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傳統種植業全方位第三方服務,易農科技提供100%安全可追溯蔬菜

2022-06-10     35斗

原標題:給傳統種植業全方位第三方服務,易農科技提供100%安全可追溯蔬菜

「在我的理解里,農業一定是以農產品本身作為產品的」

中國農產品面臨的問題之一是產量與品質的平衡,現狀是很多農戶過於注重產量而忽視質量,因而產生缺乏穩定可信的銷售渠道、地頭價被不斷壓低等問題。有一大批企業正在著眼於農產品質量問題,運用數字農業技術進行農產品生長過程檢測,生產出有品質保障、可追溯的農產品。

近日,35斗採訪了「易農科技」創始人董瑞芳,他為我們講述了中國農產品面臨的困境以及「易農科技」給出的解決策略。在董瑞芳眼中,賣肥料、賣軟體服務、做網際網路都不能算做農業公司,真正的農業公司是以種植為手段,以農產品為最終產品,以服務消費者為目的的公司。

一、曾在國務院、財政部實習,從鋼鐵行業回歸農業創業

「農業是一個『漫長』的行業,你永遠不用擔心這個行業垮掉。」

「易農科技」成立於2014年,為農戶、政府、大型企業提供農業技術、物聯網技術、基於數字化園區管理系統的軟體諮詢、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第三方植保等服務,最終希望向市場提供100%安全的蔬菜。

圖:「易農科技」創始人董瑞芳(手上拿的是農業專用物聯網電路板)

創始人董瑞芳本科就讀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碩士被保送至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院。在周圍人看來,農業與董瑞芳毫無關係,但其實,他在北大上學時的經歷早就埋下了日後轉行到農業領域的種子。

其實,農村出身的董瑞芳的每一段經歷都與農業息息相關。上學期間,他得到的兩次實習機會都陰差陽錯的和農業相關。在讀研二時,申請到去財政部農業司實習的機會,負責新農村建設相關工作調研;憑藉研究課題申請到「國務院發展研究獎學金」,得到了去國務院實習的機會,當時所在的部門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負責農民工戰略問題研究等調研工作。大量的實地調研使得他產生了一個很深刻的感受——「農業是一個『漫長』而重要的行業,你永遠不用擔心這個行業垮掉」。中國必須要有一幫真正干農業的公司來改變生產端低效率低素質的管理方式。

畢業後,董瑞芳進入鋼鐵行業,他坦言「在鋼鐵行業做了2年多,我就感覺這個行業不如我在干農業的時候心情那麼平順,因為我永遠感覺到鋼鐵行業在走下坡路」。經歷了一番掙扎,董瑞芳決定回歸農業,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入行之初,董瑞芳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中國的二元經濟結束後,國民收入水平開始上升,勞動力價格也在不斷提高,按理說農產品價格也應該隨之提升,但實際情況就是農產品價格仍然很低。董瑞芳認為,根本問題不在於流通環節,而在於生產環節,「中國沒有商品化的農產品」。所謂商品化農產品最基礎的要求是:通過社會分工和引入科技體系使生產端標準化,即對農藥、化肥、生產過程的有效管理,從而讓生產者,或第三方植保,或金融機構,具有承擔農產品質量違約賠償責任的能力和義務。如果農殘超標,追溯到一個貧困戶,讓他承擔全部後果,那麼這種追溯毫無意義。

圖:董瑞芳(左)與張運濤(右)(註:張運濤為北京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多年專注草莓育種與栽培)

董瑞芳希望「易農科技」能為中國傳統農業提供全方位的第三方服務,這一定位是基於此前在無土栽培和有機農業領域不成功的探索。他認為,有機蔬菜很難推動中國蔬菜技術端的進步,並沒有提高中國蔬菜的管理水平,很多入行的人只是在靠情懷推動。而無土栽培的市場尚待考證,不能帶動整個蔬菜行業發生變革。

二、中化MAP+一畝田=「易農科技」?

