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娃寫作業」,已經成為很多父母的必修課,但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每當提及此事,很多父母都直呼「傷不起」。眼看開學在即,陪寫作業又得提上日程,小編想問:你真的會「陪」孩子寫作業嗎?
陪孩子寫作業氣到住院、考出教師資格證……關於家長陪娃寫作業的新(tu)聞(cao)層出不窮,先不考慮真假,這至少說明「陪寫作業」早已不是個別家庭的事了。
一到寫作業時間,很多孩子就「問題不斷」:
坐不住:上廁所、玩手機……
拖拉磨蹭:明明8點能寫完,硬是要拖到10點,假期作業非拖到快開學才開始狂補……
敷衍應付:出錯率高,剛教過的題又不會,仿佛失憶了一樣……
腦洞大開:答非所問、讓人哭笑不得……
自從做了家長後,很多人感覺生活就剩「忙」和「更忙」兩種狀態。每天回家要和孩子「鬥智斗勇」,耗費大量時間精力不說,效果似乎也不好。情緒控制不住還會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難怪有人感慨,「陪娃寫作業就是在修行。」
「寫作業」明明是孩子的事兒,家長為什麼這麼累?到底該不該陪孩子寫作業?如何才能讓孩子寫好作業?種種難題,箇中原因,在孩子,更在父母。
我們首先要想想作業本身是不是有問題?多年前《上海中學生報》曾做過調查,很多學生不喜歡做作業,是因為作業內容枯燥、形式單一,除了學校里的作業,有些家長還會「加碼」,另外布置作業。孩子做不完、對作業牴觸就不難理解了。
而對於最需要家長輔導的小學生來說,還有哪些深層原因不可忽視呢?
有時候為了完成作業,家長不得不逼迫孩子,靠著「獅吼功」+「混合雙打」,當時立竿見影,然而長期下去只會對孩子身心造成傷害,得不償失。畢竟寫作業本身不是目的,讓孩子愛上學習、學會學習才是。
(1)孩子天生如此,本就坐不住
其實,讓孩子乖乖坐在書桌前念書寫作業,是古今中外的一大難題。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曾經說過,「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
這說的就是小孩本性就愛玩,不喜拘束。教育孩子就像是照顧草木,順應著它就會舒展,摧殘就會枯萎。
孩子的身心發育是個漸進的過程。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旗下的SCALE組織經過研究,發現了兒童專注力公式:
孩子的專注時間,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延長。如果孩子是6歲,那麼他的專注時間大約是7分鐘,而通常讀完一本中等難度的繪本就需要5分鐘以上了。
當然,這個公式並不是絕對的,只是一個相對的平均值。當孩子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專注力便會更多一些。但心無旁騖地專注半小時,對大人來說都是件困難的事,何況是天性愛玩的孩子。
(2)孩子不是笨,不要急於貼標籤
不少家長在陪寫作業時,覺得孩子太笨怎麼教都不會,有時寫的答案讓人哭笑不得但又好像「沒毛病」。難道孩子的世界,大人真的不懂嗎?
草圖=「草」的圖,好像沒毛病……
孩子的學習需要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一學就會、什麼都懂,而家長卻經常忽略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
經典名著《小王子》開篇有這樣一段對話:
-六歲的小主人公拿著自己的畫給大人看:「你們被我的畫嚇到了嗎?」
-大人說:「一頂帽子有什麼可怕的?」
-「我畫的是一條正在消化大象的蟒蛇啊!」
另外,孩子的思維本來就是發散的,富有想像力是他們的天性。標準答案並非檢驗學習力的唯一標尺,況且並非任何問題都有標準答案。
所以,孩子們腦洞大開,恰恰是他們富有想像力的表現,千萬別著急打上「你很笨」的標籤。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會自覺學習。這其中也包括我們熟知的學霸。
去年廣西高考理科狀元楊晨煜的媽媽在採訪時坦言說: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監督養成習慣。監督的過程很痛苦,但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
楊媽媽的話透露出一個關鍵信息:學習要靠好習慣,而習慣的養成靠有效監督。
但很多時候,父母把監督變成了監工。只要孩子一出現點問題,催促的「鞭子」就揮動了起來。
快點寫,別磨蹭!
