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很重要,既是孩子人際關係的基礎,又是培養孩子邏輯和推理能力的重要工具,也是將來社交的重要媒介。
可見,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教育問題,但語言能力絕不是天上掉餡餅,想讓孩子有出色的語言能力,就需要從小培養,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要為孩子創設豐富的語言環境。
大量研究結果表明,1歲半到3歲是兒童語言發展最快的時期。語言教育專家認為,語言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兒童通過對成人言語的模仿和強化獲得語言。如果孩子一旦錯過語言發展期,他們在後期是很難獲得語言能力的發展。
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離不開一個合適的環境,而家庭環境是影響孩子早期語言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從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來看,學齡前孩子的語言能力通常發展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語言準備階段(1歲以前)
1歲之前的孩子在語言方面的準備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說出語言的準備,包括發出語音和說出最初的詞彙;另一方面是理解詞的準備,包括對語音的知覺和對詞彙的理解。簡單來說,就是「說」和「理解」。
在語言準備階段,孩子通過模仿大人的語音等,來學習分辨各種聲音的差別。等到1歲左右的時候,孩子就已經能夠基本辨別母語中的各種語音,認識到這些語音所代表的意義,為下一步說出語言做好了初步準備。
2.積極說話階段(1歲半~3歲)
在1歲~1歲半,是孩子理解語言的快速發展階段,他們正式開始說話,能理解的語言也在大量地增加,但這時孩子無論是在說話方面還是在理解詞彙方面,都比較有限。
在1歲半至2歲以前,孩子好像突然會開口了,說話的積極性明顯很高,詞彙量也大幅增加,一個詞代表一句話的情況少了,簡單句子日益豐富。等到2歲以後,孩子已能夠逐漸能說出比較完整的長句。
3.基本掌握口語階段(3~6歲)
3歲以後,孩子說出的句子的長度、複雜性和語法的正確性等都有了快速進步,甚至開始說出各種內涵更為複雜和豐富的句子。
以上是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基本規律,但這並不表明同等年齡孩子的語言水平差不多。實際上,語言能力發展的個體差異性很大,而語言能力發展的這種個體差異,跟孩子出生後的語言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家庭語言環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家庭語言環境決定了孩子能聽到多少詞彙、多少句子,如果孩子處在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中,他很快就能熟練地掌握和使用語言。因此,在孩子學會說話之前,父母要經常開口對孩子說話,鼓勵孩子學習模仿語音,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為下一步的開口說話做好充分的準備;等到孩子會說話以後,父母再經常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引導和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等等,這些做法都能達到提高孩子語言能力的目的。
可以確定的是,豐富的語言環境是孩子早期語言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孩子2歲前的語言環境不夠豐富,又缺乏用語言表達自己需求的機會,那麼這個孩子的語言能力往往會落後於同齡孩子。其中,父母與孩子的語言互動質量是影響孩子語言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個關於印度狼孩的真實故事也旁證了語言環境是影響孩子早期語言發展的重要因素。
1920年9月,美國牧師辛格在印度一個叢林裡發現了兩個被狼哺育的女孩。大的8歲,小的1歲半。她們都是在出生後半年被母狼銜到洞裡的。辛格給她們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兩人回到人類世界後,進入孤兒院。
回到人類社會後,阿瑪拉第二個月可以發出「bhoo(水,孟加拉語)」的聲音,訴說飢餓和口渴,但在11個月時就不幸夭折了。卡瑪拉用了25個月才開始說第一個單詞「ma」,4年後只掌握了6個單詞,7年後增加到45個單詞,並曾說出用3個字組成的句子。卡瑪拉一直活到17歲,但直到離世還沒有真正學會說話。在大腦結構上,這個「狼孩」與同齡人沒有多大差別,但因為她長期脫離人類社會,大腦的功能沒有得到開發,所以智力低下,智力只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
從印度「狼孩」的報道中可以證實,兩個印度狼孩都是在出生後半年就被狼掠走,生活在一個沒有正常語言交流的環境,導致語言能力的喪失,即使是頂級語言學家竭盡全力訓練,最後也是收效甚微。可見,一個人的語言能力並不完全取決於大腦的生理狀態,而更多地是受到後天成長環境尤其是家庭環境的影響。
這也在提醒著我們父母,要從小重視對孩子的語言能力培養,千萬不能錯過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給孩子創設更為豐富的語言環境呢?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達娜·薩斯金德教授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孩子在早期接觸的語言數量,不僅影響孩子的性格和學習能力,還會對大腦的構成和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最明顯的結果是,早期接觸詞彙較多的孩子,到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習成績會明顯優於那些接觸詞彙量少的孩子。
