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勒中國首秀「知人識面」上海開幕

2019-09-18     鳳凰藝術

原標題:為何這位攝影師能如此迫近地拍攝歐巴馬、默克爾、巴菲特?

馬丁·舍勒(Martin Schoeller)是一位屢獲殊榮的人像攝影師,以極度迫近的特寫肖像而聞名。近日,舍勒中國首秀「知人識面」在上海攝影藝術中心(SCôP)開幕,呈現逾60幅經典肖像攝影,作品囊括了歐美最富影響力、最知名的社會各界人士的面孔,如美國前總統貝拉克·歐巴馬,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企業家比爾·蓋茨和伊隆·馬斯克,以及網球運動員羅傑·費德勒……

這些人為何允許舍勒如此迫近?名人通常小心翼翼地維持著形象,政客和國家領導人須得表現出公開、誠實的樣子。舍勒的拍攝手法佐證了他們無所欺瞞的信條嗎?這就是他們允許他如此迫近的原因嗎?答案卻是相反。

展覽現場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供圖

觀看馬丁·舍勒的特寫肖像時我總是感到訝異。不僅是因為照片本身很驚人——當然也的確是因為它們驚人。無法想像攝影師是怎麼做到如此近距離地去拍攝一個人。他大概和每一個被拍攝者都建立了密友一般的關係,我們這樣推測。但事實上,舍勒解釋說:「演員收了錢為電影做宣傳,而雜誌需要內容。這就是需要我的地方了。這其實更像是生意。」

馬丁·舍勒 肖像系列 《戴著花朵頭飾的傑夫·昆斯》 2013

馬丁·舍勒 特寫系列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2009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供圖

馬丁·舍勒

肖像系列

《伊隆·馬斯克和兒子們,加利福尼亞州,霍桑》2009

隨著鏡頭和螢幕變得越來越高清,美顏軟體也越發普及,從手機蔓延到了電視播報攝像機。我們好像希望擁有新進的科技,卻不願接受伴隨科技而來的曝光度。我們需要保護,所以躲在軟體背後遮掩真身。說真的,沒人願意被湊得那麼近去觀看,每個毛孔、每道皺紋、膚色不均,全部瑕疵暴露無遺。但顯然,當手持相機的是馬丁·舍勒的時候,有人願意。或者說,他們不知道如何拒絕……事實上,許多被舍勒拍攝的人當時並不知道他的拍攝意圖。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是通過個人肖像而被認知,從我們仰慕的名人,到核心社交圈以外的朋友。誰能預料到如今的自拍熱潮,或者說,自我肖像在社交媒體時代的重要性呢?我無法理解這種通過無盡的照片、自拍的增殖來投射自我的現象。我討厭被拍照,真的很討厭。但我是少數。大部分人沉迷於此。起初馬丁·舍勒的游擊戰式的拍攝手法很成功地捕捉了被拍攝者無意識的狀態,但現在這些名人們已經對於他的極度迫近的風格有所耳聞,對於這種手法最終呈現的效果也瞭然於胸——所有細微的面部特徵展露無遺。雖然偶爾受到來自被拍攝人的反彈,但馬丁·舍勒現在依然接到許多工作邀約。

馬丁·舍勒 特寫系列 《希拉蕊·柯林頓》2011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供圖

馬丁·舍勒 特寫系列 《安格拉·默克爾》2010

馬丁·舍勒

特寫系列

《貝拉克·歐巴馬》2008

舍勒拍攝的大部分名人都是一眼即可認出的,而另有一些卻需要在腦中回憶片刻才可確認。由於他極度接近被拍攝者而不得不使用較淺的景深,這有時會對人的臉部特徵造成奇妙的變形效果,而如果被變形的恰好是某位名人的標誌性面部特徵,我們便無法即刻自信地辨認出他來。尤其是大鼻子的人,需要我們仔細端詳一番,因為淺景深往往將鼻子扁平化。耳朵則恰恰相反,在正面肖像中,耳朵(比如歐巴馬的那對)總是誠實地袒露它們主人的身份。舍勒的肖像中最攝人心魄的是照片中人的眼睛,穿過相紙直直地望著我們,尋求一種聯結。我們切實地感受到了這種連結,如電流一般。這種視線的相遇使這些肖像難以抗拒,這在如今的攝影中是難能可貴的。我們被畫中人的直視所俘虜,在照片前陷入催眠。