你就不能好好寫?!
你怎麼這麼笨啊,又寫錯了!
怎麼還沒寫完,我一會兒不看著都不行!
…
過於注重孩子寫作業的細節,想實現「完美作業」的心態,讓父母把自己逼成了「行走的監視器」,這是一種過度監管的表現。
它不僅干擾了孩子的專注力,還讓孩子產生失敗感和內疚感,最終激起了孩子的牴觸心理,他只好選擇「反抗」:不能逃跑,那就只能拖延。
心理學上把這種反抗稱為「被動攻擊」,行為表現就是「表面遵守制度,實際上消極抵抗」。
回想一下,當年考試時,監考老師一直站在你的身後盯著你,你的注意力會放在做題上,還是老師身上?
如今開車時,總有個人在你旁邊說「併線併線」、「笨,超車啊」,你有沒有回頭對他說「閉嘴」的衝動?
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如果總是製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
俄羅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心平氣和的、認真的、實事求是的指導,才是家庭教育的應有外部表現,而不應當是專橫、憤怒、叫喊、央告、懇求。」
孩子成長各有特點,家長要理解孩子的天性,接納他們真實的樣子,耐心給足其成長時間,這樣才能給孩子更好的陪伴和引導。只要家長掌握好方法,陪寫作業的痛也是可以化解的,還能讓孩子學會自主學習。
(1)有效的陪伴,讓孩子獨立自主
關於「陪還是不陪」孩子寫作業,很多家長有過糾結。陪,容易出現上面說的過度監管;不陪,又對孩子不放心。
家長要明白,「陪」最終是為了「不陪」。陪與不陪並非簡單的行為動作,真正的「陪」寫作業,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孩子進入學習狀態,進而形成好的習慣,為獨立學習做準備。
楊絳先生提起對女兒錢瑗的教育曾說過:我們對女兒錢瑗,也從不訓示。她見我和鍾書嗜讀,也猴兒學人,照模照樣拿本書來讀,居然漸漸入道。
學習楊絳先生的方法,在孩子寫作業時,家長在旁安靜地看書、工作,孩子也會模仿大人全神貫注的樣子,靜下心來寫作業。
楊絳先生,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
如若家長心不在焉,陪著孩子又不由自主地玩起了手機,他們自然有樣學樣,三心二意。
而父母全程盯梢、總是指手畫腳,看似是「幫」孩子改正了錯誤、完成了作業,但也容易導致孩子對自我管理很不自信,無法獨立自主。而且父母還容易「陪」出討債心理,讓孩子產生負罪感。
哲學家弗洛姆說,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而這種操縱是錯誤的。短期內陪伴,那就陪伴出積極效果;並在適當的時候,家長懂得一步步抽身。
(2)非暴力溝通,讓孩子說心裡話
孩子每天放學回家最討厭的問題,爸媽知道嗎?就是那句「作業做完了嗎?」,因為它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爸媽關心作業,勝過關心我!
