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既然我已經踏上了這條路,那麼任何東西都不應妨礙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談起三國,那麼這個人必然無法避免,他的一生充滿爭議,充滿緋聞,後人批判他為漢賊,但是殊不知他的原意是想匡復漢室,從未有過稱帝之心,但是事與人違,他心心念念想要做一個漢室臣子,最終卻親手葬送了漢室。
這個人就是三國第一梟雄曹操曹孟德。
為什麼說曹操的一生非常矛盾呢?曹操的一生有過華夏男兒的熱血,有過青年一代的激情,有過匡扶漢室的理想,但是為何後來越發迷茫,逐漸偏離了青年時期的理念了呢?
因為曹操的一生是在各種理念撕扯之下度過的,他經歷過知己的背叛,遭受過皇帝的暗殺,見到了士族的冷血,或許正是這些經歷才使得曹操這位屠龍者最終成為了惡龍。
一:曹操的出身和他青年時期的經歷
曹操並不是布衣百姓出身,他出身在宦官之家,他的父親是宮中大太監曹騰的養子,曹騰後來當上了中常侍,整個曹家都頗有地位,並且曹騰在為官期間為人忠厚,忠心不二,多次舉薦賢臣,在宮中聲望很高,但是曹騰去世之後,宮中的形勢就沒有那麼樂觀了。
曹騰去世後二十年左右,朝廷內部爆發了黨錮之禍,宦官開始大肆屠殺士族,許多有聲望的士族都被殺光殺盡。
曹操身為曹騰的孫子,按照常理來說應該是宦官一派的,但是當時的曹操不僅沒有加入宦官隊伍,反倒積極聯絡士族,他羞於與宦官為伍,彼時的曹孟德心中明辨黑白是非,青年身上的一股正氣橫溢。
曹操年輕時非常上進,他在二十歲那年就舉了孝廉,隨後在洛陽擔任北部尉,大概就是管理當地治安的。
並且曹操任職期間非常公正,不管對方是什麼身份,曹操都會嚴格按照律法執行,頗有幾番青天大老爺的感覺,隨後的曹操在仕途上一路長虹,但是由於他特立獨行的性格,也得罪了不少人,如果不是曹騰的影響,曹操可能早就腦袋搬家了。
二:經歷三次背叛,屠龍者終成惡龍
曹操在做官期間意氣風發,心懷理想目標遠大,當時的曹操一腔熱血,他相信自己,相信身邊的朋友,也相信漢室終有一天會被復興,而自己則是漢室的臣子,但是曹操怎麼也不會料到自己最終竟然成了漢賊,或許是三次背叛寒了曹操的心,亦或許是曹操自己暴露了野心。
第一次背叛:平定董卓之戰。
大家都知道董卓進入朝廷之後獨攬大權,要挾群臣,對朝廷構成了很大的危害,人人得而誅之,十八路諸侯因此集結一起商討討董大事,袁紹正是盟主。
曹操身為一代忠臣,自然沒有缺席,表面上他們揚旗討董,但是真到了打仗期間十八路諸侯卻是各懷鬼胎,各自為營,唯有曹操一人是發自內心想要維繫漢室存亡。
這些士族子弟們平日裡一口一個漢室,一嘴一個天下蒼生,但是真到了用到他們的時候,卻是一個比一個奸詐,這讓曹操感到心寒,他曾天真的以為士族的理念就應該是堅貞不移忠貞不屈,但是直到那一刻起他的理念被破滅了,而澆滅曹操理念的正是這群他曾經最相信的士族。
第二次背叛:故人知己的背叛。
討伐董卓一戰讓曹操看清了袁紹的為人,也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但是曹操的身邊並不是一個人孤立無援,他的身邊還有兩個要好的朋友,一個是鮑信,另一個是陳留太守張邈,這兩個人同曹操交好,情誼深厚,不過鮑信死於平定黃巾軍暴亂一戰,留在他身邊的就只剩下了張邈。
張邈在曹操出征之際第一個響應他,就連曹操出兵討伐董卓時也只有張邈派出了軍隊接應他,曹操在出征時甚至將自己的家眷託付給張邈,但是在曹操東征徐州之時,張邈卻在後方聯合呂布偷襲兗州。
或許是由於曹操在徐州大肆屠城,亦或許是張邈本人認為曹操會對他動手,總之張邈背叛了曹操,曹操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才收復兗州,但是自己也傷亡慘重,昔日的知己也被曹操下令夷滅九族。
第三次背叛:漢獻帝劉協「衣帶詔」。
見識了士族的冷淡,經歷了知己的背叛,曹操心中其實還有最後一絲信仰,他始終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興復漢室,守衛漢都,但是令曹操沒有想到的是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正是漢室的皇帝。
曹操在都城奉天子以令不臣,當時的局勢非常緊張,北面袁紹,南面孫氏,西部馬騰,都在緊緊包圍都城,但是曹操沒有畏懼,可是漢獻帝的一個衣帶詔卻打碎了曹操最後的信仰,其實站在漢獻帝的角度來思考也沒什麼問題,因為有董卓這個前車之鑑,所以漢獻帝也不得不防。
但是正是這一個衣帶詔徹底擊碎了曹操的內心,曹操心中的那份堅守也被撕毀,曹操將密謀殺害自己的那些權臣全部處死,隨後徹底和皇帝翻臉,屠龍者最終成為了惡龍,漢臣也徹底成為了漢賊,曹操也親自葬送了漢室。
三:始終沒有稱帝,仿佛一切都是迫不得已
曹操的一生,糾結,輾轉,矛盾,但又無法回頭,就像當初他誤殺呂伯奢一家一樣,錯殺了自己的恩人,曹操的內心又怎麼不會充滿愧疚呢?
但是他已經沒有了回頭路,那句經典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也確實是曹操說的,但是話語中表達更多的是悽愴,是懊悔,而非野心。
曹操活到了最後,屠龍者也終究成為了惡龍,那個昔日口口聲聲要興復漢室,匡扶漢室的青年男子,最終卻變成了葬送漢室的惡人,曹操親手殺掉了昔日的自己,也送走了那個年少的阿滿,但是一切真的是曹操自願的嗎?在那個亂世之中,如果曹操始終堅信自己的理念可能他早就沉埋土中。
後來的曹操加九錫,稱魏王,卻始終沒有稱帝,他所做的一切仿佛是在告訴世人自己也只是迫不得已。
曹操的所作所為就好比現如今的我們,兒時立志成為自己心中的英雄,到最後卻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親手殺掉了那個昔日的自己,曹操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不親自稱帝或許是他漫漫人生中最後的無聲嘶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