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父母要堅持做的10件事,錯過了難以彌補

2019-06-13   小於兒育兒

在小學時,父母讀書不多,對我學習上的幫助是少之又少,幾乎幫不上什麼忙。基本都靠自己去問老師,去觀察優秀的學生,自己總結經驗,去摸索。

在小學5年級,我意識到學習是有方法的。例如,如何有效並快速地讀一本書?考試中應該注意哪些技巧?每次發下考試卷,該如何複習?課前如何預習、做筆記等等。有了這方面的潛意識之後,我就會立馬行動起來。一個個摸索,慢慢的就養成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那時候,可能是我比較早熟,很多東西都是自己獨立去完成的。工作之後,接觸了教育行業,我深深的體會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而且,時代不同了,很多東西都在變化。小學階段,父母一定要參與進來,去引導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接下來我想把一些經驗分享給大家。

新學期已經過去大半個月,很多孩子在學習上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小問題,家長們告急。其實,孩子的學習習慣影響著他的學習成績。想讓孩子學習上脫穎而出,就要培養他們好的學習習慣。

01

重點培養孩子寫作業的好習慣

如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孩子們的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便利,如果父母疏於陪伴,尤其是在孩子小學一二年級未能幫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孩子的學習成績將普遍低於擁有好的學習習慣的孩子。並且,擁有好習慣的孩子,寫作業的習慣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例如,寫作業的好習慣:

固定時間、地點寫作業;

不熬夜寫作業,時間過了就收作業;

寫作業之前先溫習,明確寫作業是為了鞏固所學,而非完成任務,更不是為父母所寫;

做題目第一要緊的,是審題要仔細;

字跡要工整;姿勢要正確;

寫作業的環境要單純,保證專心,寫完作業有專門玩的時間;

遇到不會的可以問,但最好先主動自己思考……

02

教會孩子獨立,如果有困難,等他自己過來問你

有一位家長問,陪伴孩子寫作業到底有沒有必要?我的建議是,有必要,但有技巧。最好是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父母可以同時拿一份報紙,或者一本書,坐在孩子旁邊,保持一定距離。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候,再過來輔導孩子。

其次,輔導時的態度很重要,但很多家長都忽視了。首先要鼓勵孩子,如:「要不你再試試,我相信你。」當孩子嘗試無果,切不可因此罵孩子「笨」。

常說孩子笨的父母,孩子一定會變得越來越笨。如果孩子這會兒就有你現在這麼「聰明」,那才是怪事。

最好保證情緒的平和,對孩子做的好的方面予以表揚,然後用關鍵點提示的辦法,幫孩子找到問題的線索,但由孩子自己動手去做。

03

學會不斷鼓勵和啟發孩子

不是所有的孩子在學校里都能獲得老師的重視。因此,父母必須無條件地鼓勵並啟發你的孩子。一位教育學家指出:孩子在學習上的進步,80%歸功於父母的鼓勵和啟發。

比如,你的孩子要研究植物,你就帶他去植物園參觀;如果你的孩子要研究外星人,和他一起看《E.T.》......

孩子受到父母的鼓勵和啟發,他們的探索慾望和學習積極性會越來越高,從而他們學習專注力的習慣也會潛移默化的養成

04

父母樹立好榜樣,關掉電視、隔離手機

心理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是取決於父母怎麼做怎麼說,而是取決於父母是什麼樣的人。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一導師,他們的生活態度會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影響孩子。

現在的人都是手機控,一天24小時都離不開手機。如果我們一邊玩手機一邊看孩子學習,那麼他們的成績、習慣會變好嗎?答案當然是不可能變好。

人的「一心二用」分在什麼時候。如果你一邊收拾房間一邊聽廣播,這是沒問題的。如果你一邊玩手機一邊看孩子寫作業,那這是不合理的。

很多父母自己天天看電視打麻將卻要求孩子努力學習,孩子對電視、麻將的興趣肯定會比對書本的興趣大。因此,父母想要孩子成為愛好學習的人,最好的辦法應該是自己先成為愛學習的人。

