板塊作為聖農的第二增長曲線快速成長,近5年復合增長率達22%,其中自有品牌收入占比逐步提升至30%。同時,精細化管理不斷加強,通過精簡SKU、增強研發能力、提升營運效率等舉措,食品板塊盈利能力不斷增強。

值得一提的是,傅芬芳於2007年接手聖農食品,此前,該版塊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在她的主導下,聖農建成了與國際接軌的先進食品深加工廠,食品深加工生產鏈條不斷延長。而今,目前公司白羽雞養殖產能已超6億羽,已建及在建食品深加工產能合計超過43.32萬噸。聖農食品發展成為聖農集團的重要營收版塊,可視為傅芬芳之功績。

為了做好聖農食品,傅芬芳作為董事長也常常被要求「閉麥」。因為「市場有需求,聖農有產品」,為了更好地迎合年輕人的偏好,傅芬芳常常將產品交給團隊中的年輕人去抉擇,怎麼樣更符合使用習慣、什麼樣的包裝更受用戶歡迎……在這些問題面前,傅芬芳常常被「捂嘴」。近年來,憑藉脆皮炸雞、霸氣手槍腿等雞肉加工產品出圈,聖農也在C端市場逐漸「擁有姓名」,不再是隱藏在肯德基、德克士等B端品牌背後的供應商。

在傅芬芳的認知里,聖農被定位為「高科技企業」,在白羽肉雞「中國芯」的投入和對食品產業鏈的延長方面毫不手軟,可以說,接手聖農五年來,「乖乖女」的表現並沒有讓眾人失望。

通威劉舒琪:34歲接手千億通威,堅持技術為本,且觀後效

圖:劉舒琪

圖源:通威集團微信公眾號

劉舒琪和劉暢,有著「同宗同源」的初始標籤,和兩位「姐姐」相比,89年的劉舒琪如今也在差不多的年齡接過了通威的航舵,開始屬於她的航程。

劉漢元1992年創業的時候,劉舒琪4歲。與當時許多創業人不同的是,劉漢元是個徹底的「技術控」。以「網箱養魚技術、流水養魚技術」的研究推廣一體化為起點,技術創新的核心企業理念就紮根劉漢元的認知之中。從老家小鎮開始的西南地區第一家魚用配合飼料廠,到自籌千萬建成四川通威飼料有限公司,通威開啟了集約化養殖的規模之路。

多年來,通威通過對水面的有效改造、漁業設施的合理應用、養殖模式的優化創新,引導水產養殖集約化、智能化、高效化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通威穩坐全球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企業首位,其技術中心也是經國家發改委、科學技術部等五部委聯合認定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022年,通威農牧板塊累計申請專利971件,獲得授權專利707件,並主持參與國家、行業標準的制定或修改共計6項。

根據最新年報,通威整合飼料及相關產業鏈業務,正式成立了通威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將進一步提升專業化運營水平,圍繞「用戶養殖效益最大化」,繼續踐行「質量方針」,深入推進「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2022年,通威飼料及產業鏈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16.46億元,同比增長28.69%,飼料總銷量719.40萬噸,同比增長30.42%,其中,畜禽飼料銷量同比增長41.23%,水產飼料銷量同比增長18.94%,均創公司歷史新高。

劉漢元生於農村,長於農村,富於農村,通威發源於水,茁壯於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四川省水產學院淡水養殖專業畢業的劉漢元,無疑是一名出色的「養魚人」。

2019年,時年55歲的劉漢元卸任通威董事長一職,80後謝毅接棒,「得力幹將」謝毅註定只是一站中轉,僅四年,通威再次換帥,傾注了劉漢元三十年心血的通威終究還是回到了自己女兒的手裡。劉舒琪只有34歲,從公示的職業履歷看來,總裁助理和光伏商務部總經理兩崗歷練,透露著劉漢元「看三年,帶三年」的培養節奏,如今順利接任,劉漢元還能「幫三年」。

通威發端於水產,成長於農牧,2006年開始跨界新能源,並在2016 年完成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 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通威太陽能(合肥)有限公司企業合併,成功將光伏新能源業務納入上市公司體系。發展多年,通威已經擁有從上游高純晶矽生產、中游高效太陽能電池片及組件生產、到終端光伏電站建設與運營的光伏企業,根據2022年年報,通威高純晶矽年產能超26萬噸,太陽能電池年產能超過70GW,組件年產能14GW,產品成本、質量、效率世界領先。

