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音的故事

2019-05-24     成都Big榜

川音,四川音樂學院。老校區的同學坐擁九眼橋、新南門,新校區的同學尊享新都區。

攝影:李柏成

你問川音的同學,你們學校有啥子特色?

在美食堆里土生土長了三四年的他們通常會回答你:沒啥特色,川音啊,就是養老院。

1.以前老校區很小,從後門到前門,1分半鐘就能走到。現在學校沒有後門了,走到食堂,就是最裡面。

攝影:李柏成

2.老校區進門右手邊的教師公寓樓下有棵很老很老的銀杏樹,和老校區一樣老。有些從小就在川音長大的娃娃幾歲的時候就爬過。

據說現在新教學樓的那個位置,很久很久以前是一片樹林,後來蓋教學樓就搬了,再後來蓋教師公寓,又搬回來了。到了秋天,這裡到處都是銀杏葉,漂亮慘。

攝影:李柏成

3.最早的川音,只有男女寢室、教學樓、琴房大樓、操場和食堂,後來,學校把對面川劇學院租了,就有了北校區。

北校區只有一棟老樓,有附中的教室和少數視唱練耳的教室,還有一棟跳舞房的樓,和幾棟女寢。不過,開在北校區的愛妻牛排火鍋,比以上提到的這些都要出名。

4.川音附中就在老校區裡面,附中的娃娃用的都是大學的教室和琴房。

攝影:李柏成

但你以為讀附中的娃兒相當於半只腳踏進大學了哇?才不。

附中的娃兒學習刻苦,專業也是大神級。某年半期考試前,很多同學背書背不動了,老師就說,你們請平時班上懂歸納的同學吃頓飯,複印一下,不就解決了。

然後大家就開玩笑,說要請學霸吃四海一家。學霸也很暖,私下自發地印好了複習資料,分發給大家。

5.老校區的美食很多,最早可以追溯到以前附中學生超市的老阿姨賣的雙皮奶。4塊錢一大杯,不管你加的是紅豆椰果還是花生米,永恆不變的是那股淡淡的奶香。

6.川音附中的寢室,是一棟很不起眼的樓,寢室的二樓就是附中老師們的辦公室。

攝影:李柏成

寢室對面的博濟院旁邊,有一條巷子,以前這兒有家冒菜特別好吃;再往裡面走,還有家砂鍋飯,早上賣海鮮餛飩,中午賣砂鍋飯;天天藝術旁邊,有個小巷子,進去就是一個餐廳,賣冒菜。

冒菜店是一對婆婆爺爺開的,到了夏天,因為空調開得大,所以很受歡迎。

婆婆爺爺家的冒菜特別辣,辣得遭不住的時候,就點一份水果湯圓,有黑米、銀耳、西瓜、山楂,全部堆在一起,特別解辣。這些都是川音附中娃娃的秘密,現在大學的娃娃都很少有人曉得了。

6.修城市音樂廳之前,從學校的中門、後門出去,就是一條全是吃的的街。

攝影:李柏成

加之當年,川音食堂又很一般,所以很多同學更願意流連這些街邊飯館:

十多年來只賣牛肉、雜糧、排骨三種的面王、8/9塊錢一份,有菜有肉還有番茄雞蛋的曾姐雞湯飯、還有人均18元巨好吃的豆花火鍋、人均10多元的拼菜、七醫院那邊的缽缽雞、貴州牛肉刀削、何水餃、蘭州拉麵、炒麵、王記麵館、幸福快餐……

雖然現在大部分都沒了,但好多川音的娃娃都還能倒背如流。

7.北校區有兩家賣盒飯的,據說都特別好吃。進校門右拐一樓那家,11塊錢1份,每到中午就圍滿了人;大門左前方的鐵門前有個婆婆也賣盒飯,這家盒飯便宜料足,每次婆婆舀肉舀菜的時候,都瓦得特別多

8.川音對面有個三娃兒小吃,賣涼粉涼麵豆花那些。老闆兒人歪脾氣怪是在這條街出了名的。經常三天兩頭都不開門,哪天想通了一開門,憋憋是大排長龍。

圖-@吃吃吃是信仰

在三娃兒家買吃的,你必須準備零錢,要是稍微拿一張大票子,老闆兒就算弄好了準備端給你都會攔中半腰甩個臉色,說:不賣了,沒得錢找,沒得了。

9.當年,老校區的娃娃都愛喝地下鐵,然後才是嶼藍灣,最早它叫艾哈德。不要看像個新疆名字,其實是個台灣小哥哥開的,小哥哥很有商業頭腦,和同學們打成一片。

說是後來因為兩個股東吵架,才重新開了嶼藍灣。

圖-林亨駿

10.川音附小那個位置,有個理髮店,開了十多年了,是個大叔在裡面理,價格也不貴。他們家有一隻黑色的狗,號稱是「九眼橋狗王」,以前威威風風的,好多娃娃都不敢接近它。現在,「狗王」也老了,老得都掉毛了。

11.川音管得松,通宵不斷水電,你要不住校,也可以申請。學校的娃娃大都在外面代課,聽說有些學弟學妹在讀附中的時候,就已經不需要跟家裡要錢了。

12.川音出的明星多,李宇春、何潔、王錚亮、魏晨、汪小敏、李雲迪、陳薩、陳冰、黃瀟……但你要跟川音的娃娃提起這些人,他們都見怪不怪:差不多,就是他們吧。

13.鞠婧禕也是川音畢業的。照理說學舞的娃娃都吃得苦,但是附中的時候,她和同學一起練功,就遭壓哭了。

那個時候,鞠姐就多漂亮的,就是成績不咋好,她附中讀完就出去了,直到在SNH48看見她得第一,同學才曉得:哦,鞠姐出道了嗦。

14.川音的男生極少,通常打擊樂、作曲系的男娃娃要多一點。遇到穿舞蹈褲的男生,一定是音舞專業的,長發及中長發的少年,憋憋是作曲系。有的專業,一眼望去40個女生,你問男生在哪兒?可能最多有5個人會默默舉手示意。