馬丁·舍勒 特寫系列 《伍迪·艾倫》2014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供圖

馬丁·舍勒 特寫系列 《沃倫·巴菲特》2016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供圖

這些人為何允許舍勒如此迫近?名人通常小心翼翼地維持著形象,隱瞞著真實年齡,導演著他們的美麗,以延長被喜愛的期限。政客和國家領導人須得表現出公開、誠實的樣子,以承擔其選民的信賴。舍勒的拍攝手法佐證了他們無所欺瞞的信條嗎?這就是他們允許他如此迫近的原因嗎?

答案是,他們並未允許。「幾乎所有的名人都是在為雜誌拍攝的工作中捕捉到的。」舍勒說道:「他們中許多人並不知道鏡頭會如此之近。知道的人大多也對此有所猶豫。這是一個二十年之久的難題,而且隨著人們慢慢認識到我的意圖,它變得越發困難。」

馬丁·舍勒

特寫系列 《阿黛爾》2009

馬丁·舍勒 特寫系列 《克里斯蒂安·貝爾》2000

這些特寫肖像是舍勒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因為在這些照片面前,我們不得不直面畫中人的真實自我,哪怕他們是我們景仰的、崇拜的、遙不可及的人。這些照片給了我們一個特殊的通道,令人震驚。

然而,舍勒照片中最誠實的自我展露來自於那些平凡的人。或者說,那些其實不那麼平凡的人。舍勒把鏡頭對準了一些從某種意義上特殊的、所謂「邊緣化」的社會群體。他所拍攝的洛杉磯街頭的流浪者是他最直接、最震懾人心、最打動人的照片之一。這組照片用藝術的語言向一群人訴說了一個事實(身處藝術行業、每天造訪美術館的我們,文化消費者)——在我們日常的社交圈之外,世上還存在著另外一群人,他們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通過共同的價值、信仰或習慣在任何社群中找到歸屬感,也無法與「正常人」產生有意義的社會關係。或許出於種族或經濟階層的原因,生活在社會邊緣的貧苦之人無法以常規的方式參與到社會的經濟體系中來,因而逐漸走入孤立。而現在,他們就在這裡,看著我們,像是在追問是否我們的價值觀才是扭曲的,而非他們的?

馬丁·舍勒 特寫系列 《安托萬·佩里》2017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供圖

馬丁·舍勒 特寫系列 《蓋文·布蘭特·蘭德爾》2017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供圖

展覽現場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供圖

舍勒的肖像作品隨著他與人相遇的經驗積累而進化,這令他的作品沉澱出一種對於人性的社會學思考,正如我們每個人臉上刻著的一樣,不管是貧窮、富有、有名望或是有影響力,不管是政客、教育家、娛樂人士或是不被看見的大多數。靠近,意味著和一個完全接受我們的人分享真實的自我,包括瑕疵。舍勒的拍攝對象顯然接受了他。平凡者往往在美麗和強大的人面前感到炫目或怯懦。從這個角度來說,舍勒的照片是平等的。在極度近距離下,我們都是一樣的。區別開你我的,深埋於表象之下。

馬丁·舍勒 肖像系列 《馬克·扎克伯格》2010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供圖

馬丁·舍勒 肖像系列 《尤塞恩·博爾特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009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供圖

攝影師馬丁·舍勒

展期:2019年9月15日-11月20日

地點:上海攝影藝術中心(SCôP) ,徐匯區龍騰大道 2555-1

(圖片來源於澎湃新聞及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sRKQm0BJleJMoPMjgA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