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黃瀧健。
鎂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礦質元素之一,參與植物體內包括葉綠素合成、光合作用、同化產物運輸、蛋白質合成及能量代謝等多類活動,並參與多種酶促反應或激活酶活性。
《中國土壤與肥料》中的一篇論文指出,鎂元素和磷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含量基本相等,均占植物乾重的0.2%左右,說明鎂元素的重要性不低於磷元素。但在實際生產中,鎂被認為是中量元素,農業從業人員低估植物對鎂元素的需求量及重要性。此外,與氮磷鉀缺乏嚴重抑製作物生長相比,缺鎂限制植物生長和產量的影響程度相對較低。綜上原因,也就導致農作物缺鎂症狀近年來愈發嚴重。
位於遼東半島最南端,被黃海、渤海所環抱的年輕港口城市——「大連」。在20年前,就孕育出一家專注於鎂肥的研發與銷售的企業。它便是「大連亞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大連亞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農農業」)是國內市場中較早從事基施型中微量元素肥料生產、研發和推廣的企業,擁有一項發明專利,並在國際市場具有一定影響力。基於多年的國際合作經驗,亞農農業不僅擁有了自主研發的獨特生產工藝,並且是亞洲地區較早開展作物鎂養分及其他中微量養分配方技術深度研發的企業之一。
近期35斗採訪了亞農農業的創始人張浩,他為我們系統梳理了亞農農業的創業緣起、業務領域與發展規劃,並講述了亞農農業旗下的鎂肥和數字農業發展趨勢。
亞農農業的創始人張浩(圖2) 來源:公司提供
一、從貿易行業轉型入農業,瞄準鎂肥細分市場
在1993年左右的時間,還在從事非金屬和金屬礦業的出口工作的張浩。從當時的合作對象日本的住友、丸紅等企業那裡獲悉,這些企業所生產的產品需要的物料,想在國內進行預處理。張浩覺得是個機會,便出來接手這個項目。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逐漸參與進農資行業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當中。
經過8年行業沉澱,張浩認為百樣通,不如一樣精。通過市場分析、結合大連的地理和礦產優勢等因素,於2001年成立亞農農業,專注於鎂肥的研發和銷售。取名「亞農」,是因為大連是國際鎂礦的重要原產地之一,又是我國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擁有地利優勢的亞農,想做亞洲重要的鎂肥產品解決方案供應商。
經過20餘年的發展,亞農農業整個團隊59人,其中關鍵技術研發人員占到30%。對於團隊成員,張浩始終認為貴精不貴多。團隊始終秉承「融入」原則,團隊的成員增加和更新疊代,都是基於成員對於市場和價值觀的認同。就像公司近年來有志於發展數字農業,近年來,有許多從大廠出來的網際網路方面的專家團隊,加入公司管理層。只有彼此融合,團隊才能成長和正向發展。
二、四次疊代,打造爆款產品
目前,亞農農業主要有兩款產品,分別是「鎂肥」和「小沃」。
亞農農業的鎂肥在2012年之前,業務量100%是在海外。2012年之後開始注重國內市場的開發。預測今年國內業務量占總業務量的85%,預計總營收大約是5000萬。
鎂肥產品的發展,張浩認為是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日本住友肥料在國際擁有不小的影響力,所以在資源和技術上面有合作。並且亞農的鎂肥產品理念也延續住友的理念,即肥料的有效性不取決於它水溶性的優劣,而取決於含有養分的肥料與根系和土壤的接觸面積。
基於這個理念,經過20年的研發,亞農農業的鎂肥完成四次大的更新疊代的過程。
亞農農業的鎂肥產品(圖3) 來源:公司提供
第一代產品主推GTech-養分崩解活化技術。原有的固體顆粒肥料施入土壤當中,當土壤呈現濕潤狀態時,原有的大顆粒肥料在極短時間內,崩解成更加細小的顆粒,以此增加肥料和根系的接觸面積,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第二代產品主推SNR-養分穩定釋放技術。在保證第一代產品工藝技術下,調整原材料的配方,提高固體肥料的水溶性,保證新鎂肥產品的持效和速效相結合,並且滿足設施農業的滴灌需求。
