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2020春節就要到了,走親訪友是每年春節的一個重要習俗,對孩子來說,可能要面臨著兩種場景,一種是跟著父母到親朋好友家拜年;一種是親朋好友來自己家拜年。但不管是哪一種場景,孩子都不可避免要面對他人講話,比如對客人打聲招呼、對長輩說幾句祝福的話。
這本來是一種再簡單不過的基本禮儀,但對一些孩子卻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即便是父母在旁催促著孩子說:「快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拜年……」,更有父母甚至把怎麼說的內容都給搬出來了,但孩子仍舊是一聲不吭,不是躲在父母身後,就是支支吾吾地半天也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曾經在家中的伶牙俐齒,此刻畫風大變,竟變成了「欲語還休」。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孩子時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在除家裡之外的外部環境堅決閉口不說,但只要是在家裡或是換個熟悉的親人或小夥伴等等,就像打開了話匣子,說話大方自如。有人把這種情況定義為「兒童社交恐懼症」。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期情緒上的障礙,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都會伴隨著一種強烈的恐懼或焦慮,而不敢開口說話。
具有這種情況的孩子其實在我們身邊並不鮮見。
在2020春節即將來臨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在親朋好友前還能大大方方說話嗎?這就要看我們的家長是如何理性看待這個問題,如何採取恰當及有效的教育措施了。
「社交恐懼症」這詞,乍聽起來似乎是專業術語,會不會艱澀難懂?實際上稍有一點心理學教育學基礎的父母都能理解。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在獲得正常的語言功能之後,在某個或某些特定的社交場合因為精神因素而表現的沉默不語。這種特定的社交場合一般包括公共場合或面對不熟悉的人等等。
那是不是所有的在公共場合下不敢講話的孩子都和社交恐懼症有關?那也不見得,這得根據具體情況來做具體分析,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如果長期在公共場合從不開口的孩子,和社交恐懼症其實就只有一堵牆的距離,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視。
一般情況下,出現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往往不會主動告訴父母,這就要有賴於父母日常的認真觀察。如果發現孩子在公共場合或與不熟悉的人相接觸的時候,沒有像平時那樣正常開口說話,反而出現局促不安、表情動作都很不自然、手足無措等現象,這基本就可判定孩子有或社交恐懼感。
孩子如果在公共場合或面對不熟悉的人等場合下害怕說話,大多源於他們在心理上的某種障礙或恐懼,導致他們「金口難開」。但在另一個場合比如在家裡,同樣的孩子卻有著大相逕庭的表現,後者常常表現為言語交流正常甚至可以說是相當的出色。
從心理學上來說,孩子若出現社交恐懼症,其原因並非是軀體疾病所致,屬於心理障礙的範疇,與孩子的性格、成長環境、心理因素及父母的養育方式等因素都有關。
我們常說的社交恐懼,就是孩子害怕在眾人面前出現,害怕被他人注意,因此就極力避免眾人面前尤其是陌生人面前講話。但越少機會講話,對孩子來說,就越沒有機會得到鍛鍊,孩子也就越不敢開口說話,形成惡性循環。
前不久,我身邊有位朋友就和我分享了他的孩子在這方面的情況。他告訴我說,他的孩子在家裡很活潑開朗,就算是打電話給爺爺奶奶,那也是說不完的話,而且說得相當的流暢老成。但只要是在公共場合講話,或者是面對不熟悉的人,即使是他自己也都知道該怎麼去說,家長也認為孩子在說的方面是沒有任何技能上的障礙,但不知為何孩子就是不敢輕易開口說話。這讓朋友百思不得其解,感到很是苦惱。
這種社交恐懼症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有關專家研究發現,是和父母的養育方式、孩子的性格等有關。而孩子的性格又和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所謂社交恐懼、不敢在公共場合下講話等問題,都與孩子三歲之前在家庭中接收到的家長尤其是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關。
比如父母對孩子使用不規範的語言,大量充斥著諸如「這孩子見人就是不願講話,真是沒出息!」、「你怎麼還不說話,趕快說呀」、「你怎麼變成啞巴啦」之類的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更是加劇了孩子在公共場合下不敢開口說話的症狀。
孩子在公共場合為什麼不說話,也就是孩子的社交恐懼是如何產生的,這是我們在解決問題之前需要好好研究的一個首要問題。
能夠導致孩子社交恐懼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孩子對自我認同感的降低。很多家長也許沒有意識到,有時家長一個無心的舉動或一句不中聽的話,都有可能讓孩子變得害怕說話。
有個七歲多的小女孩,一向都和媽媽的關係特別的親密,小女孩本身也很活潑可愛,在公共場合從不怯場,能說會笑。但有一次,小女孩因為在回答某個問題時,把答案說錯了,被媽媽當眾狠狠批評了一頓,當時小女孩是眼含熱淚,不可思議地看著媽媽。
