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愛上學習,父母切忌唯分數論,這樣評估孩子才能進步快

2021-08-12   敖爸聊教育

原標題:想要孩子愛上學習,父母切忌唯分數論,這樣評估孩子才能進步快

凡是經歷過學生時代的父母對分數大概都不會陌生,可以說,分數就是學生時代的標誌性符號,不管是學霸還是學渣,也不管是喜歡還是討厭,只要是在學校,就幾乎不可能逃過分數的「檢閱」,分數甚至也成為高一級學校錄取學生的最重要的依據之一。所以,有人把分數視為沒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冷」數據。

不管怎麼說,分數在當下都還算是一個相對公平的評判工具,至少在目前還將延續很長一段時間。這是我們不能迴避的、也是預計在很長時間內無從去改變的現實。除了極少部分的學霸之外,長期以來,分數都成為很多孩子和家長為之色變的一個特殊「符號」,甚至成為衡量一個家庭幸福感的很重要的因素。

雖然我們不能完全迴避分數這個現實,但分數最大的詬病在於過早地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讓一些暫時落後的孩子還沒來得及努力,就被分數打入了無盡的深淵。是時候要讓我們好好正視分數這個問題。

01 過早採用單一分數評價機制來淘汰「問題孩子」,教育問題多多

孩子從3歲到10歲這個階段中,心智和身體發育都出現了顯著的變化,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孩子處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在這個階段中,如果我們過早地採用單一的分數來淘汰那些所謂的「問題孩子」,或者用某個時點上的分數來判定孩子的好與壞,這些做法顯然是片面和錯誤的,對孩子也是不公的。

如果從更深層次來看,孩子從幼兒過渡到少兒,幾乎在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里都屬於從全新學習到重複練習的過程,任何一個細節上的鍛鍊缺失或延後都會引起另一個學習層面的問題,這將使分數評價機制失去了意義,本是擇優的善意就有可能做了「去優」的壞事。

很多孩子學習暫時落後於別人,並不意味著以後永遠都落後,因為造成這些落後的因素有可能在成長過程中會很快得到修正和彌補,此時,他們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支持和鼓勵。所以在3~10歲的階段,完全用硬分數來劃分孩子的優與劣,來判斷孩子聰明或愚鈍實在是未免太早,不僅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也不利於調動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

實際上,教育行政部門在各方的推動下,也很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在多年前就已對分數進行改革,推行等級制,意圖淡化分數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成績報告單上基本上是以「優、良、及格」為符號的等級制。但即便如此,我想不少父母還是很關注孩子的分數,孩子還是被分數這個無形的「緊箍咒」給緊緊地圈住。

作為父母,我們雖然不能改變分數評價現狀,卻完全可以調整和改變我們在家庭中對孩子的評價體系,用我們溫暖語言、耐心的等待和積極的鼓勵,讓他們有勇氣也有信心去改變自己的「落後」。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只有孩子不會因為害怕考不好而恐懼時,他們才會大膽地去嘗試、模仿、試錯,才能始終保有高度活躍的學習熱情和不斷求新的好奇心。等到孩子10歲以後,心智較成熟了,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都有了更好的體驗和把握,這時再引入考試、分數和競爭就能夠水到渠成促進效果了。

我們做父母的,又該如何避免單一分數的局限性,最大化地把分數變成一個能夠幫助孩子進步的有力工具呢?這是接下來要繼續探討的問題。

02 不做無謂的橫向評價,多和孩子的過去進行比較

這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科學的評估要與孩子的過去做縱向比較。孩子的成長是有其自我發展規律的,在孩子的早期發展階段,不做無謂的橫向評價,而是要把評價的重點放在和孩子自己的過去做比較,也就是縱向對比,這樣的評價才是客觀的,也更能激勵孩子向上。

二是不用單一的指標來評估。對孩子的評估是由許多因素組成的,其中包括習慣、性格、能力、態度、人際溝通和自我認知等,包括分數在內的任何一個單項評估都不能全面反映孩子的發展和表現,評價孩子要多元化。

03 構建「硬」實力比拿高分更重要

分數雖然是「硬」實力的一個有效的評估方法和體現手段,但不是所有「硬」實力都能用分數來衡量。

比方說,一個小學中低年級孩子即使不愛閱讀,單靠死記硬背和在補習班大量刷題,其語文考試成績確實可以拿高分。但這高分真的就表示孩子在語文方面就很優秀嗎?如果父母只是滿足於孩子的高分,那以後多半是要後悔的。

隨著孩子升入小學高年級及中學之後,問題就會逐漸暴露出來。這主要是因為,一個人的語言詞彙量是和他的閱讀能力相關聯的,而閱讀量的多與寡、閱讀層次的深與淺等又與其閱讀興趣和習慣相關,一般閱讀興趣不高、閱讀涉獵不廣的孩子,閱讀層次不深的孩子,其寫作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顯而易見的是,在語文、歷史和地理等人文學科里,「硬」實力受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影響非常大。

更何況現在是信息大爆炸年代,一個孩子能否獨立完成信息收集、資料整合、主題研究,到最後得出個性化的論述,並有條理、有文采地把自己的觀點寫出來,這些單靠死記硬背是學不到的技能是由非常多的「硬」功夫貫穿起來的。

如果我們家長一味用分數高低來評判孩子的優劣,便會因此而忽略那些真正彰顯孩子功底的「硬」實力,那麼等孩子上了高中和大學後段,原來的學習優勢就很有可能會轉變成劣勢,孩子也可能會變成高分低能的書呆子。

04 淡化用分數來評估孩子

很多家長對分數無比重視,也正因為如此,家長一旦知道孩子分數不好就容易焦慮,一焦慮就會發無名之火。對大多數普通孩子來說,分數就像一把可怕的達摩之劍,無時無刻不讓他們擔心受怕著。

其實,孩子上小學後,父母最應該要做的就是保護孩子對學習的好奇心,因為只有孩子帶著一份好奇心,並時時受到鼓勵,才能有動力去不斷探索和學習。

1.父母要把評估重點放在孩子的習慣養成和學習態度上

對小學中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父母不要把評估的重點放在分數上,而是要放在孩子的良好習慣養成和學習態度上。孩子的學習成績如果不好,往往是在習慣養成和學習態度上出了問題,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才能做到標本兼治。

2.父母要讓孩子對學習不再感到恐懼

孩子在過大的分數壓力下,是難以發揮出最佳的學習狀態。父母要學會淡化考試分數,讓孩子對學習不再感到恐懼。父母對孩子有進步的學科該誇獎的就要誇獎,對有退步的學科該提醒注意的就要提醒注意。當孩子發現談論成績報告單不會招致懲罰或負面壓力時,他們就會誠實坦然地與父母溝通,指出自己的問題。這樣反而能讓孩子更快進步。

3.父母要給孩子留足餘地去發展

孩子在小學中低年級會一直處在變化中,這些變化與身心發育,周圍環境,所能得到的幫助等有關。如果孩子不斷聽到的是父母對他說「你是個不會讀書的孩子;你怎麼這麼不爭氣」『之類的話,那麼,父母對孩子貼標籤的效應就會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孩子就會真的認定自己是個不努力的人,是個比別人差的孩子,他就會早早地放棄自我努力。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父母要給孩子留足餘地去發展,不以單一分數來評估孩子,給孩子更寬鬆愉悅的成長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