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孟星。
據全國農作物病蟲害測報網監測和專家會商分析,預計2022年小麥、水稻、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呈重發態勢,全國發生面積21.4億畝次,比2021年和近5年平均發生面積分別增加13.5%、10.7%,對70%以上的產區構成威脅。
對於病蟲害防治問題,「比昂科技」已經形成了綠色防控產品體系,形成光誘、色誘、性誘、天敵昆蟲等一系列解決方案,擁有100餘項專利技術和30餘項發明專利。「比昂科技」用13年的行業積澱,自主研髮針對農業病情、蟲情、苗情、墒情、災情的智能監測系統和預測預警體系,並在構建智慧農業物聯網監測設備產品體系基礎上,搭載農業大數據服務平台,更好地服務於農業生產、流通以及銷售等環節。
近日,35斗採訪了「比昂科技」專家張應福博士後,他為我們講述了「比昂科技」13年研發成果以及在植保測防一體化建設、農業大數據領域的布局與發展。
一、專注綠色防控領域,提供作物生長大數據解決方案
「比昂科技」成立於2009年,是集研發、生產、營銷、服務於一體的智慧農業作物生長大數據服務商,目前有1萬平米研發及生產基地,研發團隊100多人。自2009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於農業綠色防控細分領域,轉型升級之後,將視野擴展到整個農業大數據領域,提供數字農業解決方案。
全球來看,每年有20%到25%的作物因為病蟲害而減產,在中國,這個比例為40%-50%。為什麼差距會這麼大?張應福告訴我們,這是因為中國的地理環境差異大,且農業作業方式以小田化為主,容易滋生交叉式病蟲害感染。這就是「比昂科技」想解決的問題。
「比昂科技」的產品體系包括綠色防控產品體系、作物生長大數據測防系統和數字農業解決方案。
作物生長大數據測防系統主要是通過高精度傳感技術、無線通訊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實時對農田農作物環境參數、生長態勢、土壤墒情、病害、蟲害等農業五情要素進行全方位採集,將數據傳導到大數據服務平台,進行數據建模,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
圖:農業五情監測產品
綠色防控產品體系包括光誘、色誘、性誘、天敵昆蟲等產品,光誘的方式是利用昆蟲的趨光、趨波、趨色特性原理,對昆蟲進行物理誘殺;色誘產品是利用昆蟲對顏色和形態的趨性,對害蟲進行誘殺或監測;性誘產品是利用昆蟲性信息素,針對雄蟲,進行誘捕、迷向等;天敵昆蟲是釋放瓢蟲等天敵昆蟲,以蟲治蟲,定向捕殺靶標害蟲。
圖:比昂科技作物生長大數據測防系統應用於四川三台縣高標準智能化監測站
「比昂科技」綠色防控設備的核心產品包含風吸式太陽能殺蟲燈、誘蟲板、誘蠅球等。風吸式太陽能殺蟲燈利用害蟲趨光、趨波、趨色的特性,吸引害蟲,通過撞擊板與獨特風道設計將害蟲吸入專用的接蟲箱內,達到誘捕害蟲的目的。採用機械式蟲水分離的設計,可誘捕收集到乾燥、完整的蟲體,蟲體也可再回收利用。
圖:「比昂科技」綠色防控產品在國際糧食減損會議上展示
數字農業解決方案主要是通過「園區一張網+數據一條線+服務一站式」的方式構建現代化農業園區,通過構建「1+1+1」農業數字化工程,實現農業數據資源化、生產裝備智能化、生產管理可視化、生產經營數字化、產銷對接一體化的數字農業新業態。
大數據如何賦能鄉村治理?「比昂科技」會根據不同鄉鎮的需求提供服務,如農業生產管理、鄉村數據採集、信息化人才培養、農產品銷售、鄉村規劃設計等。
張應福博士後介紹道,「比昂科技」以硬體傳感器作為點,數據作為線,數字農業解決方案作為面,採用點線面結合的方式賦能產業,形成一個完整的農業價值鏈體系,讓農業大數據展現它應有的價值和魅力。
「比昂科技」的核心能力在於三方面:一是有13年自主研發智能硬體設備的經驗;二是專業的大數據團隊,三是專業的病蟲害防治團隊。
「比昂科技」團隊近200人,其中60%都是技術研發人員。目前,「比昂科技」的產品在20多個省份得到推廣應用,試驗示範100多個,覆蓋種植面積1000萬畝以上。
張應福提出,大數據的最終目標在於,一是用已有的數據預測未來,二是通過現有數據找到規律,因為所有的物理規律都隱藏在數據中,這需要不斷收集、積累數據。因此,2019年比昂科技成立了「智慧農業研發中心」,2021年新成立比昂精準數字公司,專注農業大數據板塊。
