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漁管家:累計服務超1000家水產養殖戶,四大核心體系助力產業發展

2022-06-17     35斗

原標題:專訪漁管家:累計服務超1000家水產養殖戶,四大核心體系助力產業發展

本文來自35斗,作者張玉潔。

漁業作為我國農業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效供應重要農產品、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形勢長期向好,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關於實施漁業發展支持政策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等文件為推進我國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水產品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優質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隨著消費理念的升級,人們對營養、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斷增長。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初步統計,2021年全球人均水產品表觀消費量約為21.5千克。

放眼國內,《中國漁業統計年鑑》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水產養殖總產量達 5224.2 萬噸,占全國水產品總產量的 79.8%,世界水產養殖總產量的60%以上,已連續32年位居世界第一。除此之外,我國近些年來高端魚的消費需求持續增長,特種魚在淡水魚總產量中的占比已從2015年的46.66%增長至2019年的50.49%。

圖1:2015-2019年全國特種魚在淡水魚總產量中的占比 (數據來源:《中國漁業統計年鑑》)

近期,35斗採訪了深耕於智慧水產養殖行業的南京漁管家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漁管家」)的創始人陸超平博士,他為我們系統梳理了漁管家的創業緣起、業務領域與發展規劃,仔細講述了水產養殖行業的未來趨勢。

(漁管家創始人 陸超平博士 圖源受訪者)

一、一條品牌魚+四大核心產品,助力漁管家全產業鏈覆蓋

漁管家是一家深耕於水產產業鏈的高新技術企業,它正式成立於2016年12月,公司總部位於江蘇南京,由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的陸超平博士創立。目前漁管家實行「小而精」的團隊管理模式,人員規模有27人,其中技術研發人員有12人,占比達44.4%。

漁管家以綠色循環水產為核心,綠色循環養殖技術研發、智能物聯網養殖裝備研發為抓手,同時以水產品全程可溯源為保障,致力於打造「中國最專業的綠色循環水產全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商」。

陸超平告訴我們,他出生於水產世家,從小耳濡目染,了解我們國家傳統水產養殖行業「小而散」的艱辛。相比在已開發國家,水產養殖擁有標準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特點,陸超平想通過技術和市場結合的方式解決傳統水產養殖的痛點,由此創立了漁管家。創業初期,傳統水產養殖戶對智慧養殖概念並沒有清晰的認知,這對智慧水產技術及設備的推廣和交付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但經過幾年的行業發展和市場培育,漁管家目前已經累計服務了超1000家水產養殖戶。

現階段漁管家在生產端主要提供生態循環水產一站式的服務,通過向農戶提供自主研發的養殖設備和循環流水系統將「土塘養殖」和「靜水養殖」轉型為「生態循環養殖」和「流水養殖」,形成了生態無抗養殖模式。此外,漁管家還提供「江豐1號」、「優鱸3號」等優質種苗、流水養殖專用的配方飼料和微生物製劑,通過物聯網技術建立大數據云平台,對基地進行智能化管理,為農戶進行養殖技術指導。

(漁管家基地實景 圖源受訪者)

陸超平告訴我們漁管家有四個核心產品做支撐,它們均使用智能裝備,運用自動控制、增氧控溫等核心技術。一是設施化的養殖設備。它主要包含工廠化、苗種孵化的設備。

二是循環水養殖的設備。相比傳統流水槽,漁管家在其流水槽的尾部加裝了一個尾水處理裝備,使得整套設施對廢棄物的處理能力達到 95% 以上。除此之外,漁管家的養殖槽和傳統養殖槽也有所區別,它擁有內循環和外循環兩個循環體系,而傳統的養殖槽只有一個循環結構。

三是暫養倉。漁管家的暫養倉運用了自動控制、增氧控溫等技術,它可分為基地的產地倉和城市倉。相比起之前的直接打撈運輸,通過暫養倉處理的水產品可以顯著提升存活率,並保持新鮮肉質。其中城市倉主要負責魚的分揀、打標等精細化操作。

四是全程可追溯系統。從魚苗到走向消費者,水產品養殖的所有環節都在雲上有記錄,消費者購買魚肉後可通過溯源碼查看,真正做到讓消費者放心吃魚。

食品安全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問題,沒有了安全,色香味和營養就無從談起。漁管家專注於水產養殖產品的食品安全問題,主打「無抗魚」系列。公司通過其技術在種苗期就進行控制和篩選無病毒的魚苗,同時在後續的水質調節和養殖過程中使用胺基酸和有益菌對養殖魚進行保健,從而降低魚的病害率,以達到不使用抗生素的目的。

(漁管家基地實景 圖源受訪者)

相比傳統養殖魚,「無抗魚」的成本較高,這就意味著不能按照傳統商業模式進行銷售,因此2019年「陸博士」生態魚品牌應運而生。漁管家將農戶基地里的「無抗魚「以10%的溢價進行收購,再將其銷售給盒馬生鮮,山姆會員店等高端商超,以全產業鏈覆蓋的商業模式立足市場。

二、讓農民穿著西裝養魚,讓消費者安心吃魚

當談及近幾年新冠疫情對農業整體和水產養殖細分領域的影響,陸超平這樣說。首先是供給端,水產養殖是具有明顯周期性和季節性的行業,在新冠疫情之下,許多魚苗不能按期放苗和收穫,嚴重影響了漁民收益;其次,水產品的市場需求端也受到了影響,以小龍蝦市場為例。上海是小龍蝦的主要消費市場之一,今年的突發疫情導致上海對小龍蝦的需求大幅降低,市場流通的暫停帶來的是小龍蝦的滯銷,此時供給和需求的不匹配加劇了市場的結構性矛盾。

現階段我國正處於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變革的關鍵時期,陸超平認為目前我國的農業仍處於自動化時期,並表示現階段促進智慧水產養殖發展的關鍵因素是科研端和企業端相配合,儘管產業變革的中堅力量是企業,但也需要大量的科研數據和底層技術作為支撐來賦能企業,賦能市場,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漁管家水產物聯網系統 圖源受訪者)

陸超平表示目前漁管家的業務領域已覆蓋南京全市,今年的主要目標是以上海和杭州為支點,將業務滲透至全華東市場;明年將以北京和西安作為落腳點,向華北和中原市場進發。

「讓農民穿著西裝養魚,讓消費者安心吃魚「是陸超平的美好願景,他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農民加入漁管家體系,共同致富。同時他也希望漁管家能夠在行業中貢獻力量,帶動整個水產養殖行業的升級和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a58ed187ec5e0b2511c523a2a178f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