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在長白山支脈老爺嶺北麓響起了密集的槍聲

2023-08-27     渺茫的風景

原標題:1973年在長白山支脈老爺嶺北麓響起了密集的槍聲

不知你是否常看中國地圖,在黑龍江省東南地區有一道南北走向的山嶺,這條嶺就叫作老爺嶺山脈,它是長白山支脈的東段。

50多年前,這裡為原始森林所覆蓋,屬於深山老林,大樹參天,空谷幽幽。各種野獸動物和鳥類繁多,大型猛獸常常出沒,虎嘯聲震撼著幽深的山谷。

這裡海拔1111.6米,屬於高寒地帶,適合種一些大秋農作物。到這裡種地或者採摘山產品的人,在各條殊途的路徑中,看見狼、狐狸、浣子等一些動物,那是家常便飯。

從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開始,牡丹江市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市政府直屬的局、委、辦、國企等單位都在牡丹江郊區附近的縣、鎮、村、屯建立起青年點,或者到農村插隊落戶。

如果以100公里為半徑畫個圓,在牡丹江這個方圓的範圍內,布滿了各個單位自辦的青年農場,或者叫青年點。當時的選址都是遠離城區,在青年點就業,自負盈虧,進行開荒墾地,種菜收糧。

在1973年的秋天,也就是48年前,在這個深山老林里響起了密集的槍聲。你一定很好奇,當年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驚天動地的事情,才能引起密集的槍聲呢。聽我細細道來。

那一年在長白山支脈老爺嶺北麓區域,單位自辦的青年點,鱗次櫛比,星羅棋布。如有:交通局青年農場、北方工具廠青年農場、木工機械廠青年農場、商業局青年農場、糧食局青年農場、機車青年農場等多個知青農場。