二、自主研發硬體,2021年營收超1億
張應福本科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航天技術系,博士畢業於北京航天航空飛機信息技術專業。在進入農業領域之前,張應福一直在做的是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城市相關的項目。今年開始,考慮將此前工業網際網路、信息化方面的經驗轉移到農業領域。
圖:「比昂科技」專家張應福博士後
起初,因為出身農村,體會到農村生活的不容易,後面的工作會刻意避開農業;後來,他發現農業是一個關乎民生、有價值感的行業,所以希望在食物安全、農業數字化方面有所貢獻。
張應福告訴35斗,很多農業大數據公司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一是鄉村缺乏有數據意識的人才,二是信息基礎設施薄弱,這嚴重製約著數據採集,導致部署鄉村數字化進程緩慢。
「比昂科技」在從事農業數字化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數據不夠,所謂大數據就是需要大量、多種類數據支撐。目前的思路是,一解決數據量問題,加快傳感器的部署,採集多維度數據;二解決數據傳輸頻率問題,增強高密度高頻數據傳輸能力。有了大量數據,就能解決非常多問題。
談及「比昂科技」的優勢,張應福認為,一是有自主研發硬體,自有生產工廠,年產測報系列產品5000+,年產殺蟲燈系列產品10萬+;二是專業大數據團隊進行數據處理;三是強產學研能力,與中國農業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農業大學、四川農科院等院所有深度合作;四是13年專注植物保護領域,在病蟲害防控領域有深厚的積累。張應福向35斗透露,2021年公司營收超1億,包含硬體和軟體。
三、浸潤著泥土芬芳的大數據理想國
談及比昂精準數字團隊「農業大數據服務平台」的搭建,張應福博士後總結道,這是一個總的大數據產品體系,起步點是著眼於智慧農業植保測防一體化領域,發展空間很廣闊,平台可實現農業產、供、銷數據接入,採集數據,對數據進行建模分析,打造全產業鏈數據服務體系。
通過「1+1+N」的架構服務於農業產業,即:1個大數據中心+1個大數據服務平台+N個應用系統。我們可以提供的農業大數據服務:針對數字農業相關板塊的精準數據、數據平台系統搭建及運營、數據中心託管,數據應用等服務。
N個應用系統包括:智慧農業智能監測系統、園區三維可視化系統、農產品溯源系統、水肥智能灌溉系統、村務管理系統、農村合作社管理系統、農業電商系統等,比昂精準數字目前已經做出了多個在行業內頗具示範價值的標杆型項目。
圖:比昂農業大數據服務平台
關於最近比較熱門的「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在中國的發展,以及農業信息化、農業數字化的問題,張博的回答是:「我覺得,『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這兩個方向是『並行』的關係,而非『先後』關係,在中國他們是同時進行著的。而對於農業來說,首先農業信息化和產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兩個重要的基點,而農業數字化是新的一輪升級轉型,它是將散落在各個區域的信息孤島上的『數據』進行資源整合,實現某個整體系統的模式創新與價值再造,從業務模式到用戶模式的視角切換與思維改革,這應該由某些發展較快的區域或重點項目率先做出示範,這也是比昂精準數字奔赴的方向。」
張應福總結道,「比昂科技」在做的事情可以概括為用大數據賦能農業,從「蟲口奪糧」到「農業農村數字化建設」。大數據在農業產業上的應用還有很大的探索發展空間,比昂精準數字願意做那個先行者和布道師,為推動大數據與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目前,比昂科技正在進行融資,希望引入專業的合作夥伴。
(圖源: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