自那次之後,小女孩就特別害怕再說錯話,因為特別怕失去媽媽的愛。從前大方自信的小女孩現在面對別人說話的時候,都不敢正眼看著對方,卻總要回頭看媽媽的表情,久而久之,小女孩越來越害怕在公共場合說話,甚至影響到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實際上,孩子在公共場合害怕說話的成因有很多,具體來說,其形成原因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性格方面的原因所導致
孩子在學校不說話,有一些是性格方面的問題。比如,有的孩子在性格上往往表現出過分膽小、害羞;在遇到讓自己受委屈的事情,或是被批評和指責,他無從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有時只能選擇用沉默不語的方式來應對這樣的情況。
二是孩子在某次或某幾次回答問題的時候遇到過挫折,又沒有及時得到來自家長或老師的有效干預
比如,孩子在學校被老師提問回答問題的時候,因為某一次沒有回答好,受到同學們的恥笑,如果老師又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那麼孩子就會在心理留下一個小小的陰影,出現害羞、內疚這些消極的情緒,對自己能否說好話失去了信心,最後乾脆就保持沉默不說了。
三是與父母的養育及家庭的氛圍密不可分,這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心理學家多年研究發現,許多成年人過分拘謹都可以追溯到他們的童年成長時期,這與父母的養育和家庭氛圍有很大的關係。父母一旦採取了不正確的養育方式,比如在人前教子等等,往往會造成孩子的緊張情緒,傾向於沉默寡言,在公共場合下不愛說話。
父母與孩子親子溝通不和諧或溝通時間嚴重不足,孩子又經常受到父母的指責,也是孩子患上社交恐懼症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過隨著孩子經常出入更多的公共場合,接觸更多的人,孩子的緊張焦慮情緒也會逐漸降低,社交恐懼感自然也會得到降低,趨向於正常。
一些不當的行為可能會導致孩子患上社交恐懼症,因此,父母在引導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儘量要減少一些不當的行為。比如,以下九種行為就需要我們為人父母者注意的:
當我們發現孩子在公共場合不說話的時候,首先要以平常心來看待孩子,既不輕視這件事,也不要過於緊張。
對父母來說,父母不妨先從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入手,幫助孩子消除公共場合社交恐懼症。
1、多給孩子基於過程的鼓勵和積極的心理暗示,特別是當孩子主動與父母交流的時候,父母要對孩子報以鼓勵的態度,讓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認可,樹立說話的自信心;
2、父母與孩子的每次交流就是最簡單的、也是孩子最容易學會適應的社交模式。因此,父母要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平時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在交流中發現孩子的亮點就不斷地給予鼓勵,以此激發孩子的信心;
3、尊重孩子的人格,把他當作一個人格獨立的孩子來看待,並告訴孩子,不要太在乎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只要做好自己就行;
4、儘可能多地帶孩子去參加家庭聚會或社交的場合,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分階段、有步驟地讓孩子慢慢學會適應社交上的恐懼。比如在春節走親訪友期間,就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鍛鍊;
5、引導孩子有意識的訓練自己的語言,平時注意訓練孩子吐字清晰並大聲說話,引導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並用大膽而自信的目光正視別人。
6、發現孩子的負面行為,切忌給予強化誤導。比如發現孩子在他人面前不敢說話,就對孩子說些「這孩子怎麼這麼膽小,不敢說話」之類的語言,這種不當的語言只能是對孩子產生一種負面的心理暗示:我就是不敢說話;
7、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人,和好朋友結成對子。他會在不斷地互動中學習如何主動表達。
對孩子來說,可以在如下兩個方面對自己進行調整。
1、調整自己的性格,不要過於關注自己的一舉一動,而是要把注意力指向外界;
2、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各種興趣愛好,多參加一些三人以上的戶外活動,如踢足球、對抗性遊戲、跳繩等等,讓自己學會適應和放鬆。
《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的作者塞林格為這個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這就是我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所應秉持的重要態度之一。
即便你的孩子真的不敢在人前開口說話,也請放下所有的焦慮和緊張,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守望孩子的成長。
父母的守望,可以化解孩子的莫名不安與害怕。當然,守望並不是消極的不管,而是以積極的方式進行合情合理的干預,哪怕是一句能夠滲入孩子心田的鼓勵的話,對孩子來講也是一種守望。
希望能藉助2020新春佳節的喜慶,讓那些從不敢在外人面前說話的孩子,也能勇敢地邁出一步,大大方方地表達自己任何的想法。
這一步若能邁出,那麼此類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決,不過就是朝夕之間的事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