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自己的方式震撼了世界,他將3個資質平平的女兒全部培養成了博士後。大女兒陳淑華,德國科隆大學博士後;二女兒陳中靜,美國波士頓大學博士後,三女兒陳中州,中科院博士。
他叫陳克正,武漢市江夏區一個普通家長,被譽為「博士老爸」。現為江夏區衛生學校副校長。從小愛動腦筋、肯吃苦,16歲參與修鐵路;17歲進入武昌一中;20歲考入武漢大學微生物學;他主張把學習當成遊戲來玩,訓練孩子的速記、速讀、速寫、速算能力,讓孩子輕鬆學習!
1、最重要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和規則的教育
在美國居住多年使我切身感受到中美教育之間的差異。國內的父母們望子成龍,除工作外,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考上名校。這些做法未嘗不可,但不完全對。
有一個情景我記得很深。在一個酒店,一位母親陪兩個孩子做作業。其中男孩在做數學,遇到不懂的問題會把母親叫過去。母親也會耐心地指導他。大概過了半小時,一位老太太(估計是孩子的姥姥)帶來三包零食,交給這位母親簡單聊幾句就走了。自始至終,母親都沒有讓孩子和老人打招呼。送走老人後不久,母親把零食分給孩子,然後一人一包開始吃起來,走的時候留下「一地雞毛」。
這樣的場景其實也是很多中國家庭的寫照。父母非常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然而他們恰恰忘了最重要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和規則的教育』。缺乏做人和規則的教育,培養出的孩子常常狂妄而自大,不懂得感恩。他們從小就沒有界限意識,即使在公共場所也為所欲為,後果可想而知。規則是社會穩定的基礎,讓孩子們養成遵守規則的意識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也有利於社會的和諧。
對比美國,我想起一個場景。一對母子剛進電梯,孩子興奮地說這話,母親見狀立馬將手指放在嘴上,發出「噓」的聲音,警示孩子不要在電梯里說話。在美國,在公共場所大聲說話被認為是不禮貌的事。
我送外孫上學時總發現教室里很安靜,學生們很少交頭接耳,更不要說大聲喧譁,討論時也輕聲細語,儘量不影響他人。在走廊、教室里,學生很少跑,即使下課期間,學生也在走廊兩邊有序行走,很少見著追跑打鬧的現象。而在體育課或操場上,孩子們則生龍活虎,拚命地運動,拋灑汗水。我想這些良好的教風都值得我們學習。
2、閱讀最能體現孩子的學習能力
閱讀是學好其它一切課程的基礎。其它學科成績都好的孩子,閱讀能力也差不到哪兒去。
美國人非常重視閱讀教育。有研究稱美國兒童閱讀量是中國兒童的六倍。我沒有找到具體的出處,不過從我的親身經歷來看,中美兒童閱讀量差別確實很大。前幾天,上三年級的外孫女蘇菲要我給她借《戰爭與和平》,嚇了我一跳。由於書對她來說難度較大,我沒有同意。但可以看出閱讀在美國教育中的作用。
我讀四年級時,除了教材,就沒什麼課外讀物了。那時中國的農村小學,四周沒有圖書館,也沒有什麼可供閱讀的渠道,貧瘠得要命。而在美國,學校會為孩子閱讀提供非常豐富的資源因此即使在家庭環境有所欠缺的情況下,孩子的閱讀也沒有掉隊。
3、孩子應不應該學奧數?