05

父母和孩子堅持共同閱讀、共同學習

孩子7歲左右若能有良好的閱讀習慣,通常他就能擁有較高的智商。在小學低年級時最重要的一項技能就是閱讀能力。堅持讓孩子每天給你朗讀10分鐘,你再給孩子朗讀10分鐘,形成習慣。

如果某天你的孩子閱讀能力已經很好了,但也要堅持下去。等孩子長大以後,會明白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現在很多家長和孩子都缺少溝通。孩子在自己屋子裡玩遊戲,家長在客廳看電視,結果孩子和家長在一起交流的時間沒多少。研究表明,家人在一起交流對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的影響也很重要。

作為家長,關上電視,限制孩子玩遊戲或看手機的時間,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吃完飯後一起聊天,在一起的時間越多越好。在一起聊聊天,討論一些問題,計劃一些事情。

06

不要把你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

每個孩子的天賦和興趣都不一樣,有的顯示出某方面的稟賦早一些,有的可能晚一些。家長不必整天盯著別人家的孩子,看人家看什麼學什麼,然後回家就逼自己的孩子。

英國牛津大學的一位教育學教授說,他研究了幾百個有天賦的孩子,結論是真正能讓孩子在未來取得成就的是他們的創造力、自控力、自我激勵、和「偶爾眼裡放出的光芒」。

07

找到孩子的真正興趣所在

讓孩子整天抱著書本學習時,也要幫助孩子發展一些課外興趣。而太多的課外興趣肯定會影響孩子學習,一個也沒有,對孩子的全面發展也不利。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是父母的責任。

切記,千萬別以你自己的目光為孩子選興趣班。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而且,選了興趣班,也需要允許孩子中途放棄。這是他的權力。父母唯一要做的,是多為孩子提供體驗的機會,孩子總會在諸多體驗中,才會發現自己最喜歡的。

08

讓孩子好好睡覺

孩子的睡眠質量和他的行為方式有直接聯繫。一個研究表明,晚上少睡一小時就能降低孩子的智商。

各種電子設備和各種媒體形態的繁榮讓現代人睡覺時間越來越少了,孩子的睡覺時間也因此受到影響。

一個五年級孩子給我說:「老師,我為什麼上課老困、注意力不集中?而且,以前不這樣,現在就這樣了呢?」我了解情況後,主要原因是這個孩子晚上玩手機影響了失眠。

所以,對於孩子的睡眠,要讓他們做到:早睡早起,學會午休,課間休息,只有保持良好充足的睡眠,孩子的學習狀態和注意力才能更集中起來。

09

讓孩子瘋玩,堅持運動

孩子瘋玩和提高他們學習成績有什麼關係?有,看你怎麼引導。

自由地在室外玩也能學到很多東西:平衡性、風險管理、計劃、以及協調性等等。這些能力其實都和項目執行有直接關係。和你的孩子一起去瘋玩,和他一起指定計劃、制定預算、評估風險、快樂執行。讓孩子在玩的過程明白什麼是項目管理。

當然,最好都是有你在陪伴孩子一起玩。

其次,運動對腦部的發育有著神奇的影響。一項對8-12歲的孩子研究表明,跑步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創造能力。11歲的孩子如果每天都能有20-40分鐘的運動,不管是足球、籃球、跑步、或者是輪滑,都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記憶力、注意力、以及數學能力。

沒人能說清楚為什麼。科學家估計,運動促進血液循環,血液循環促進了神經細胞的發育和增進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

10

了解並關心孩子的一天

孩子回家,家長都會問,「今天都幹嘛了?」家長這麼問,孩子容易回答「上課、下課、回家。」孩子這麼回答,家長也只能「哦」了。

換個問法,問一些開放問題,比如:「今天上學,讓你感覺最高興的事情是啥?」或「今天中午和誰一起吃飯了?」

認真聆聽他們怎麼回答,尤其注意他們是否刻意迴避某些事情。問孩子這些問題的時候,避免鄭重其事。低年級的孩子,可以在幫他們洗澡的時候問;大點的孩子,你們一起散步、飯後休閒時間、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是問他的好機會。

通過這些,孩子內心就好感受到爸爸媽媽的關心,他們也會對父母有更強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