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國媒體頻頻傳出消息,稱法國總統馬克龍即將訪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上周的一次演講中也提及了此事,並稱將同馬克龍一同訪華。
這並非空穴來風,早在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之前,就有消息傳出馬克龍想要一同前往,以彰顯歐洲的團結一致。然而德國和法國之間顯然存在著分歧,朔爾茨沒有理會馬克龍的提議,並獨自率企業高管團訪華,最後「滿載而歸」。
而在今日(3日),我外交部證實了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的消息,馬克龍將對中國進行為期三天的國事訪問。有消息人士透露,馬克龍此次訪華效仿了德國總理朔爾茨,同樣率領了一眾企業高管,意思已經相當明了,法國也想加強同中國的經濟合作。
除了加強兩國經濟等領域的合作外,馬克龍預計還將呼籲中國向俄羅斯施加影響,以結束俄烏衝突。然而美國白宮的幾名官員表示,儘管美國政府不反對馬克龍訪華,但他們對馬克龍在「教中國做事」上取得突破的可能性持悲觀態度。
但拋開這些問題,馬克龍此行的主要目的仍舊是「經濟合作」,特別是在近期,馬克龍推動法國的延遲退休已經造成法國大亂,然而究其本質,仍舊是俄烏衝突導致歐洲能源暴漲,進一步的通脹高企加劇了經濟的萎靡。
除此之外,中東產油國近日再次聯合宣布減產石油,這將進一步推高歐洲的能源價格。但如果俄烏衝突能夠立刻結束,歐洲國家與俄羅斯「重歸於好」,那麼歐洲的一切都會逐漸恢復過來,因此,馬克龍對訪華的期待應該是很高的。
不過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馬克龍訪華是受中方邀請,而馮德萊恩訪華是「經中歐雙方商定」。經過筆者查閱,通常外國領導人訪華都是受中方邀請,在彰顯雙方友好的同時,也表達了中方的認可。然而馮德萊恩此次來訪卻顯得格格不入。
這還要追溯到馮德萊恩上周關於「中歐未來關係」的演講內容。她在演講的開頭先是吹捧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尖端的科技」,並充分肯定了中國的脫貧成果。
隨後她話鋒一轉,稱「中國對烏克蘭戰爭將作出怎樣的反應,決定了歐中關係未來的走向」,並稱中國在南海、東海以及中印邊境展現出堅決的立場「直接影響了周邊國家的利益」,還涵蓋了一系列其他涉華謊言,這些「都將成為歐洲判斷能夠與中國合作到什麼程度的指標」。
之後的一大段演講內容的基調,基本就是鼓吹「中國威脅」,並表示歐洲國家應該改變對華策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否則中國就會利用其經濟影響力從小國處謀取利益」,馮德萊恩表示。
馮德萊恩訪華之前作出如此表態,顯然是來者不善。同時可以料想,馮德萊恩甚至可能沒有受到中方的邀請,是「死皮賴臉」硬要訪華的。儘管她也表示不能與中國「脫鉤」,但她的其他言論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