『中國孩子數學好』其實是一個偽命題。我的大外孫彭一鳴在中國上學期間,經常代表學校參加數學、物理的奧林匹克競賽。他擅長做難題偏題。但到德國讀書後,與德國同學同場競技後才發現,光有解題技巧、只等老師拋出習題來「喂」的學習方式並不可取,只有搞清邏輯和架構、學會自主學習,才能在數學道路上走得更長遠。
中國高中階段的數學主要是將幾個簡單的知識不斷挖深,通過難題和偏題來顯示自身的高大上,同時在學習數學的時間上也具有壓倒性優勢;而德國高中階段的數學知識點則在涵蓋所有國內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還加入微積分、機率統計等與大學有密切關聯的課程。
最可貴的是,這批德國的尖子生學數學是發自肺腑的,不帶有一絲功利性,這點與很多中國學生出國留學,不是衝著學校排名、專業排名,就是衝著就業前景的功利觀念有著天壤之別。德國的數學尖子生普遍認為:「數學學習的意義不在於解出了多少道題,而是搞清邏輯和架構,從而為更高階的數學做準備。」這句話,我也想送給每一位有理想的學生。
4、中國人學英語的效率為什麼這麼低?
很少有國家像我們這樣焦慮於外語學習。根本問題或許在於,普通人認可外語的重要性,但在方法上卻持續低效。教育部發文『英語退出高考』,就與英語學習占用時間太多而效率低下的情況有關。對此,我們急需深入反思。
首先,語言是一種交流工具。但不要忘了,語言和思維之間,不單純是內容與載體這麼簡單。語言不是思維的外殼,二者是一種共生關係。你說你多有思想,卻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那這樣的思想是無法驗證的。同樣,如果一個人能出色地使用一門語言,我們倒有理由相信這人思維發達。
其次,英語的聽說雖也重要,但過度強調流利、標準,可能會耗費過多時間而不能把寶貴的時間放在語言學習的其它方面。一個外國人說話帶點口音,只要不影響理解,通常大家都能接受,但是論文和工作中的報告、郵件等書面材料寫得差,則直接影響到職業發展,甚至根本就找不到求職機會。
再次,我們沒有足夠重視翻譯學習法。一些文學翻譯大家,比如李文俊先生,本來是新聞系畢業,並非科班出身。可是經過福克納、門羅、凱魯亞克等人作品的磨練,他成了當之無愧的翻譯大師,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翻譯給人原汁原味的材料,而不是教育者咀嚼出來的二手材料。
總而言之,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新一代的教育者和學習者一方面要「撥亂反正」,回到正路上,另外一方面也要使用新興的研究發現和工具來提高學習的效率。真能這樣,就是英語考試完全退出高考,也無法阻擋學習者進步的步伐。
5、無痕教育——家長不隱身,孩子沒出息
中國式父母總是把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將孩子的得失與自己掛鉤,在孩子身上複製黏貼著自己的要求。但這樣做是對的嗎?孩子需要的和你要給的正好相同,自然很好;否則,孩子失去的便是僅此一次能為自己設計人生藍圖的機會。
我外孫女和她的同學艾登一起參加數學競賽,結果沒怎麼準備的艾登和我外孫女分別獲第一第二。如果說我外孫女的成績得益於平時的努力,艾登得第一又如何解釋?艾登爸爸從來不在家裡抓學習,而是帶著兒子設計電子遊戲、編程等,這孩子從小就跟一小愛迪生似的。艾登想買某儀器設備,他當CEO的老爸沒有買給他,而讓他自己去學校擺檸檬汁攤籌款。
按照中國父母的標準,這位CEO沒抓好孩子的學習。可是他抓住了孩子的成長。我經歷越多越發覺得,即便是按照最現實的成本收益法計算,追求高分而不惜代價也不可取。
美國家長多把孩子當成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當我按照中國傳統思維向艾登爸爸恭喜他兒子得第一,並誇讚他教育有方時,艾登爸爸卻說,這和他沒什麼關係,我只是很榮幸是他的爸爸。我不是第一次聽到類似的說法。一些美國爸媽說起孩子出色的時候,還表示自己和孩子「不般配」。
但願我們也能像艾登爸爸一樣,跟在孩子後面當好加油站、啦啦隊,讓孩子有伸伸胳膊伸伸腿的個人空間,而不是放在自己手掌心裡。更不要認為這是自己育兒方法的得勝。家長不肯謙卑,放不下自我,在孩子身上複製粘貼著自我,糟糕的結果必定是一代不如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