第三代產品主推NVT-養分誘導技術。在不斷地研究深入中,發現鎂肥的吸收利用率,不在是因為鎂元素自身的形態,更要是多種營養元素的互補需求。諸如,適當的添加硼、鉬元素,能夠刺激鎂元素的吸收。
第四代產品主推NCC-活性養分載體復合技術。就是在開發國際市場的過程中,發現生物刺激素對於植物抵抗逆境,提高自身養分運輸能力有明顯作用。將鎂肥作為載體,融合生物刺激素和多種微量元素的復合型產品。
三、關注植物生長條件,助力精準農業發展
2015年,張浩在研究提升促進鎂肥吸收的工藝上時候,想到應該把植物當做人來看待。在環境悶熱的條件下,人的食慾便會下降,那麼植物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情況呢?就是基於這樣一個簡單的想法,亞農農業的另一款產品「智慧小沃」便誕生了。
「小沃」的目標是通過智能硬體終端自動獲取地塊、土壤、作物等相關信息,與雲端的作物模型進行比對,結合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給農戶和服務商相關數據,進行預警和指導等。
「小沃」主要有三大業務方向,針對種植戶、農資企業和農產品收購商的農業信息服務;針對各級政府對農業數據的監管和決策應用的農業政務服務;針對銀行、金融機構獲客、授信、貸後管理的農業金融服務。
「小沃」利用自身研發的核心算法和建立的170餘種作物模型,加上智能種植環境監測硬體和數字農業信息監管系統。以雲+端+網的模式,表達作物的真實需求,為整個農業生態提供精準解決方案。
亞農農業的數字農業產品(圖4) 來源:公司提供
2021年7月,亞農農業與微軟實驗室合作開發出可精確檢測葡萄缺素的智能圖片識別技術。這項技術由亞農農業提供作物模型,微軟實驗室提供圖像識別技術,利用不同情況下的葡萄葉片特徵,來識別數十種葡萄缺素症狀和病蟲害症狀,識別率達95%以上。
截至目前,微軟實驗室和亞農農業通過合作,可以檢測葉片的作物已達27種。
四、政策支持、行業興旺,農業黃金時期已到
針對國內「雙減」和《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政策對農業行業的影響。張浩總結道,國家政策不是在扼殺化肥行業,而是在引導農業行業更加合理和規範地發展。在大政策方針下,以往不重視的中微量元素肥料正好迎來發展的機遇。
農資行業不像純網際網路項目、房地產項目那般增長迅速,但具有廣闊的空間和政策優勢。在鄉村振興、農業科技投入持續增加的大背景下,未來行業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
張浩告訴35斗,亞農農業未來最想做好的三件事,分別是保證產品力、聚焦產能擴充和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
第一,保證產品力。亞農農業現在還有一些技術儲備沒有轉化成產品,這些產品的推出,會加強亞農農業的市場競爭力。並且大連會持續地做好產品的研發創新工作,保證現有的產品能夠隨時估計市場需求進行疊代,保證亞農農業產品的優勢。
第二,產能擴充。現在僅靠在北方的工廠所生產的產能已經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為了提升產能,搶占不斷擴張的市場份額。亞農農業計劃在南方建廠,一來是提升亞農農業的整體產能,二來也能利於開展南方業務和物流成本節約。
第三,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亞農農業在過去20年和國外農業已開發國家的企業深度合作,學習到他們的經驗,希望藉由此經驗,來推動建立一些行業標準,幫助行業發展,也幫助一些中小企業在農資行業找到方向。
同時,亞農農業計劃近期進行股權融資,金額5000-6000萬元,主要用於產業區域布局和產能擴充建設,希望與有農業相關行業背景的資本或政府基金合作。對亞農農業來說,資金固然重要,但是資源更重要,希望能在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實現能力的夯實和業務的快速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