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車展結束,聚光燈背後是新老勢力的野心和焦慮

2023-04-28   單仁行

原標題:上海車展結束,聚光燈背後是新老勢力的野心和焦慮

01

昨天,吸引了全球車企跟大眾目光的上海車展正式結束。

雖然有寶馬在營銷上馬失前蹄,但今年各大車企的掌門人來的非常齊全,大家對汽車產業發展前景的判斷,才是這場展會的主旋律。

當然,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次上海車展,我認為「焦慮」非常合適,璀璨的燈光下,焦慮充斥整個車展,車企。

傳統車企在焦慮,新能源車企也在焦慮,新老勢力交鋒的競爭才剛剛進入白熱化階段,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場展會中各家車企對未來競爭的判斷,以及一些趨勢。

02

首先說一下新能源車企的焦慮。

現在新能源汽車風頭正盛,雖然各家數據略微有點不同,但可以確認的是,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經超過25%,從早期市場進入到主流市場,正在往鼎盛方向發展。

根據我們收集到的信息和請教了一些專業人士,新能源車的車補雖然很多都取消了,但今年是促銷費的重要大年,接下來各地政府很大可能都會出台措施刺激新能源汽車的消費。

這是刺激消費的重要類別。

像前天,深圳龍崗區就出台了4000萬的新能源汽車消費補貼。

可以說從政策到企業本身,再到市場端,都在加速新能源車的滲透。

這也就意味著,新能源汽車一進入到主流市場就成了一片紅海,淘汰賽已經開始了。

余承東說,2025年相當於手機行業的2013年,是整個行業的大變遷,無論今天是多麼強大的公司,將來都有可能會消失掉,當巨人倒下的時候,可能身體還是溫熱的。

蔚來的聯合創始人秦力洪也說,現在的汽車市場就像是一場球賽最關鍵的10分鐘,守住了,進了球,比賽走向就會更主動,明年過完就是行業的終局。

各大新能源車企已經把2025年當作競爭的重要終局,反過來倒推現在的每一步。

那麼,從目前中國本土的新能源市場中,除開比亞迪是穩坐釣魚台,剩下的位置誰能坐上去,還真不好說。

所有車企都在開始調整自己的戰略,理想表示要在技術、產品、交付三大綜合能力往死里卷,卷到沒有一塊短板;蔚來希望自己能在豪華車市場脫穎而出。

可以預見,隨著2025年的逼近,新能源車企們會越來越卷,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掉隊了。

當然,新能源車企的焦慮重在未來,而傳統燃油車企的焦慮就更嚴重了,他們重在當下。

我們著重聊一下傳統燃油車。

03

在三年前,同樣的展廳,同樣的聚光燈,燃油車是舞台中央的主角。

但三年後的現在,享受聚光燈照耀的卻是比亞迪、理想、小鵬這樣的新能源車企。

儘管傳統車企是把2030年當作終局,包括奔馳、寶馬、大眾都把2030年視為電動化轉型的最後期限。

但當下的情況是傳統車企已經被逼到了牆角,中國的汽車市場已經跨過了轉折點,特別是燃油車的價值邏輯已經被擊穿。

這一點就連傳統車企自己都心知肚明。

我們統計了一下,在上海車展出現的1500輛汽車中,新能源不光占比超過了一半,在流量大的前幾天,各家車企都自覺把新能源車放到了最顯眼的位置,特別是傳統車企,優先發布自己的電動車,到了後面才把燃油車悄悄換上來。

這就有點像什麼呢?傳統車企嘴上喊著:「我知道你們很急,但你們先別急」,然後自己手上比誰都急,把轉型的寶押注在了中國市場。

他們對中國市場有多重視呢?

奔馳主席康林松宣布奔馳已經實現全品牌電動化,把純電新車的首秀放在了中國,專門開了個微信,給自己起了個OK哥的外號。

豐田打算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目標是到2026年,推出10款純電動汽車,每年銷售150萬輛,其中的研發和銷售大部分都需要中國市場完成。

我查了一下,2022年,豐田純電動汽車的銷量只有2.4萬輛。

另一個巨頭,大眾,堅持在中國開展本土化研發,大眾集團董事長貝瑞德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市場像中國一樣具有相同的速度,為了匹配中國市場的速度,大眾中國區已經拿到了更多自主權,集團的態度很明確,在中國、為中國。

馬自達更是把原來位於日本廣島總部的戰略職能部門轉移到了上海。

各家傳統車企頗有一種「轉型不能失去中國市場,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的決心。

那為什麼傳統車企把轉型的重心放在了中國?

這其中離不開兩大原因。

04

第一是產業鏈和產能的配套。

傳統車企轉型的一大關鍵在於現實的產業和配套設施。

中國已經擁有當前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從晶片到三電系統、從自動駕駛到整車製造,規模化的快速製造是吸引車企的重心所在。

這裡面特彆強調的是電池,全球動力電池Top 10的企業當中有6家是中國企業,寧德時代+比亞迪就占據了50%的市場份額,而且動力電池的技術在以令人驚嘆的速度革新。

新能源汽車的一大焦慮是電池續航問題,但在展會中,寧德時代發布了一款凝聚態電池,能量密度是特斯拉4680電池的兩倍。

簡單來說,續航達到了實際上的1000公里,從表現來看,充電三分鐘能跑600公里。

這種大規模製造的能力,技術的快速疊代,加上中國本身是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這就構成了三個要素「離原材料近、離產業鏈近,離市場近」。

對於迫切想要轉型的企業來說,只有快速設計,快速生產,快速進入市場,才能檢驗轉型是否成功。

第二個原因,我覺得傳統車企是來向中國的「老師們」學習轉型的理念。

因為從燃油車到新能源汽車的轉變,不僅僅是產品和技術,還有設計理念,營銷理念,企業的定位。

這都不是用金錢買來的,技術能買,理念的轉變卻不容易,這必須身處於一個市場中不斷競爭總結出來的。

所以說,競爭很殘酷,但競爭也最能出現創新。

中國的車企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在內部捲成了一個創新最活躍,資源最豐富,實驗性想法落地最快的新能源聖地。

未來必然是從內卷到外卷,在一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額95.5億美元,占汽車出口比重的44.7%,拉動整體出口增長0.6個百分點。

對有抱負的企業來說,最好的防守是進攻,要發展就要去到競爭最激烈的地方,學習技術,學習理念,

也許競爭的激烈會讓我們充滿了焦慮。

但依然是那句話,在市場面前,焦慮沒有用,需要的是行動。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