目前,「易農科技」已經形成了較成熟的五項較成熟的服務。

Ⅰ 農業技術服務:包括栽培技術、栽培方式的選擇、土壤的調配。比如「易農科技」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一個項目,想要在這樣一片鹽鹼地里實現高產,就必須改造土壤,「易農科技」的做法是將當地沙子、東南亞的椰糠和有機肥配成土壤,上層鋪設防水層,下層鋪設地膜來降低蒸發。

圖:「易農科技」團隊正在安裝日光溫室智能控制儀

Ⅱ 物聯網服務:物聯網設備是目前主要開發的產品,包括日光溫室的智能控制儀、pwm變頻水肥一體機、智能電子秤、魚菜共生數字化解決方案等。

Ⅲ 基於數字化園區管理系統的軟體諮詢服務:這一套系統適合多品種種植、5000畝以上的園區,包含GIS、地塊管理、農事管理、北斗定位、銷售與追溯、財務系統、積溫積光分析等上百項功能。

圖:「易農科技」服務的赤城縣AIGIS大數據智能管理平台

Ⅳ AIGIS 農業地理信息系統:AIGIS即agriculture inform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農業信息地理信息系統,將每一個地塊的邊界用電子圍欄的方式繪製出來,並收集地塊的種植者聯繫方式、農事、病蟲害、採收計劃、作物長勢和成熟度、農資投入品等信息。基於這些標準化的信息,對接商超、渠道商、批發市場等。幫助農戶以有競爭力的價格賣出,幫助商超等拿到安全、標準化、可追溯的蔬菜。

Ⅴ 第三方植保服務:主要服務對象是在大型農業企業輻射範圍之外的小農戶。易農與農戶簽訂三方協議,負責承擔農殘、產量等風險,而小農戶只需對自己種的菜服務。在這裡,董瑞芳提出了一個觀點——「農產品的地頭價之所以被殺得那麼低,就在於在品質和產量之間做選擇的時候,大多數人選擇了產量,因為小農戶無法負擔選擇品質之後昂貴的農藥檢測費用。」 而這是「易農科技」希望通過植保擔保服務,讓農戶兼顧質量和產量,他認為這是中國農業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以上五項服務可以說都是「易農科技」為「菜師兄」品牌的推廣搭建供應鏈體系的過程,董瑞芳的最終目的是——提供安全蔬菜。我們可以將「易農科技」的模式理解為「中化MAP+一畝田」,從農產品的生產和分銷兩個方面入手,真正解決農民問題。

還在北大上學時,董瑞芳在一門課上聽到老師提到的一個觀點,「食品行業是一個天然壟斷的行業,它一定是高度品牌化的」。這讓董瑞芳聯想到中國蔬菜行業缺少品牌,蔬菜行業未來一定會是品牌非常集中的行業。蔬菜是一個消費頻次最高、和健康關聯度最大的行業,遠甚於飲料、零食。他希望能打造一個提供安全、平價蔬菜的品牌。於是開始打造「菜師兄」品牌。董瑞芳希望這樣的品牌,不同於成本高昂的有機蔬菜,不同於粗放種植的傳統蔬菜業,提供一系列安全、平價的蔬菜,讓農戶、消費者、平台都能受益。

三、農業是個好行業嗎?

自營基地的選擇上,「易農科技」主要會有幾點考慮:第一是自然環境適合,如光照條件、水環境;第二是區位因素,不能離大型城市太遠;第三是品種選擇,葉菜類選擇小白菜、小油菜,茄果類選擇西紅柿。第三方服務方面,現在已服務12個大型園區,2萬多農戶,合作客戶有盛豐農業、花香藥谷、鑫茂祥農業、豐農控股、天天學農等。

從2014年進入農業這一行,董瑞芳始終認為,農業是個好行業,是個值得花一輩子時間去做的行業。

變化的是,最初入行時他以為做得成不成功在於能不能吃苦。後來發現這個行業需要來自各行各業的技術不斷地實驗、優化,才能解決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問題,不是靠幾個人辛苦就可以解決的。

相比其他農業科技企業,「易農科技」最大的優勢在於有自營的生產種植基地、有全套的數字農業服務體系、有穩定可信賴的農產品銷售渠道。董瑞芳認為,「易農科技」的落腳點不在科技,在農業,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賣的是服務,後者賣的是農產品,科技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雖然「易農科技」最終想要做的是建立農產品品牌,但在現階段農產品質量沒有保障的時候,董瑞芳希望給所有的農業種植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第三方服務,幫助傳統種植業轉型升級。時機成熟後,打造「易農科技」自己的供應鏈系統,實現安全蔬菜得以產業化供給這一目標。

所以,「易農科技」未來要做的事情很明確,第一步是優化現有的五大數字農業服務體系;第二步是打造「菜師兄」農產品品牌或品控品牌,構建一個中國自己的安全蔬菜品牌。

圖源:受訪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0a1449aca23c7dcad46397e88fcae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