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金融強國,謹防金融霸權「卡脖子」

2023-11-15     祖國網

原標題:建設金融強國,謹防金融霸權「卡脖子」

文/王文 卞永祖

文章內容來源:人大重陽官方帳號

要加速實現民族復興,必須有強大的金融體系作為支撐,而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強大的金融體系也只有在開放的環境中才能建立。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金融開放的終極目標,就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夠更快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

縱觀歷史不難發現,中國經濟正是在不斷開放、參與全球協作並在全球化進程中不斷交流學習中崛起的,金融行業也不例外。只有在對外開放中不斷學習成長,提高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促進國際金融體系的變革與完善,才能為把中國建設成為金融強國創造更好的條件。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面臨難得機遇,具備堅實基礎,擁有無比信心。」當前,中國經濟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019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站上1萬美元新台階,經濟總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中國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經濟總量超過10萬億美元的國家之一。

同時,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金融大國,不僅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信貸市場和外匯儲備,還擁有世界第二大的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保險市場。

相對於經濟總量,中國的金融行業在世界上尚未取得與之相匹配的地位:金融機構雖然資產龐大,但也存在一些機構臃腫、創新乏力的情況;人民幣國際化雖取得巨大進展,但國際影響力尚待提高;還有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監管存在短板等問題……這些現象也影響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甚至經濟發展大局。

回顧分析近代史上出現的荷蘭、英國、美國等世界強國,會發現它們有個共同特徵——擁有當時世界最強大的金融體系,金融為這些國家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

如今,建設金融強國,也是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必要條件。

首先,民族復興不僅是硬實力的復興,也是軟實力的復興。在全球化新形勢下,一個國家的金融實力在國際舞台上可以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或者說金融在發揮軟實力方面有著獨特優勢。

列寧曾說,資本主義發展到後期,貨幣資本同工業資本(生產資本)相分離,金融資本通過海外資本輸出完成資本主義國家對世界的主導。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認為,將歐洲經濟與其他地區區分開來的主要因素在於,歐洲擁有證券交易和各種形式的信貸工具優勢。

中國國家軟實力的構建,是五千年文明積澱並延續至今的自然之舉,也需要通過積極創建在金融領域的優勢來實現。

其次,金融是民族復興過程中的重要工具。發達的金融系統有利於在全球範圍內整合資源,形成以「我」為主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它也是提升綜合國力的經濟基礎。同時,發達的金融系統可以為遭受意外或不利衝擊的經濟體提供流動性,幫助渡過難關、平滑消費。

更重要的是,現代社會已經高度信息化,數據成為當今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而發達的金融體系不僅是信息聚集中心,更能提供重要的數據資源。居於金融中心的經濟體相較其他經濟體,能更及時地掌握真實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對資產定價很重要,本身往往還有更大的價值。控制和傳播這些及時有效的信息流,有助於我們在包括國際金融市場在內的各種舞台上取得話語權。

此外,金融系統能助力加速民族復興的進程。通過金融工具調動國內外資源,服務於國家長期戰略發展目標,可以促進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加快技術進步和關鍵性的產業升級,從而加速國家實力的增長和民族復興目標的實現。

比如,金融市場通過證券在投資人之間的交易解決了流動性問題,實現了短期資金與長期投資之間的轉換;銀行等金融中介通過合理的期限配置,同樣能夠降低流動性風險,促進對長期項目的投資。

當前,中國的金融體系還不夠強大,金融效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中國的崛起,離不開自身在國際金融體系內話語權的提高。

首先,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是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內話語權的重要標誌。隨著經濟地位和影響力上升,中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話語權逐漸增強,但與此同時,我們在國際金融體系互動過程中的主導權仍然較弱。

人民幣目前占IMF特別提款權(SDR)比重為10.92%,是第三大貨幣,但在國際交易中的份額仍然很低,與中國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並不相稱。根據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最新數據,5月份人民幣國際支付市場的份額僅為1.79%,比前些年有所下降,居世界第六位,不僅與美元、歐元差距巨大,還低於日元和瑞士法郎。

同時,人民幣國際化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而當前的體系是以美元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要提高國際話語權,就必須同其他國家一道,不斷完善國際金融體系。作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承擔著巨大的安全成本,但是,美國政府仍掌握金融霸權,美國金融資本掌握金融信息和衍生品設計主導權,人民幣國際化必然伴隨著反對國際金融霸權的進程。

其次,在金融全球化發展背景下,加大國際金融監管層面的統一協調力度尤顯必要。隨著經濟和金融全球化程度不斷提升,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繫更加緊密,一國爆發的經濟和金融危機極易波及其他國家,甚至蔓延至全球,任何國家都難以獨立解決這些問題,這就要求各國加強內部金融監管以及在國際金融監管層面加強協調、合作。

上世紀90年代爆發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推動西方七國集團(G7)於1999年成立了金融穩定論壇,以討論國際標準機構的職責和工作。2008年爆發於美國隨後擴展到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促成了首次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的召開。

換言之,隨著經濟和金融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國際金融監管的漏洞開始暴露,各國間金融監管協調的問題凸顯,國際金融監管合作變得非常必要。隨著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中國需要進一步加強同世界各國的金融監管協調。這不僅有利於世界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也可以為國內經濟的轉型升級營造更好的環境。

第三,開放的金融體系為中國經濟發展聚集資源。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金融產品的創新,消除了國際金融市場間的時空障礙,使得金融交易與結算可以低成本、大規模地進行,金融業呈現出國際化、自由化、交易規則統一化、市場一體化、資本虛擬化和信息全球化等諸多特徵。

持續的、大規模的外資流入,極大促進了工業企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外資金融機構也把包括銀行、保險、證券以及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投資銀行等機構大量引入國內,既帶來資金,也帶來了管理經驗和技術。在此過程中,中國金融監管部門也通過大力改善金融基礎設施、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配置全球資源等,逐步建立起一個更具有競爭力也更加透明的金融體系。

簡言之,要加速實現民族復興,必須有強大的金融體系作為支撐,而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強大的金融體系也只有在開放的環境中才能建立。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金融開放的終極目標,就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夠更快實現。

(本文第一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ac036ffaece3290c1a25624809791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