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米的交桂巷,我走了一天一夜

2022-07-27     成都Big榜

原標題:500米的交桂巷,我走了一天一夜

四年前的七月,我們去到九里堤附近的交桂巷亂逛。

那時,拖三輪車在路口賣了二十多年的劉姐串串香,還沒有成為網紅;鐵門口的姐妹麵館也沒有開張,一家人在隔壁小區守衛大門;

距離地鐵六號線通車還有時日,交桂巷是只屬於城西和交大人的美食秘境。

四年之後,金牛凱德因虎頭局、廣蓮申等變得大不一樣,地鐵星河站方便更多人流抵達。一街之隔的交桂巷也變得更具人氣。

但巷子裡,從晝到夜,在菜市和夜市交替轉換中,新舊美食的盛宴,日常人情的冷暖,依然從未改變。去交桂巷一趟,依然不可能不吃釘到。

隨著更多博主網紅的到來,攤販的心思明顯分為兩派。懂得起的,「你是拍抖音的哇?幫我們發一個嘛」。仍擔憂的,「你拍照做什麼,不是檢查的嘛」。

交桂巷の白晝

菜市場20年如一日喧譁

「早上出去還可以兩邊開,晚上回來,就變成單行道。」改成單行道後的交桂巷,吃喝買菜的行人隊伍,可以走得稍微沒那麼打擠。

上午九十點鐘,以夜市為主的店鋪大門緊閉,但屬於交桂巷菜市場的早高峰已經到來。

交桂巷菜市和交桂二巷平行,緊緊相挨。一條線路,不足百米。一頭進,另一頭出,逛菜市無須走回頭路。

掃碼入場,如同走進魔法世界最繁華的商業街道——對角巷。

低矮商鋪林立在道路兩側,干雜店、肉攤、酒坊、滷菜店、菜攤……擠作一團。路狹窄到,僅容得下行人和自行車通過。

脆桃和晚湖景瓜分桃子的天下,本地產的8424西瓜大量上市,僅需2.5一斤。一家賣安岳紅薯粉的攤子,粗細粉條俱全,發糕、玉米粑粑同樣勾引人的口水。

破損掉色的招牌,反而令人心安,無疑是交桂巷的的老字號。

鹵掌柜的大鍋中,細分的格子塞滿尾巴、翅膀等,現鹵現賣,「味道還多好的,賣了好多年」。

「賣了好多年」,在菜市場的語境中,和街坊鄰居的心中,等於好吃,品質信得過,價格實在。

有買習慣的,但也喜歡嘗鮮。菜市入口的油炸貓貓兒魚,第一次來交桂巷擺攤,就獲得男女老少的追捧。

貓貓兒魚提前挼好澱粉,大鍋熱油,初炸至淺黃。購買稱重後,再復炸至金黃。父子三人協力,父親掌勺,兄弟二人稱重,撒料。

口袋稍微一捂就軟綿,必須得趁熱吃,貓貓兒魚麻辣香脆,無明顯刺感。從早晨忙至晚上八點,收工開上麵包車,一家人揚長而去。

交桂巷の店與攤

人與人相處的日常溫暖

不固定在一個菜市擺攤,父子三人的貓貓魚可遇不可求。有些攤店之間,倒是很好地形成長期穩定的聯誼關係。並且這種現象在交桂巷相當普遍。

早前大榜在(戳如果你在成都遇到困難,不必客氣)中寫到的00後青年小敬,他們家在交桂巷的店鋪主要做糧油生意,父母負責。

他支一個賣五香醬牛肉的櫃檯在門口。無事小敬彈奏尤克里里,遇上有人餓肚皮,需要幫助,則能夠免費為其提供一頓溫飽。

接父母的班打理五香醬牛肉攤,話不多的小敬打理得有條不絮。規模不太起眼,容易一走而過,但嘗過之後,干拌牛肉的滋味可以令人特地去一趟交桂巷。

牛腱子肉,處理得乾淨利落,鹵過之後,入味軟爛,但又保持了乾爽,不帶湯滴水。

辣椒、小米辣和香菜等一通攪拌,辣卻不燒心,咸香恰到好處。無須小酒,無須配飯,帶回去,瞬間就空口吃得精光。

以一家大一點的店當背景和定位,類似的,還有賣糖油果子的吳哥。

下午四五點鐘,吳哥騎著三輪車,拖著糖油果子,日復一日出現在余哥抄手餃子店門口。如此關係,已持續五年。

交桂巷有名的余哥抄手餃子,通常只做上午半天的生意。

最近上午去也吃不上,要等到9月1號。「每年夏天他們都要耍一兩個月的假」。同街的兔兒面,也要休假到7月底,8月1號才復工。

吳哥有交桂巷最好吃的糖油果子。

果子外殼脆響,甜糯而不膩,每串僅需兩元,且一串有五枚。賣完即收工,疫情之下,人流量差些,晚上8點也還能吃上。

交桂巷の黑夜

鬼飲食小吃扎堆的煙火美食

待糖油果子回家後,胖哥臭豆腐默契地占據其位置,接力下一時段,和斜對面的烤麵筋相呼應,供應另一種類的美食。