薩斯金德教授為此提出了父母與孩子溝通的「3T原則」:
1.第一個「T」:共情關注
簡單理解,就是孩子關注什麼父母就關注什麼,並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及時回應。
這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尤其是還不會說話的嬰兒最為重要。當孩子發出聲音時,父母要試著去理解他的意思,父母的即時反應和理解能鼓勵孩子繼續交流下去。
2.第二個「T」:充分交流
充分交流有三個重點,分別是:邊做邊說;少說代詞;拓展孩子的語言。
邊做邊說
邊做邊說主要是針對年齡4歲以下的孩子,就是父母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周圍正在發生的事情逐個解說給孩子聽。這種做法不僅能增加孩子的詞彙量,還能提高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少說代詞
有些父母和孩子交流時喜歡用代詞,比如說「我想帶你到那兒」「你喜歡它嗎?」……但由於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這些指代不明的代詞會讓孩子感到很困惑。因此,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時,要儘量少說代詞,把代詞換成具體的事物,比如,「我想帶你到遊樂園玩」「你喜歡這個玩具嗎?」等等,這樣可以減少孩子的困惑和不解,進一步提高他交流的興趣。
擴展孩子的語言
當孩子學會說話的時候,父母可在孩子語言的基礎上進行內容的補充和擴展,這樣有利於幫助孩子吸收更為豐富的語言。
3.第三個「T」:輪流談話
輪流談話是孩子語言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法,核心點是父母在對話中提問孩子一些問題。
而提問是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的重要方式,父母可通過提問方式讓孩子學會輪流談話。一般在孩子學會說話後,父母就可以經常向孩子提問了。
那麼,父母又該怎樣通過提問來激發孩子的表達慾望呢?簡單來說,就是採用開放式的提問方式,多對孩子提問「怎麼辦」和「為什麼」之類的問題,這樣能夠引發孩子獨立思考、鍛鍊表達能力。父母在提問之後,可以給孩子一點兒時間,讓他去思考和組織語言去表達。
「3T原則」能夠幫助孩子創設豐富的語言環境,能夠讓孩子跟父母進行更多的交流,最終達到提高語言能力的目的。
說完了學齡前孩子,接下來要說說學齡後孩子該如何習得語言能力。按照習得論的觀點,對學齡後的孩子,可通過「模仿和強化」這樣的催化劑來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具體來說,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1.從擴大孩子的眼界和豐富孩子的生活入手,為孩子提供能接觸豐富信息的語言環境
父母要為孩子提供能接觸豐富信息的語言環境,比如帶孩子逛一逛附近的公園、動物園、博物館、科技館及美術館等場所,拓展和豐富孩子的生活世界,這樣有助於激發他們的語言興趣和交流慾望。
2.為孩子創設積極交往的語言發展環境
父母要給孩子創設豐富的生活環境,讓孩子能有更多的機會與各種各樣的人交往、習得、擴展自己的語言經驗。父母應支持、鼓勵和引導孩子與家人、同伴、老師或他人交談,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3.引導孩子模仿標準規範的語言
父母在與孩子進行日常交流時,要關注自己的榜樣效應,在語言上注意標準和規範。如果父母覺得不夠自信,也可藉助播放優秀名師的音頻內容作為一種輔助性的工具,引導孩子模仿標準規範的語言。
4.強化孩子的日常語言訓練
要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除了讓孩子模仿學習之外,還要有計劃地進行日常語言的強化訓練。父母要調動孩子說話的積極性,比如鼓勵孩子分享故事、分享感受等,給予孩子反覆練習的機會。
嬰幼兒時期是語言形成和發展的最佳時期,因此,父母應採用各種方法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以免錯過,徒留遺憾。
當父母發現孩子掌握了基本的說話能力之後,就可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充分運用語言工具進行溝通。在語言溝通方面一般有以下四個類型:
當孩子與父母溝通時,父母採取何種的回應方式,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決定孩子是否還要溝通下去。下面是四種比較常見的父母的回應方式:
圍繞上述不同的回應方式,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個模擬場景:
孩子很認真地畫了一張畫,拉著你去看:「媽媽,請看我畫的這幅畫……」
此時的你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呢?
以上哪種方式的回應會讓孩子有興趣繼續和父母溝通呢?很顯然,當父母做出積極主動式的回應時,孩子會更有興趣向你介紹他的繪畫作品,或許是娓娓道來……
總之,當父母對孩子溝通做出積極主動式的回應,有助於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可以大大激發孩子表達的興趣,對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很多孩子在語言能力上暴露出種種問題,其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孩子嬰幼兒時期。因此,父母不能忽視孩子語言能力的培養,更不能錯過孩子的語言培養關鍵期。一旦錯過,這段空白在後期是很難得到有效的彌補。
在孩子語言能力的培養上,針對學齡前和學齡後的孩子,分別有兩套實用工具,一個是「3T原則」,另一個是「模仿和強化」催化劑。父母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巧用工具,助力孩子在語言能力上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