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這個「超級工具」,在教育上化繁為簡,讓孩子變得更自信從容

2021-09-03   敖爸聊教育

原標題:用好這個「超級工具」,在教育上化繁為簡,讓孩子變得更自信從容

人所共知,當好父母不易,這種不易主要體現在教育孩子上,不少父母感到孩子難教育,想用心把孩子教育好,卻常感到力不從心,甚至弄得一地雞毛。

萬事萬物其實皆有規律,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同樣也有規律可言,如果我們父母能掌握好某些教育規律,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育規律一般會通過一些教育工具而直觀地體現出來,對父母而言,如果能用好「接納」這套教育工具,能輕鬆解決很多的家庭教育問題和難題。

我們不要小看了「接納」這個工具,以一個剛剛升入小學一年級孩子為例,他在小學階段如果能有幸得到父母的接納,那麼,他在後續的成長過程中將更加順利,親子關係也變得越來越和諧!

01 什麼是接納?父母要接納孩子什麼?

那麼,什麼是接納?父母到底要接納孩子什麼?相信這是藏在很多父母內心的疑問。

簡單說,接納就是不帶任何評判地接受孩子的個人感受、想法和行為等等,能夠真正理解孩子。

但「接納」這個概念又很容易被誤讀,比如有不少父母把「接納」等同於全盤接受,其實接納≠接受,這兩者並不是一個概念。

我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接納」這個概念。

比如,孩子把一件事情搞砸了,他可能因為害怕等原因而傷心,甚至因為惱羞成怒而無端地發脾氣。
當我們面對這種情況時,如果針尖對麥芒,無助於解決問題,此時我們可以抱著最平和、最寬容的心態,允許孩子把這些負面情緒都釋放出來,這就是一種很基本的接納孩子的情緒和反應,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認可孩子的這些行為是對的,這只是給了孩子一個緩和及釋放情緒的空間。

孩子只有在安全感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時,才能客觀去看待和認識自己身上的問題,而這正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所要期待的目標之一。

接納孩子的核心點是父母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各種想法和行為。父母只有接納孩子,孩子反過來才能接納包括父母對自己的批評教育等在內的任何幫助。

02 堅持三個關鍵點,做到正確接納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可以抓住以下這三個關鍵點來進行,做到正確接納孩子:

第一,只要未涉及到原則性問題,我們就不輕易地去評判孩子的言行。

從孩子的心理學角度來看,大都不喜歡或者很難接受他人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評判,父母如果濫用評判,孩子非常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孩子在這一點上,其實也和大人的心理一個樣,沒有哪個人會喜歡別人對自己評判。

在我看來,孩子的問題只要未涉及到原則性問題,我們就不輕易地去評判孩子的言行。

第二,拿出自己對孩子最大的理解之情,對孩子表達共情。

很多父母無法做到接納孩子,根本原因還在於他們習慣於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上去看待孩子身上的問題,卻很少能主動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去看待問題,缺失了這一根基,為人父母者就很難真正去理解孩子,更別提要對孩子表達共情了。

當父母對孩子表達共情,往往是孩子內心最柔軟的時候,這時候的教育阻力最小,教育效果最好。

第三,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很多家庭教育上的問題往往出在親子之間的溝通不暢,而溝通不暢的原因大多數是孩子沒有勇氣、或者說沒有機會把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

而父母對孩子耐心而又真誠地鼓勵,能夠激發孩子去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這有助於父母更客觀真實地了解孩子的感受,減少主觀誤判孩子感受的可能。

當孩子能夠向父母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時,其實在心理上已經表明他們願意親近父母,這就給了父母一個拉近與孩子情感的機會。

03 接納的核心點是父母充分理解孩子

接納的重要前提是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父母如果能理解孩子,也就意味著能接受孩子身上已經發生或存在的事實,也願意去幫助和陪伴孩子從痛苦、難過、生氣、焦慮等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但接納並非是放任事情的發生和發展,更不是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不正當需求。換言之,當孩子犯錯或者與我們的期望值不一致時,接納並不表明我們認可他們錯誤的行為、或者是降低對孩子的要求。

接納的核心點就是父母能充分理解孩子,給他們改正和重來一次的機會,不因為一個錯誤或不足而全面否定孩子。

04 學會換位思考,有助於我們去理解孩子

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孩子呢?其實做法很簡單,就是學會換位思考。

換句話說,真正的接納,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去看待問題,接納孩子的所有,這既包括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也包括孩子做的事情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當然也包括孩子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等等。

孩子有情緒,往往是因為他們的某種需求未能得到滿足,所以,對父母來說,理解孩子的情緒,最重要的是能透過孩子的情緒看到他們哪方面的要求未能得到滿足。

當我們願意做出嘗試理解孩子的努力時,孩子是會感受到的,這份感受,能拉近親子之間的情感,而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教育的根本,能夠促使很多教育問題迎刃而解。

05 關注和解決孩子身心方面的需求,才能把接納真正落到實處

當我們接納了孩子的情緒之後,並沒有結束,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這個環節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配合做好,即解決孩子當下所面臨的身心方面的實際需求。

當然,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其真實需求是各不同的,這就需要我們父母通過細緻觀察和坦誠溝通來全面了解,掌握第一手信息,這有利於我們下一步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從教育實踐中來看,孩子如果出現教育問題,雖然問題發生在孩子身上,但實際上在很多方面是和父母對孩子的不接納有關聯。

在很多時候,父母因為發現孩子身上有不足、發現孩子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發現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等等,然後就產生焦慮、心態失衡,其結果就是父母再也難以冷靜和正確地處理孩子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在心理上容易受傷,長此以往,將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

可見,我們只有關注和解決孩子在身心方面的實際需求,才能把接納真正落到實處。

結語

我們得承認,對大多數父母來說,要做好教育孩子這件事確實不容易,甚至可以說是很難很難,但如果我們在教育上「化繁為簡」,譬如用好「接納」這套工具,或許能讓我們生出「柳暗花明,豁然開朗」之感:原來教育孩子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

不過,越是簡單的教育工具,其實越是不容易掌控好。因此,當我們面對一個好的教育工具時,首先要從改變自己做起,包括改變自身那些不合時宜、有違教育規律的陳舊錯誤的教育觀,這樣才能真正用好這個工具,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這套工具的作用。

一個不能被否認的事實是,那些長期在父母接納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將更有底氣、也能更加從容地去面對和迎接未來的各種人生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