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上帝是公平的,別的不敢說,至少在時間上體現了這一點,不管是誰,每個人的一天都是24小時。就孩子的學業來說,同樣每天24小時,有的孩子學出了一番名堂,成為大家交口稱讚的好孩子;而有的孩子卻什麼也沒有學成,氣壞了爸爸,愁死了媽媽。
除了極個別孩子之外,絕大部分孩子在智商上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但十幾年過去,卻在成長路上產生如此大的差異,並對今後的職業發展和人生走向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主要原因還在於學與不學的區別。
前段時間,在央視上看了一檔《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擂台賽,在比賽中,有一位來自上海某小學四年級名叫雨曼的小選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比賽中,小姑娘展示了自己飽讀詩書的形象,其落落大方、自信的出色表現得到了場上兩位名師和主持人的由衷讚賞。相信,假以時日,這位小姑娘一定會在中國傳統文化領域上大放異彩。
現在一個扎心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優秀?我們可以想像,若沒有長年累月的積累,雨曼小朋友是不可能做到對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信手拈來,這其中的奧秘除了學習興趣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她對學習保持著一種持續學習的動力。當有了這種持續性的動力,孩子不管是學什麼東西,都能學出一番名堂來,正所謂滴水石穿也!
龜兔賽跑的故事廣為人知,烏龜能成為最後的贏家,不是因為它的腳長得比兔子的腳更長更多才跑得快,而是因為兔子中途停下了腳步休息,而烏龜卻能堅持不懈地一路跑下去,才笑到了最後。
同理,「學霸」和「學渣」之間固然有著諸如智商等方面的差異,但真正決定他們之間的最大差異在於:學霸能幾年如一日保持著一種旺盛的學習狀態,而學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常態。這就如同馬拉松長跑,如果中途時不時地鬆懈,哪怕你再有跑步的天賦,也跑不過那些能夠永不停息、一路向前跑的人。
當爹當媽的都知道,要讓孩子去學習並不難做到,但難就難在讓孩子持續保持學習動力。怎樣讓孩子對學習保持一種持續的動力,這是一個值得好好研究的教育課題。
但學習動力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建立在一系列相關的基礎之上。在長期的教育實踐研究中,我認為,家長要從孩子的認知力、探索力、內驅力、學習力、執行力及專注力等「六力」培養入手,這「六力」是促成孩子持續學習及成才的關鍵。
認知力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基本能力之一,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能讓孩子的學習變得更加高效。
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博士曾經提出了「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他把兒童認知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如下:
在不同的認知階段,家長對孩子採取的教育方式也應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好的家庭教育,能夠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而不恰當的家庭教育,可能降低孩子的認知能力。
匈牙利心理學家米哈里· 契克森曾提出了一個「心流」理論:「心流」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伴隨著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等正向情緒。
因此,家長可以運用「心流」理論,給予孩子恰如其分的挑戰。這種挑戰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難度是適宜的,不會出現因為挑戰過於容易而讓孩子發出「太簡單了,好無聊!」的感慨;當然也不會出現另一個極端,讓孩子吐槽」挑戰太難了,我要放棄!「只有給予孩子恰如其分的挑戰,才能讓孩子的學習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家長在為孩子設置和安排學習任務時,就要考慮到孩子自身的學習能力及接受程度,為孩子設置匹配的挑戰,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挑戰過高的難度,或是為了面子上的好看和心理上的滿足,給孩子過於簡單的學習任務。
家長對孩子認知能力的了解對孩子的學習幫助非常的重要。在孩子四個階段認知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家長要認真觀察孩子的認知能力的變化,在孩子需要「扶持」一把的時候,及時伸出援手;在孩子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時候,家長要及時地放手。這樣才能讓孩子的認知能力保持著一種持續上升的水平。
每個孩子都有探索世界的慾望,孩子的探索慾望能否得以延續下去,家長的態度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黃磊的女兒多多竟然曾經打耳洞染髮,但這並不表明多多就是一個壞孩子,父親黃磊把女兒的這種想法看成是她對美的世界的一種嘗試,他並沒有阻止孩子打耳洞染髮。因此,在這樣的寬鬆民主的家庭背景下,多多能夠心無旁騖地開啟自己的生命探索之旅:學畫畫、學英語、學鋼琴.....
所以,9歲的多多為動畫電影《小王子》配過音;12歲的多多為自己設計了禮服;13歲的多多與夥伴一舉拿下鋼琴比賽五個一等獎……獲得這些成就固然有孩子背後好的教育資源背景,但和父親當初很好地保護了女兒的探索慾望有著很大關係。
可是,在我們身邊,又有多少家長能夠做到這樣呢?當孩子在研究大自然中的昆蟲的時候,不少家長會斥之為不務正業;當孩子對音樂特別感興趣而去鑽研的時候,不少家長常以不能耽誤學習為理由而出手干預。凡此種種,反映了家長教育理念的滯後和局限性。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有獨立人格和思想的人,父母與孩子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作為父母,應該要把探索世界的主動權還給孩子,充分滿足孩子的探索慾望,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
所謂學習內驅力,就是孩子在沒有外力督促的情況下,出於自我提升的需要,願意去學習,而且是那種發自內心地想去學習,如果不學就過不了心裡的那道坎。
學習內驅力問題,是一個教育難題。如果解決了這個難題,那麼孩子身上大半的教育問題和學習問題也就得到了解決。
不少不愛學習的孩子,儘管父母為其報了很多補習班,請了很多一對一補課的老師,但收效並不理想,原因就在於孩子缺少內驅力,僅靠外力作用,是難以支撐起孩子的學習。
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對於內驅力提出了三種分類,包括:認知內驅力;自我提升內驅力;附屬內驅力等等。
1、認知內驅力
這是一種自然存在的內驅力,是直接的學習動機,不需要家長刻意去培養,只要好好保護、別去破壞就行。
在認知領域上,孩子最認可家長的以下這幾種行為:
2、自我提升內驅力
與前一種相比,自我提升內驅力是一種間接但更持久的學習動機,和馬斯洛需求層次模型的最高一級「自我價值實現需求」基本對應。家長如果能夠做到強化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積極的、正向的心理體驗,將有助於孩子自我提升內驅力。
家長要把孩子的「自我提升內驅力」和「認知內驅力」結合起來,使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一起發揮作用,這是推動孩子努力學習的一個重要動力來源。
3、附屬內驅力
簡單來說,附屬內驅力是指孩子為了贏得家長和教師的讚許和認可而努力學習。
以上這三種內驅力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種現象:一個班級里所有同學都接受同一個老師的教育,也都很認真聽課,但最終反饋的學習效果就是不一樣,有學得很好的,也有學得一塌糊塗的。這就是「學習力」不同的外在表現。
通俗點說,「學習力」是一個人能夠快速獲取知識、並讓它產生價值的能力。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具備學習力,主要看他是否具備如下這三個關鍵因素:
那麼,問題來了,家長該如何做才能提升孩子的「學習力」呢?