正是從每日下午三四點起,交桂巷的熱鬧與喧囂,燈火與通明,漸漸開始由夜市鬼飲食主導。

水果店和氣球的斑斕,似舞廳閃亮的燈球。年輕人在冷淡杯、缽缽雞、烤苕皮、小海鮮等等中,尋找晚飯、宵夜的靈感。

有必要說明,大致處在交大路、交桂路的夾角里,我們所稱的交桂巷包括了交桂巷本身,以及交桂一、二、三巷。

其中,交桂巷多面點等餐飲小店;交桂一巷,主要為水果店和夜市飲食;菜市集中在交桂二巷和三巷附近。

地方算不上大,吃喝俱全。又以交桂三巷最能代表交桂巷晝與夜面目的多樣。

白天,沿街菜攤,瓜果蔬菜飄香,大爺大媽爭先選購。

晚上,同樣的位置,烤魚和燒烤唱主角。

樹的濃陰下,大排檔的餐桌椅,坐滿好吃嘴。全天候榨乾和利用好有限的空間。

絕對的務實,牛力牛氣串串垮了,新店主改做販賣蔬菜的店鋪,在此已經有五年,老闆毫無換一個新招牌的興趣。

把原招牌中串串兩個字的燈泡弄熄,「只要前面四個字」。牛力牛氣,未嘗不可當一個菜店的名字。

交桂巷の人世間

時光沉浮,溫情永恆

「bāi子鴨子你去買沒有嘛?」

「嗨呀,她那個肺片我硬是覺得拌得越來越好,每次我都要去買20塊錢的」。

一個街坊大姐,說起來口水嘀嗒。

另一位大姐提起,新開的包子鋪,三四個抖音網紅打卡後,火了。但當下交桂巷最有名的還得是姐妹麵館,「烏啦啦打卡網紅店」火速貼在門口。

一到飯點,慕名而來的人排長隊等一碗爽口的涼麵。「你去吃了沒有嘛」。交桂巷和交桂一巷路口的修補店,戴眼鏡的阿姨熱情安利,「那是我們妹兒他們開的」。

吃過,上次推薦涼麵就吃過。(戳看完這篇涼麵清單,我至少吞了8次口水)

剛巧,妹兒騎電瓶車路過,「你看,我們像不像」。

去年五月才開始賣面,一年時間意外爆火,像是一個受氣後的福報。

「本來在那邊守了20多年大門,遭下(崗)了,小區找另外的人來守,才開的麵館」。

「沒想到,這下弄對了」。

阿姨在交桂巷乾了20多年的修補活,老式的敦煌牌縫紉機踩得呼呼作響。阿姨很高興,姐妹生意興隆。順勢,還想幫襯自己攤前的駝駝鍋盔和春卷攤。

「你嘗,真的好吃」。言語間,帶有成都人一貫的熱情和操心。

鍋盔是南充方酥鍋盔,大姐在交桂巷擺攤一年。

取名坨坨鍋盔,「因為師父是個駝背」。習得鍋盔的技藝後,又帶學徒,大姐的師父在當地小有名氣。

面自己發,涼粉自己栲。鍋盔的外皮自然是酥脆,涼粉塞得很滿,一個涼粉夾鍋盔,售價7元,分量足到可當一頓飯。

舌尖在脆和軟之間旋轉跳躍,如果吃得下,我可以再嘗一個滷肉鍋盔。「滷肉的更好吃」,裁縫阿姨繼續幫腔到。

裁縫阿姨希望鍋盔大姐的生意更加好些,「帶有兩個兒,一個剛大學畢業,還沒找到工作。一個兒在送外賣。」

春卷攤不巧收攤,吃不成,裁縫大姐很是遺憾,「嗨呀,剛剛收攤」。晚上八九點,天徹底暗下,也到了裁縫阿姨收工的時候。

以一天為限,當然吃不完交桂巷。

白天和晚上同樣的熱鬧,菜市的高峰後還有夜市接棒。在我們早前逛過的街區、菜市中,普遍都功能單一。交桂巷是那個少有的獨特存在。

是什麼造就了這種與眾不同,和美食扎堆的特性?

有附近老舊小區眾多,為攤主提供廉價房屋出租;有單行道小街,交通影響有限;有介於西南交大和金牛凱德之間區位的剛剛好。

從學校宿舍區集中的交大北門,經星漢路到達最近的大型商場看電影逛沃爾瑪,必經交桂巷。

長期以來,靠近學校的校外,總有一個街區要負責提供價廉物美的美食生活。在西南交大九里堤校區,這個重任落在了交桂巷身上。

學生和居民的集中,共同構成交桂巷美食生長的動力。

時至今日,但凡在交大九里堤校區待過的學生,無不對交桂巷感情深厚,擁有許多記憶的瞬間。

當記憶閃現過後,我們看到,這條巷子仍然生生不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104a66208dd47079d4c0578ea73b8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