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022-05-21     記攝人間

原標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歲月不居,時光如流,流出去的歲月,再也不回頭。隨著城市化的高速發展,昔日的村落變得越來越稀稠。那些曾經在清晨炊煙裊裊,在傍晚舉村納涼的煙火氣息,都早已成為過往。昔日裡,每逢誰家婚喪嫁娶,每遇誰家考學升遷,全村都共同祝賀,那種一榮俱榮的輝煌與榮耀場面,恐怕以後再也不會重來。

在這樣一個代代傳成,子子孫孫相識,以百十人為一隊的村莊裡,其盛亦無人知,其衰亦無人問津。但在每棟老房子的屋檐下,都曾生活著三世共居,四世同堂的熱鬧場面。

有誰曾記錄過一個村莊的故事?又有誰會在乎一個普通山村的興衰?其實我小時候做夢時多次夢見,將幾個村莊遷到同一個地方,住進統一的一排排五六層樓高的房子裡,然後下樓幹活時都騎著摩托車整整齊齊地開往那希望的田野……後來稍大點發現那個場景與農業學大寨里的場景不謀而合,但我當時真不知道大寨在哪裡?再大點時又發現連大寨自己都不行了!

……

現在,我又常常做夢:在村子後邊的寶珠山頂上修了個小木亭,穹頂四柱,亭子雕欄玉砌,亭中間擺放個石桌,再配四個石凳。等晴天的時候,登上寶珠山頂,泡一壺桐城小花,找幾位好友,坐在亭子裡品茶,眺望……再講一講那明皇帝派人在王屋山、寶珠山和黃泥山之間倒栽童丁,切斷了那烽火山的龍脈,至使這寶珠山如今孤丁丁的屹立在三灣河邊,庇護著百年的三育小學,守護著三安鋪堡的百十戶人的孫莊。記得媽媽多次述說她當年就是我外公包辦嫁到孫莊,唯一的理由就是因為孫莊緊鄰三育學校,便於將來孩子就近上學。接著說這夢中的小木亭,名字都被我想好了,就叫「思母亭」,然後在亭子的兩根木柱上刻上一副對聯

上聯:三灣河水繞福地;

下聯:寶珠山峰護孫莊。

然後這幾個大字由我親自執筆書寫……

夢醒了,但這夢裡的事我不會忘卻,並將為之奮鬥!

回到現實,若是將來有人能把孫莊改造成旅遊景點或者民宿,估計前來住宿者也會門庭若市。因為這裡雖然離開了繁華的城市,但距離卻不遠,離大山卻很近,而且這裡是山水青草三道岩的門戶,有山有水,是通往三道岩和王屋寺的必經之道。即將開通的岳武高速延長線,就在不遠處開放了一個互通路口,使七省通衢的古驛道邊名副其實,讓現代化城市的便利與繁華離這裡越來越近……。

以上雖然有夢,但也離現實不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古老鄉村幾十年間的巨變,讓我這離鄉久遠的遊子每每從村裡穿行,戶戶都有離開這個世界的知根知底的老人,昔日那熟悉的鄉音,那熟悉的身影,仿佛都還站在門前與我熱情的打招呼……

鑒於此,我現在偶回故鄉,都是匆匆再匆匆。主要原因就是不忍睹物思人,更不想忘卻那匆匆逝去的快樂童年。大家都不得不承認,人們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腳步。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夜不閉戶並怡然自樂。山鄉也好,孫莊也罷,無一不是現代人回不去的故鄉。

如今無人機俯瞰下的這個百分之三十廢棄的村莊,百分之五十的空居,看布局就知道這裡曾經也是人丁興旺、人口繁多的大村莊。

曾經這裡到處炊煙裊裊;曾經這裡到處竹籬瓦舍;曾經的水繞村、樹成蔭的美麗鄉村。從無人機航拍的近圖看,如今這裡物是人非,很多人家都殘垣斷壁,雖然我不是十五從軍,雖然我現在也沒有八十,但我還是想借鑑古人這首《十五從軍征》來描述: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當然不可否認的現實,因為人口大量往城市轉移,被撤點並校的鄉村小學很多,使眾多鄉村的學校都閒置起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座座空置的學校書寫著教育的變遷,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發展變遷。

值得慶幸的是:這個差點被兼并掉的百年三育小學,完好的保存在青草鎮孫莊,而且一直與孫莊一道被寶珠山庇護,被三灣河繞流,而且在夾縫中發展擴建壯大。

更加慶幸的是,擴建這所三育小學的校舍和體育場所占用的農田,就是分田到戶到我家被我母親耕作一輩子的幾畝耕地之一。這是不是就是人們常說的「冥冥之中的天數」?

母親年輕時身不由己的因三育學校而被外公嫁到孫莊,病逝前又身不由己的將畢生耕作的土地「嫁」給了三育學校。這片母親畢生耕作過的土地或許能隨著三育學校傳承百年傳承幾代。這種傳承跟我好像沒有什麼關係亦有很大關係。因為只要這三育學校在,這片土地就在我心裡,我就能時常想起這片土地,想起我的母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7b657d8b3cdd9d3932c6721cce00f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