在老爺嶺北麓大架子山,兵器工業部的企業,就在這裡建立了一個青年農場。響應政府號召的知青來到這裡安營紮寨,墾荒務農。

頭幾批上山下鄉的人比較少,還不到100名知青。都是剛出校門,沒有經過社會江湖歷練的愣頭青,膽子都很小。

在出工干農活兒時,往往碰見大田作物里常見的小昆蟲,馬上就大驚小怪地喊:哎呀!媽呀!嚇死了。

有膽大的男知青馬上跑過去幫助驅趕昆蟲,來到莊稼上葉子旁一看,發現就是一個還沒有鋼筆尖長的一個小蟲。這也能把女知青們嚇得大聲尖叫。

在剛剛來到這裡的那時候,為保證這些知青的人身安全,農場特意制定了一些管理辦法。

要求知青晚上吃完了飯,一律不准出門。白天出工要集體行動,避免發生危險。囑咐白天干農活兒不要離開太遠,送飯打水也要兩人以上。

在頭幾個月里,晚上睡覺時常聽到野獸的嚎叫。從宿舍房前屋後夜晚野獸留下的足跡證明,來這裡夜間光臨的有大型猛獸。

為此,青年點領導特意申請了兩把步槍。武裝部的領導開始給配備的是三八大蓋,這種步槍每次射擊一槍,就要推子彈上膛。不能打連發。

經過青年點領導的多次反映,武裝部領導才同意給換上七九步槍。這種步槍性能好,能射出連發子彈。

自從配備了這種步槍,知青每天出工干農活兒,都要求帶上。感覺有了槍,膽子好像大了許多。

有一天,知青們要去大架子山的農田幹活兒。一般的情況下,都是由帶槍的知青在前面開路。

當他們走到山峰就要下山坡的時候,突然發現在前邊的樹林中有個黑乎乎的東西在蠕動著。他們馬上就地隱蔽下來,在灌木叢中觀看。

這個黑乎乎的東西竟然是只黑熊。帶槍的知青悄悄地說了聲:「有野獸」!快隱藏起來。隨手就把步槍端好,便定下神來詳細觀察這隻黑熊。

哦!這是一隻單獨行動的黑熊,它不緊不慢地在樹林中穿行,好像在尋找食物。以前去牡丹江人民公園,在鐵籠子裡才能看到的黑熊,現在竟然活靈活現地在他們眼前。

知青們是既高興又害怕。高興的是能在深山老林一睹黑熊在真容,害怕的是黑熊如果發現他們會過來襲擊,性命難保。

知青們不敢作聲,隱藏在山林里偷偷觀察。這隻熊瞎子邊走邊左右晃動著頭,好像是在環視四周的情況。

黑熊用鼻子在空氣中嗅來嗅去,知青們都屏住呼吸,這時候山林里的空氣都凝固了。熊瞎子是又看、又嗅半晌,才慢慢抬起兩隻前爪,走到樹前,把樹的四周也嗅了個遍。

又慢慢地站在樹前,笨拙地用爪子抱住樹身開始往上爬。剛要爬樹突然停下來,原來樹林中颳起的一陣旋風,把黑熊給驚動了。

它瞪著一雙黑眼睛,豎起一對尖耳朵,緊張地傾聽四周的動靜。知青們在想,是不是黑熊發現了他們。

這時候槍手用食指緊緊扣著扳機。過了一會兒,黑熊沒有發現什麼情況,就又開始爬樹。這隻熊的體形和動作都顯得有些遲鈍,這個樹徑1米,高不到20多米高的樹,熊瞎子爬了有十幾分鐘。

爬上樹後,在一個樹杈上安頓下來。知青們看著這熊瞎子上樹後,更有些害怕了。熊瞎子在樹上是站得高望得遠。

他們想跑又怕黑熊發現下來追捕他們。知青們心裡的底線是,只要是熊瞎子不主動攻擊他們,知青們就不會先傷害黑熊。

拿槍的知青繼續把槍架在樹枝杈上,瞄準的時間太長了,胳臂有些酸痛。但是思想不能放鬆,槍口始終在瞄準著熊瞎子。

眼前這不到100米的距離,只要是一槍聲一響,准能把黑瞎子打趴下,否則的話它會反過來撕咬你。

在知青們緊張地和熊瞎子對峙的時候,熊瞎子坐著的那個樹枝,忽然「咔嚓」斷了。熊瞎子從樹上掉下來了,摔得嗷嗷叫,爬起來就順著山坡走向密林中。

現場的幾個知青看了有些好笑,準備射擊的那個知青把槍收回來。在下鄉後深山裡,第一次遇見真熊瞎子,對於他們這幾個城市裡長大的孩子,真是開了眼界,但也有後怕的心理。

事後好些年,回想起這件事還是心有餘悸。就在這次危險過去沒有多久,又一次更大的驚險發生了。

9月的一天,農場派6個知青為一組下田做農活。農場的地塊不少都是在南岡上,離知青居住的地方有5公里的山路。

山下邊是個水塘,6個知青打算從水塘穿行而過。水塘旁邊有條小溪,兩邊長滿了野葡萄。他們也想看看葡萄熟透了沒有,等收工後順便採集點野葡萄。

常走山路的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在深山裡前進的每一個步伐里,都隱藏著意料不到的危險。當他們踏入山坳,進入水塘的時候,知青小王看見葡萄架里有個黑影在竄動,他們心想是不是有人在採摘山葡萄。

就順著葡萄架的縫隙往裡看,哦!不好!是一隻黑熊。隨著這聲驚喊,知青們的臉上立刻布滿了驚懼交加的表情,他們有些慌亂起來。

剛才的行走與驚喊聲,被黑熊聽到了。他們想跑已經來不及了。黑熊就離知青們不遠,順著葡萄架朝他們狂奔而來。

背著七九步槍的知青,把早已推上膛的步槍,瞄準熊瞎子就射擊。黑熊中槍後,沒有打中要害,馬上慢悠悠地放慢了追擊的腳步。

它突然不顧傷口的疼痛,做最後在掙扎,瘋狂地向知青們追來。知青們歇斯底里地喊,快打槍。槍手又朝它連連發射,黑熊終不抵擋,應聲倒下了。只見它的兩隻爪子掙扎了幾分鐘,就命歸西天了。把熊瞎子打死後,我們面面相覷,不知所措。那時候還沒有動物保護法。