15.川音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校服,到了冬天,也有個別商家會組織學生推廣校服,自願買。黑色外套,每年厚薄不同,長短各異,背後印有:四川音樂學院的繁體,很多人喜歡買來繃繃面子,裝裝B。

16.川音的娃娃,捨得下苦功的還是大有人在。

前段時間,每天一到中午,操場上就會有吹嗩吶的同學在那邊練習,而且永遠都指到那一首曲子吹。

有個同學,附中的時候就堅持練琴,每天從早練到晚,除了吃飯上廁所幾乎不歇氣。同學在外租房,隔壁鄰居氣到扔花瓶都阻礙不了同學練琴的決心,最後鄰居只有給TA寫紙條:你的努力刻苦我深表佩服,但有時候你能不能換一首曲子?我耳朵都聽起繭了。

17.臨考前的琴房和圖書館是一回事:都要靠搶。每天早上七點,大家都會很早起來,跑到樓上去排隊搶琴房。八點鐘,圖書館準時開門,備考的同學一窩蜂的往裡面沖,就跟搶菜一樣。

18.老校區有個劉大爺,學校的老師學生都曉得他。在那個還沒有開通電子票的年代,大家要看演出都會在劉大爺手上買票。

劉大爺愛微笑,也愛發飆;經常擺譜架,偶爾也擺譜;不識譜,但很靠譜……劉大爺在川音賣了20多年票,至今清醒白醒,80多歲了,都還要堅守崗位。

19.2004年左右,川音有了新校區,在新都。這邊主要分為有流行學院、國際演藝學院和美術學院,但同學們都喜歡稱這裡為:川音養老院。

新校區的同學幾乎每周都要到本部去坐校車,7元錢一個人,這是這趟校車的最長路線。

20.新校區的同學羨慕老校區,覺得九眼橋,出去耍也方便;老校區的同學也羨慕新校區,覺得去了新校區的食堂簡直到了天堂。

21.新校區後門食堂二樓就是女生浴室,有同學戲稱這裡是一個「非常棒的觀景點」。食堂人流量又大,經常吃完飯聞到一股小香風,眼前一堆出浴歸寢在途的女同學裹著浴巾。

22.新校區中后街還沒整治前,有很多好吃的:

像啥子辣雞面、小生煎、干拌冒菜、砂鍋米線。有一家花溪牛肉粉也好吃,老闆兒還上過《天天向上》,說「李宇春以前就愛在這兒吃」。後來,老闆兒還把當時上節目的截圖洗出來貼在店內當噱頭。畢竟,這是一家「李宇春愛來」的店。

23.新校區刻苦勤奮的同學也不在少數,最讓大家印象深刻的是,以前每天晚上都有個同學在湖邊的亭子裡吹笛子,吹得特別縹緲特別好。晚上天又黑,湖邊又都是耍朋友的,很有氛圍,當時前後幾屆的娃娃都曉得「川音笛哥」。

24.當時美院有個喜歡穿迷彩服的老學生,鬍子很長,非常有藝術家的氣質。據說每次出現在學校都是和上次同款的迷彩服外套配涼鞋,所以讓大家印象深刻。

25.新校區的頂樓天台是個好去處,很多同學喜歡在這兒觀景、照相、耍朋友。

秋天的時候,新校區校園裡面就會有很多銀杏,大家也看到很多表達愛意的「落葉堆」。如果你去新都川音耍,那邊的同學估計會給你租一掛自行車,走,環校內外一日游!

26.新校區的食堂叫七彩堂,七彩堂對面有間商用房,據說每年開學,這裡就會換一家不知道為啥就是做不起走的店。賣吃的賣穿的賣小禮品生意都秋,最後變成老實人列印店了,就穩起了。

27.新校區的后街是個寶藏地。第一排賣吃的,第二排大多是格子鋪、水吧、賣衣服的,第三排是酒吧網吧,吃喝玩樂應有盡有。

當時,一米香的尖椒牛肉蓋飯是一絕;地下鐵門口有個老爺爺,攤攤上常年賣牛肉麵;燃面生意好老闆兒傲,只開早上和中午;還有13塊錢一個人的豬圈小米辣、兄弟烤魚、小胖胖家的壽司、老奶奶家的醪糟湯圓……有一家叫「流年」的水吧,大家耍桌遊最喜歡去那兒。

28.后街的列印店生意無敵,每次遇到有文化課考試,這家列印店就有「答案」賣,10元還是15元一份,而且是每個學院的「答案」都有。

當然,說是「答案」,其實是複習資料,資料上不是試題但一定包括試題,只要你細細翻找,認真複習,輕鬆拿下文化課考試,莫得問題。

29.據說開學第一天,國際演藝學院的院長就跟全院的同學們說,要好好玩過接下來的這4年。

這麼多年下來,川音的學生好像永遠都在做自己:

路邊一直重複唱一段歌的流行系小哥、頭髮五顏六色不停變換的街舞小學弟,還有穿得比女生還要女生一百倍的小GG們……不管是九眼橋老校區還是新都新校區,川音還是那個優秀努力但又略顯低調的川音。

特別鳴謝川音土著:

milk/李柏成/陳葉丹/YUKI/墨漓/AnOmelette/私が來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UYWwBUcHTFCnfps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