3月22日,通威股份發布的公告中介紹,劉舒琪在擔任公司第八屆董事會董事、公司總裁助理及光伏商務部總經理期間負責公司矽料、電池、組件業務的採購、銷售集中管理工作,具有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帶領公司不斷開拓光伏市場,構築了具有突出優勢的供銷體系,形成了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上下游合作關係,取得了優異的經營成績,體現出卓越管理者的潛力。

比較清晰的是,劉舒琪在通威「漁光一體」的布局中,選擇的是光伏新能源這條賽道。「二代接班」與父輩劉漢光那為人津津樂道的「拿著賣豬來的500塊創業」故事有所不同,兩代人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有著不同的發展路徑選擇,但卻有著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認可與傳承。

當前,通威4萬多的員工中,技術研發人員占比8.61%,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研發人員占比54.92%,30歲以下研發人員占比37.31%。2022年度研發投入44億元,占整體營業收入的3.09%,並且,隨著農牧加大對水產及畜禽研發團隊、技術服務團隊、藻類研發團隊的人員引進,聚焦未來對蝦設施化養殖技術與智能投喂系統研究以及光能養殖飼用螺旋藻工藝研究等業務的開展,研發人員同比去年增加214人,研發團隊已達3549人。

通威本是取意「通力合作,威力無窮」,如今「漁光一體」的發展模式成功拉通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但從2022年的營業收入組成來看,農牧業務收入316.46億,僅占千億營收的22.4%,「漁光」二者中,後者光環更加耀眼。

此外,多方消息稱,剛剛卸任的謝毅協同多位從通威離職的高管已經開啟了在光伏電池片賽道的自主創業,這恐怕是34歲的劉舒琪接手千億通威之後將要面對的第一道風浪。

總結:二代登台,帶來新人新視角新玩法

近日,千億養殖龍頭溫氏股份亦有較大人事變動,梁志雄辭任總裁,黎少松接棒,同時聘任趙亮、孫芬為公司副總裁,在溫氏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之下,人才取向有明顯的「經驗型」特徵。溫志芬自2017年接手溫氏以來,致力於推動溫氏「打通產業鏈,開闢新渠道」,據悉,當前行業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組合,將在溫氏生產和產業轉型升級方面進一步發力,推動養殖數字化過渡和食品加工方向升級。

另一位「養二代」也值得關注。牧原股份太子秦牧原,今年已經28歲,負責牧原屠宰業務,成立牧原肉食,推動牧原由「運豬」向「運肉」轉變,在牧原集團副總裁之位已經鍛鍊多年,其父秦英林已近花甲,可以預見,秦牧原接班在即。

近些年,「00後整頓職場」時常被人們熱議,隨著「80後」的「養二代」們紛紛登台,中國養殖業也迎來較大整頓。面對不同的行業子賽道,她們卻選擇了相同的未來發展指向,即重視傳統行業的技術化創新,以及集團產業鏈的延長和拓新,力爭用技術提升效率,用多極收入沖抵單極風險。

從「養二代」們上位後的圖變反應逆推,中國養殖業曾經面臨的不重視科技、管理混亂、人才稀缺、發展單一等問題,正在注意得到重視與解決。農業4.0迫使企業向著數智化方向發展,擴大規模搶占集約效果,加深研發突破技術限制,拓新版圖延長收益鏈,相較於「養一代」,「養二代」們更懂得把脈未來養殖業的超速度關鍵點和增收機會點。

這一「新人新視角新玩法」現象同時出現在其他行業的「二代」之間,王思聰不事地產反而在遊戲、新文娛等領域衝浪,宗馥莉一經上位便將22年代言人王力宏易主求新,蘇寧太子張康陽少年意氣玩轉體育……其結果有的少年折戟,有的尚未可知。但與此同時,更新的面孔仍在湧現,「特步公主」丁佳敏玩轉女性主義開闢新的「半糖主義」產品線,「好利來公子」羅昊與羅成深諳「網紅」之道營銷「半熟芝士」成功破圈,正大集團第四代謝其潤低調接手中國生物製藥有限公司已經第十年……「二代」們各展所長,可謂稱,行行都有光明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6d7c04efa19031dde690ecf953ff7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