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四下基層」的「宜」與「忌」

2023-12-13     宣講家網

原標題:時評:「四下基層」的「宜」與「忌」

「四下基層」是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的創新實踐,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舉措,體現了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和初心使命。當前,第二批主題教育正如火如荼進行,廣大黨員幹部要把「四下基層」作為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牢記「四下基層」的「宜」與「忌」,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入心見行。

這是10月14日在甘肅省平涼市拍攝的崆峒山秋景。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政策宣講下基層,宜「與民共情」,忌「主觀主義」。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思想深邃,倘若照本宣科、空洞說教,難免會讓群眾感到厭倦和乏味。惟以己先明,能使人知;惟以己先明,方使彼曉。作為黨員幹部,只有先學一步,深學一層,細嚼慢咽,消化理解,才能增強宣講的吸引力、感染力、共情力,推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入民心。要善用鄉言俚語,採用群眾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形式,多一些土氣,少一些官氣,多講有生氣、冒熱氣、接地氣的大白話,少講官話套話虛話書面話,注重穿插故事和事例,把深奧的理論講「淺」、把厚實的書本講 「薄」、把黨的好政策講「活」。要常與群眾共情,賦予群眾充分話語權,設身處地站在群眾立場「同心」感受,多了解群眾喜歡聽什麼內容,對哪些宣講形式感興趣,變「我要講什麼」為「群眾要聽什麼」,提高宣講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推動思想深度和趣味氣息有機結合,讓「黨的聲音」飄進群眾心裡。

調查研究下基層,宜「拜民為師」,忌「高高在上」。群眾中有大智慧,板凳上有巧方法。只有深耕基層一線,走進群眾家中,圍坐一張桌子、同坐一條板凳,才能掌握活情況、撈出真問題,汲取群眾智慧和力量。要放下面子、撲下身子、沉下心去,既不高高在上,也不自以為是,時刻保持本領恐慌的危機感、知識饑渴的緊迫感,涵養空杯心態,懂得自我歸零,以小學生姿態拜人民為師,蹲在田間地頭找措施、走進街頭巷尾尋對策,虛心向群眾學習、誠心向群眾請教、真心向群眾問計。永葆「一物不知,深以為恥」的學習態度,常想是什麼、常問為什麼、常思怎麼辦,不懂就問、不恥下問,善於發現群眾身上的閃光點,學群眾廣為流傳的「土知識」、學群眾普遍認可的「土辦法」,把群眾遇到的問題發現出來,把群眾的意見收集上來,把群眾創造的經驗總結出來,用群眾智慧破解基層難題。

信訪接待下基層,宜「除結化淤」,忌「放任不管」。幹部多「下訪」,群眾才會少「上訪」。只有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眾信訪工作,才能撫平「疙瘩」解開「心結」,達到「活血化瘀」「血脈暢通」之效。要弘揚「四下基層」優良作風,傳承踐行「浦江經驗」,經常到信訪問題比較突出、社會矛盾比較集中的地方,開展「主動接訪」「蹲點調研」「求教問策」,變「被動受理」為「主動介入」,消除群眾困惑和憂慮、緩和對立情緒、化解矛盾糾紛,讓群眾話有處說、難有人幫、事有人為。要樹牢閉環思維,堅持把「息訴罷訪」作為辦信處訪工作唯一標準,創新「全覆蓋點單、全要素派單、全方位辦單、全鏈條曬單」,優化「問題梳理+明確責任+即時核實+對策制定+限期處理+實時調度+問題銷號+公示公告」的訴求處理程序,圍繞群眾堵點痛點難點對症下藥,集中進行信訪清淤,紮實推動問題解決、積案化解,把群眾的怨氣怒氣化為順氣服氣。

現場辦公下基層,宜「馬上就辦」,忌「久拖不辦」。機關會場聽不到民生疾苦,電話聲里傳不出民之所盼。只有到現場去,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才能切中肯綮、靶向施策,把問題解決在一線、把矛盾化解在一線、把工作落實到一線。現場辦公「面對面」,解決問題才能「實打實」。要踐行馬上就辦、當場就辦、辦就辦好的理念,把紓困解難的「辦公桌」擺到群眾家門口,在溝通交流「零距離」、真情互動「貼民心」中,聽懂群眾「弦外之音」,找准群眾「真情實感」,摸透群眾「期盼訴求」,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難事辦成,辦到群眾心坎上。針對現場辦公發現的問題,能解決的馬上解決;一時解決不了的,做好解釋說明,現場列出問題清單,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員和整改時限,納入督查督辦和日常考核內容,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把「打分權」交到群眾手中,以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贏得群眾的認可和支持。

作者:馮汛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委組織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c0e8d4e1ee5f9c980839904105940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