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紀事:燎鍋底

2019-11-03     洛陽百姓生活

鄉村紀事:燎鍋底

文/曹會智(原創首發)

「小米,家裡現在有幾口人?」我笑著問外孫女小米。今天中午,老家新居舉行燎鍋底儀式。儀式結束,全家人圍坐在餐桌邊,準備吃午飯。餐桌上新炸好的麻燙(也叫油條)金黃,還有油炸發麵疙瘩和鹹食、蛋糕等噴香,父親做的肉絲湯也盛到新碗里,都熱騰騰地端上了餐桌。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其樂融融。

「先查男人,再查女人,從爸爸開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八個人!」小米聲音很清脆地報告。

「你幾歲了?」坐在我身邊的榮姐問小米。榮姐是我大姨家的女兒,她聽說媽媽今天燎鍋底,就自告奮勇,提前約好,今天一大早就過來幫忙。

「我三歲半了!」小米回答。

「三歲半就這麼高了?看著和四五歲的孩子一樣高啊!」榮姐有點驚奇。

「哈哈,小米坐公交車快該買票了!公交車買票限高一米一,俺小美女已經一米零七了。」我很驕傲,也有點無奈,孩子才三歲多的女娃。

大家都笑了。

「媽,今天是咱們第一次在老家新居里開火做飯,第一次用這個新餐桌。以後,咱們可以在廚房做飯,在餐廳吃飯,不用現拉桌子了。俺爸他在客廳看電視,你可以在臥室休息,互不干擾。」我笑著對母親說。

母親笑了。她是今天家裡燎鍋底儀式的總指揮,她一大早就開始張羅。我從洛陽回來,先去了新家,父親有點生氣地說:「你去老家,把你媽叫回來,讓她趕緊吃飯。」今天早上,我在洛河邊瀛洲橋頭的韓記羊湯喝了湯回來,但我騎電動車回到老家,母親竟然早飯都還沒顧得上吃!

這次燎鍋底,母親極其重視,她提前三天就請人來做了預備,還給人家封了紅包。這幾天,母親陪著父親忙著添置東西,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卻很高興。我打電話給她時,母親說她晚上睡得很安心。今年,老屋從拆除到現在蓋成新居,歷經七個多月時間,母親是最縈心的人。如今大功告成了,母親她怎能不興奮不已?

今天是個好日子,秋高氣爽,陽光明媚。父親親手製做的匾上周已經掛在門首,今天上午,弟弟陪著父親把父親親手寫的大紅對聯貼上,上聯是「鶯遷喬木報佳音」,下聯是「燕築新巢傳喜訊」,橫批是「喜慶喬遷」,門心是「吉星高照」。匾額上父親手書的「徳澤福居」四個金色大字在黑底的映襯下分外奪目。兩面小而鮮艷的國旗斜插在兩側隨風飄揚。一塊「光榮之家」的小牌子在門框左側上熠熠生輝,這塊牌子是河南省人民政府退役軍人事務部監製的,是國家對父親當年在青海參軍的褒獎。母親心細,她用紅布條纏在大門的銀色把手上,還專門插了新鮮翠綠的柏枝點綴。整個大門裝飾完後,煥然一新,喜氣洋洋。過往的鄉親們看見我們在忙,都在問:「你們今天搬家了?好,真好!」這次,沒有一個人說門小了。

村裡輩分很高的火群老爺騎著電動三輪車從大門口經過,他專門停下車進家看看,我陪著他看了一遍,他不住地點頭。只是他腿腳不太利索,二樓沒上,但他走到後院時,禁不住驚訝地說:「啊,後院還有桌球案子?不錯!不錯!」

母親很講究,也很細心。她指揮著我們幹活,讓我回新家後面的菜地里拔了一顆新鮮白菜,拿了蔥姜蒜還有生菜,但父親很遺憾地說還是忘了拿木耳和紅蘿蔔,要不他做的湯會更好看、更好喝的。

但母親最挂念的事兒我是不會忘記的。前些時候,我專門買了一張毛主席畫像回家,這次又從網上選配了合適大小的鎏金畫框,今天也一起帶了回來。當我們把毛主席畫像精心安裝在畫框,懸掛在迎門客廳牆上的時候,母親仔細端詳了一番,很是高興,她開心地說「真好看!」。

母親和父親八十歲了,他們出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他們親眼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七十年的偉大變遷。今天,父母他們有了新居,居住條件大幅度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他們是不會忘記黨,不會忘記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母親吩咐我說:「會智,你把咱們新家的毛主席像也加個框吧!」我滿口應承了下來。母親的心思我是非常理解的,是一定不會忘記的。

曹會智

2019年11月2日(十月初六日)寫於伊濱區西馬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EwDNG4BMH2_cNUgbU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