這時候有個經驗豐富的老知青說,你們先別動,在這看著,我回去報告青年點領導,叫他來看看怎麼辦。

那個老知青走後,知青們這才仔細地打量起這隻黑熊來。

這隻黑瞎子看樣子有150千克左右,體形粗壯肥大,棕毛又長又密,臉型像狗,頭大嘴長。眼睛和耳朵都很小。臼齒大而發達,看樣子咀嚼能力很強。

它的四肢碩大有力,腳掌上長有五隻鋒利的爪子,用來撕開食物和爬樹,它的尾巴短小。

看樣子它平時用腳掌慢慢騰騰地走路,當它發現有人的時候或者追捕獵物的時候,它會跑得很快。

看著它被打了十幾槍,那個血糊糊的慘樣,已經失去了它往日的威風和烈性。

等了好久領導才姍姍來到。領導的第一句話,先問人傷著沒有,又看了看知青在逃跑時候,被樹枝刮壞的褂子,又瞅瞅他們跑時候掉的鞋。個個都是非常狼狽的樣子。

用帶有官腔的口吻說,既然把熊打死了,人沒有傷著,這是不幸中的萬幸。在幾十年前,這裡曾經發生過幾次黑熊傷人的事件。

接著又看了看被打死的這隻黑熊說,不曉得熊肉能不能吃,先把拖拉機開過來,拉回去再說,大家把熊抬上拖拉機回了駐地。

有兩個膽大的知青開始忙活兒,用匕首把皮扒下來,把肉收拾出來。用水洗凈,切成方塊,放到水裡浸泡去除血水。

把鍋灶燒火,放到鍋里就燉上了。當時年齡都小,也不懂啥烹調廚藝。放入了一些蔬菜,又放入了油鹽調料。熊肉燉熟了後,大家你一碗我一碗,飽餐了一頓。

那時候深山裡生活很艱苦,天天吃青菜,玉米面饃。這就是一頓破天荒的一頓大餐了,大家都無不興高采烈。

第二天,大家見面後,幾乎都同時互相問,你的被子有油污嗎?你身上的襯衣上有油污嗎?原來吃完熊肉後,肉的分泌油能透過皮膚往外滲,把襯衣和被子都沾上了油。

吃熊肉身上能滲出油,把衣服被子都弄髒了,這對於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根本不懂得這些道理。

過了兩天,臨近的一個村落來了一個老農工到這裡辦事。當他聽說這個消息後,馬上就問那熊皮呢?廚師說,在飯堂的房間後邊放著呢。

他馬上去了那個地方把熊皮拿來說,你們這幫娃啥也不懂,這熊皮不能這麼放,野獸皮子扒下來後,要馬上梳理出來,以防止熊皮抽抽成一團。

你們看,這個熊皮子都乾巴了成一團了,不能用了。接著又給這些在場的知青,講起了怎麼梳理野獸皮毛的方法。

過去在深山老林里採集山產品,或者在山林里居住的老農民,是離不開野獸皮子的。黑熊皮子是相當保暖的了,就是在三九天,你在雪地上鋪上棕熊皮子休息,都不會得風濕和傷寒。

過去在深山裡的老獵人,打到野獸後,都是先扒皮,把皮毛用釘子釘在平整的木板或者牆 上,等風乾定型後,再用大黃米或者小黃米揉搓,這道工藝叫梳理皮毛。

梳理好後的皮毛才柔軟耐用,保溫驅寒。這些在山裡梳理皮毛的知識,沒有去過深山的人,是不會曉得的。通過這個事情,知青們又懂了有關皮毛的知識。

這是當年上山下鄉的知青在長白山支脈老爺嶺北麓,偶遇黑熊的一段驚險、並且開槍打死黑熊的故事。

從那以後沒有多久,在大架子山開始入駐大批的知青,施工和建造房舍,車輛運輸磚瓦沙石,幾輛老式解放汽車天天到山裡送貨,原來窄窄的羊腸小徑,也變成寬闊的山路。

汽車和拖拉機轟鳴,車來人往的喧囂,把這個深山老林給搞沸騰了。不久這些野獸動物都遷徙到更幽靜的深山了。

我在這些知青打死黑熊後的第五天裡,一干10人到深山老林里去砍伐圓木,中午回不來。領導聯繫後,中午去那裡吃飯。

在飯桌上,那幾個知青繪聲繪色,同我交流著這件事情。

我好奇地問,那熊掌到底是啥味道呀!他們自豪地對我說,熊掌也沒啥特殊的味道,就跟吃牛蹄筋的一樣,我問熊肉是啥味道,他們說不好吃,有股土腥味。山里生活艱苦,幾個月都沒見到肉星了。

這幾個知青說的心裡話,我聽了很有感慨。我們的青年點,和他們情況都一樣,也是常年見不到肉,天天都是大白菜,玉米面窩窩頭。

在入冬後,有個姓馮的知青早上去山裡套了一隻野兔,拿回來剝皮後,放在火上烤,還沒有烤熟,知青就給搶著吃了。我記得吃的時候肉里都有血絲,那也是咀嚼得香得不得了。

1988年11月8日,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並頒布實施。從那以後,人們對保護動物的意識開始提高。

現在更是保護野生動物,人人有責。現在老爺嶺北麓那裡已經劃分出來自然保護區,這裡經過多年的人工養護,已經開展綠色旅遊。

這裡空氣好,負氧離子含量高。山野菜是純綠色天然食品,常常食用能促進人的身體健康,清晰的環境也能讓你在這裡放飛心情,快樂人生。

2021年4月22日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e34a5ee603fddd909059ed488b6fb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