父母詢問甚至責備,本是出於愛,結果卻適得其反,讓孩子離自己更遠了。這是親子間的溝通模式出現了問題。想讓規勸有效、溝通順暢,家長不妨試試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非暴力溝通」列為全球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領域非暴力解決衝突的最佳實踐之一。
它包含了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要素。
Step 1 觀察,不帶評論批判地觀察孩子的行為
例如「你寫作業總是不專心」是典型的批評,而真正的觀察是「你剛寫作業時走神了,玩起了橡皮」。總是、每次、從不……這些詞語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陷入和父母爭辯的狀態。
Step 2 感受,不帶情緒地描述觀察到的孩子的行為
例如,家長想到:我覺得你不聽話。而感受應該是:我感到很焦慮,因為你寫不完作業。生活中可以多嘗試用「我感到…因為…」的表達方式與孩子溝通,只要表達出真實感受才能發現對孩子生氣的根源。
Step 3 需要,說出孩子行為帶來的真實感受和我們的需求
例如,孩子寫不完作業,家長會訓斥說:「誰讓你磨嘰的!寫不完作業不准睡覺!」如果換成「你拖到這麼晚,我很生氣,因為我擔心你要晚睡熬夜,這樣不健康。」孩子不僅不會反駁,還能感受你對他們的愛。
Step 4 請求,和孩子提出明確的請求而不是命令,並且請求越具體越好,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白該做什麼
例如,「我看到你寫作業時在玩橡皮,這讓我很生氣,因為我擔心你又做不完了,明天要被老師批評。我希望你能把每一科作業計劃好,按時做完,在9點能洗漱睡覺。」
家長嘗試記住「我觀察到……我感覺……是因為……我請求……」四個步驟,克制好情緒再和孩子溝通。真誠地面對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就能在親子間形成一段「太空時間」,抽離出「火藥味」,達到說心裡話的目的。
(3)番茄工作法,幫孩子養成習慣
哈佛大學教授Tal Ben-shahar在他的《積極心理學》課程中揭示過一個真相:保持我們高效運轉的其實是習慣。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形成了很多習慣,像刷牙、穿衣這些每天的流程已經是自然而規律的動作,根本無需催促。所以,想要孩子坐得住,就要培養他們的專注習慣,使其變得像刷牙那樣自然。
小典推薦家長使用時下流行的「番茄工作法」:它既可以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習慣,還能訓練專注力。
番茄鍾工作法是用定時器,定時來進行任務管理的方法。
使用時,利用定時器把時間劃分成小段,通常是30分鐘(25分鐘任務+5分鐘休息),循環往復,一段時間只專注於做一件事。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年齡靈活設置時間,年齡越小、時間越短,一點點延長專注時間。
Step 1、準備階段
排除干擾因素:文具準備好、喝水上廁所等行為都做完,靜心坐好;
規劃作業清單:教孩子按照作業量、難易度進行分類、分配,設定要做幾個番茄鍾;
任務材料準備:為了激發孩子的興趣,可以列印出一些小圖標用於展示當天成果。
Step 2、實行階段
建立儀式感:可以用節拍器、音樂培養孩子開始學習的動作;
開始學習:根據清單學習,中途家長不要打擾孩子,記錄下他的小動作、狀態事後告知即可;
時間把握:根據孩子的年齡設定時長,可以15、20、30分鐘循序漸進。
Step 3、結果反思
提前完成怎麼辦?剩餘時間用來複習、預習。
時間結束孩子沒有停下來?意猶未儘是最好的狀態,別打斷孩子。
5分鐘休息該做什麼?喝水上廁所、簡單運動,但不能玩遊戲、看動畫,一旦開始娛樂便很難調整回來。
使用番茄工作法五個階段
「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學生聚精會神學習的方法。」在教育家蒙台梭利看來,聚精會神的狀態比知識更重要。番茄工作法正是「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專注到學習任務上,把時間觀念種在了他們的心裡。
寫作業的時間在孩子的一生中很短,父母能陪伴他們寫作業的時間更短。但孩子一生所需的很多能力,比如專注、獨立,就在5~12歲的關鍵期,在每次家長陪伴中逐漸培養起來。
美國著名作家約瑟夫·坎貝爾提出過「英雄之旅」——
每個英雄的成長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他會遇到挫折、災難。在這個旅程中,會有一個智者帶領他不斷成長,跨越挫折。
作為孩子的智者,家長要回歸角色,幫他們撥開「學習」的迷霧,找到進階之路,而不是幫他們完成某次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