對不諳世事的孩子來說,學習是一件非常困難且相對枯燥的事情,而且不是在短期內就能結束的,往往要經歷漫長的時光才能學有所成。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常常想盡各種辦法來敦促孩子好好學習,但在很多時候,採取的方式未必管用,尤其是打罵或用金錢「獎勵」孩子等極端做法更是不管用,也不可取。
我們知道,所有成功的關鍵,都是有目標的學習和實踐。但這個學習目標應該符合孩子的實際。因此,家長在給孩子制定學習目標時,一開始不要把目標定得太高,恰到好處最為理想,等到孩子適應和習慣了之後,再逐級增加。包括採用打卡、番茄鍾等做法,其實都是在幫助孩子讓習慣成為自然。當孩子從實現的學習目標中,發現和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自然就會有更多的動力去堅持了。
驅動力的程度越高,我們孩子的主動學習的慾望就越強烈。激發孩子內心深處的學習動力,這是我們在教育孩子中的一個行動方向,僅靠外在的壓制和金錢誘導等方式終究是不能讓孩子在學習路上走得長久。
當孩子具備了學習動力和學習毅力,即便沒有人催促,他也會自動自發地專注去完成學習目標。
在現實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種現象:學習好的孩子大多都有明確的學習計劃,並且有著很強的計劃執行力,這或許是學霸們手中的一項「秘密武器」。
教育專家認為,引導孩子制定明確、可行的學習計劃,等同於幫助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當孩子有了努力的方向,就能最大程度地調動起學習積極性。
由此可見,制定學習計劃對孩子學習態度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當然,學習計劃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動態的、是與時俱進發展的,家長要根據孩子學習的具體效果和反饋不斷地優化學習計劃。
不過,有了學習計劃,只是一個藍圖,要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這就需要有強大的執行力了。在職場的人士都知道,領導或老闆看重的不僅是你製作的完美計劃,更看重的是你的計劃執行力。
執行力是學習計劃得以落實的重要保證。很多孩子在學習路上之所以沒能走向成功,主要還是缺乏執行力,以致很多計劃最後都不了了之,成為一紙空文。
因此,要讓孩子的學習計劃變成現實,或者說是實實在在成為能看得見的東西,就需要高度的執行力,而這種執行力的實現,單靠孩子自身是很難做到的,需要家長的加持,包括引導和督導在內。
要讓孩子的執行力得以實現,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家長的及時反饋。比如,在孩子陷入懈怠時,家長就要提醒和打氣;在孩子做得出色時,家長則要給予鼓勵和點贊。及時的反饋,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計劃執行力。
兒童教育專家蒙台梭利曾說過,「給孩子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孩子聚精會神的去學習。」
專注力的高低拉開了不同孩子之間的差距,要知道,那些真正厲害的孩子,都能長時間專注於學習之上。
如果專注力不足,花上十小時學習的效果可能還不如只專注學上一個小時的效果。
學霸們之所以能成為學霸,就是因為他們更能抗拒各種外在的誘惑,對學習保持高度的專注力。
有人認為,專注力是一種天賦,是一種自發行為。在我看來,孩子的專注力完全可以通過後期的培養和訓練而達成。
譬如,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是提高專注力的有效方法,當孩子能沉浸於閱讀中,就表明其已具備了專注的可能。我曾經通過培養女兒的閱讀習慣,實現了她的高專注力,一個二年級的孩子可以在學習上保持好幾個小時的專注力,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那麼,對家長來說,如何來引導孩子增強專注力呢?最簡單有效的做法就是以下五點:
總的來說,當孩子缺乏持續學習動力的時候,家長要從提高孩子以上這6種能力入手,這樣才能讓孩子在學習方面的成長更加的均衡和健康。
現代神經科學之父拉蒙·卡哈爾說:「先天的不足,可以靠後天的勤勉和專注彌補,可以說,努力可以彌補欠缺的天賦,甚至創造天才。」
或許我們感到自家孩子在「認知力、探索力、內驅力、學習力、執行力及專注力」等方面都不是那麼的完美,但我們只要看準方向,付出不懈努力,最終這「六力」會化成一種持續學習的動力,這種學習動力,將猶如浩浩長江,流淌在孩子的內心深處,奔流不息。
因此,作為家長,要放下所有的焦慮,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看待孩子的成長。我們無需讓孩子去和別人對比,只要他每天能超越自己,哪怕每天只是一點點的進步,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總有那麼一天,孩子會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