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春色深幾許,不入山林儂怎知?就著五一小長假的福澤,幾個同事朋友相約去享譽「桐城小九寨」之美譽的唐灣鎮蔣潭村一游。
蔣潭村在唐灣鎮西部,全境皆山,距市區40多公里,桐潛公路穿境而過。其間峰巒延綿,林木蔥蘢,山壑相連,森林覆蓋率90%以上。
早上8點準時出發。暮春的蔣潭是一片綠色的海洋,綠得醇厚、濃郁、化不開。瀝青鋪就的路面讓車輛的顛簸平緩有彈性,我們的小車如一葉出沒風波里的小舟,在綠濤中乘風破浪。五月的陽光從濃密的樹冠間隙灑下來,形成一個個銅錢般的光斑。草樹也知春將不久歸矣,百般紅紫斗芳菲,到處皆詩境,隨時有物華。
二姑尖是第一個活動點,車停至二姑尖林場,我們步行穿林場攀登桐城第二高峰——海拔940米的二姑尖。五月的二姑尖,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已繁花落盡,遠遠望去,仍有一兩株映山紅倔強地挺立在高高的懸崖峭壁間,紅艷灼灼,召喚著我們去一親芳澤。我打開手機里收藏的《嶺上開遍映山紅》,「若要盼得紅軍來,嶺上開遍映山紅……」,熟悉的旋律瞬間在山林間流淌開來。大江東去浪淘盡,唯有精神永留存。雖然映山紅不再漫山遍野,但它依然開滿在我們每個華夏兒女的心裡。
從二姑尖上下來已接近中午,我們急需一頓大餐來撫慰轆轆飢腸,於是直奔蔣潭村甲辰庵水庫。一下車,大家兵分兩路,一行人搭帳篷,拉烤架,備午餐。我與另一行人察山觀水,尋找最佳攝影點。
甲辰庵水庫
甲辰庵水庫依山而建,是當地居民生活用水的水源地。庫水清澈,深不可測。臨庫是隨山脈連綿的茶園,這些碧綠的茶園盡享近水樓台先得月之優勢,得以時常攬鏡自照,愈發青翠欲滴。據說茶園的原址就是曾經輝煌一時的甲辰庵,所以這一片茶園因此浸染了許多禪意。又因這裡土優水好,攏攏疊疊的茶樹間種有幽蘭,茶樹與蘭花朝夕相伴,根葉吸收了蘭花的淡雅,汲取天地之精華,產出的桐城小花茶獨具香韻,是桐城的一張名片。
合影
午飯時間到了。音樂響起,舞蹈翩然,烤串冒氣,啤酒斟滿,背靠青山,臨水而餐。有人唱,有人跳,有人吃,有人烤,大家笑成一片歡樂的海洋。
跳舞
盧梭在《瓦爾登湖》里寫道:對一個生活在大自然中而且還有感覺的人來說,不可能會有太過暗淡的憂鬱……當我享受著四季的友情時,我相信,任何東西都無法使生活成為我的負擔。」就像每顆種子都有胚芽,雖然我們都已長大成人,但其實每個人心裡一直都有一個小孩的胚芽,那是我們的精神內核。我們循序著社會的規範,做孩子合格的父母、稱職的伴侶、盡責的職員。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只有在大自然面前,在自己熱愛的生活中,人才會連結到那個胚芽,重拾天生的歸屬感,恢複本真和自我。社會的秩序化,讓人與人之間的協作更緊密、更高效,但也不乏疲累,而尋美向善的天性指引著我們去尋找生活喘息的小口,去吸納自由肆意的空氣,為生活源源不斷注入新的動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人本是大自然之子,於世間覓食,奔奔波波中又沾染幾分了倉惶。此刻,在這群山環抱中,茶香氤氳中,泉水叮咚中,滌去浮世的符號,重返本真,如山水自然,如蟲鳥自在。
燒烤
近來每每看到大美的風景,聽到動人的旋律,總是心潮澎湃難抑。一個聲音在我心裡撞擊著,呼喊著,想要噴涌而出。年輕時讀艾青的「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不解其義。現在懂了,因為它喚起了人心底最深的情愫。為什麼讀同一段文字,有人感懷至深,而有的人毫無波瀾?能打動你的,一定是契合了你當時的心境,它把你心裡最深最真的部分喚醒了,也許那就是你最想做的自己。
野餐
午餐過後,我們清理乾淨燒烤現場,奔赴唐灣鎮的紅旗洞。
飽餐後加上車身搖晃,一行人昏昏欲睡。但當接近紅旗洞口時,遊客的歡笑聲,水流撞擊岩石的清脆聲立刻驅散了昏聵睡意。大家迫不及待地衝下車,直撲水裡。1970年動工開鑿歷時兩年的紅旗洞,本是為築壩截流,引水南流灌溉農田之用,如今不僅成了當地居民避暑納涼的好去處,也是一個網紅打卡景點。也許決策者們也沒有想到,當年鑿洞引水之舉只為發展農業經濟。而今,地域特色的紅旗洞以另一種形式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決策的內核並沒有變,而發展地方經濟的方式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同步向前。
紅旗洞
岩石遍布河底,水流湍急,浪濤奔涌而下,撞在岩石上,迴旋曲折再流經洞內,與空曠的回聲形成共鳴,發出巨大的迴響。如此有靈氣的水流讓人忍不住脫鞋下水。由於河水常年沖刷,河底的岩石雖紋理清晰可見但滑膩無比,我腳底一滑,一不小心半邊身子跌落水中,慌張中抬眼四望,好幾個人與我同享此等遭遇。同事打趣我地說,這下我可「濕身」了。濕了就濕了吧,欲知此事須躬行,我不但親吻了河水,還實實在在沾染了河水之靈氣,不虛此行。
一路摸著凸出水面的巨石涉水走入洞內,洞中部的河底是綿綿細沙,細沙親膚,那種在河邊長大熟悉的童年感覺湧上來,我忍不住雙手圈筒,大聲高歌《我愛你中國》,歌聲和著水聲,在洞內的共鳴下竟也有幾分餘韻。好不好聽我自心知肚明,但對這山、這水、這景的熱愛發自肺腑。
與山同在,與水同在,與雲同在,與風同在,美麗蔣潭,與你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