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 MoMA 館長 劇透新館背後的故事

2019-10-17     鳳凰藝術

還有6天,犧牲了整個夏天用來「重裝上陣」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即將於2019年10月21日重新對公眾開放。人人都說這是萬眾矚目且激動人心的改造,可是要細究起來,各種信息似乎又過於散亂試想從第53街看翻新後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會(MoMA),會是什麼樣子呢?

從53街看新 MoMA

新 MoMA 入口

新 MoMA:Hello Again

今年春末夏初,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擴建和翻新的最後階段,館方毅然決定放棄夏季的門票收入,僅保留 MoMA PS1 的正常開放,以便對展廳、展品以及其它硬體服務設施進行調整和升級。

MoMA 新館自動售票機,還有中文

MoMA 新館改造的樓梯

A New MoMA 展覽現場

從10月10日開始,部分參展藝術家、貴賓和會員們已經優先一周看到了新 MoMA 展館的模樣:全新打造的位於西側的6個出口,將新建的3層畫廊與現有建築連接起來,延伸至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 )設計的摩天住宅樓旁邊。在展館建築已經成為去美術館和博物館參觀的組成部分的當今,DS + R (Diller Scofidio + Renfro)設計事務所與 Gensler 建築設計公司一起,為 MoMA 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永久館藏展品陳列提供了額外的驚喜。

MoMA 新館的商店空間

MoMA 新館的咖啡廳空間

*擴展 40000 平方英尺(約等於 3716 平方米)

MoMA 新館擴展 40000 平方英尺(約等於 3716 平方米)以包浩斯風格的展館內部設計為主,因為新入口和展品的重新排列組合,徹底改變了遊客的整個參觀體驗。而擴建的新展廳,使至少 1000 件藏品有機會在這增加將近 30% 的空間裡得以「重見天日」。很多展品大概被藏得太久,館長直說:「好多大師作品,我們都忘了在我們館裡藏著呢。」

MoMA 新館新建的「人民工作室:集體想像力」

在改造重建之初,位於 MoMA 隔壁的原美國民俗藝術博物館就被規划進新館的範圍內。不僅是空間和地域上的重置,更是為該館以及 MoMA 過去未受到足夠重視或評論未能涵蓋對展覽以及展品贏取公眾以及策展人們的注意。更新後的一層大廳,將免費對外開放,進一步拉近公眾與藝術的距離,激發觀眾對現代及當代藝術的興趣,促進其與展館的互動和聯繫,增加機構對紐約市文化藝術發展的參與度。可以說,博物館的建築,尤其是入口與一層大廳,是達成這些目標的第一步。參觀者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中體驗輕鬆愉快的觀展感受,才有可能從單純的觀看,逐漸向討論以及思考藝術發展。

MoMA 館長 格蘭·D·洛瑞(Glenn D.Lowry)

將繼續擔任下一任期 MoMA 館長的格蘭·D·洛瑞(Glenn D.Lowry)提到,「我們有機會重新激發和延伸我們的創始使命,而遊客來到新館就開始讚嘆;事實上新館建築和展廳完工後的模樣也的確超越了我一開始所有的設想。」

A New MoMA 展覽現場

對於裝置、雕塑等需要三維空間來展示的作品而言,在 MoMA 的新展廳,它們有機會和新老觀眾見面,向他們傾述自己的故事,館長說到,「遊客來到這些作品面前,可以仔細觀看,作品就開始和他們對話了。」 建築師對展廳所需的自然光以及策展人對展品和展品間相互位置的斟酌與考量,是展館硬體翻新之外的用心之處。

*耗資4.5億美元整體翻修

新老展館的設計修建與融合,包括對與展品展示的重新規劃,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它的實現離不開藝術愛好者和贊助人的支持。娛樂大亨大衛·格芬(David Geffen)為 MoMA 送出了一億美元的厚禮,而資深的藝術贊助人、2017 年去世的慈善家和銀行家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更是捐贈了超過兩億美元的支持。

賈斯培·瓊斯(Jasper Johns)《Flag》

A New MoMA 展覽現場

在旅遊業的旺季關門停業,勢必對博物館的收入預算有重大影響,然而考慮 MoMA 自創始以來的目標與信念,以及革新後的重大變化,相信短期的收入損失很快會被追上。

周年紀念:1929 - 2019:90周年

「紐約,以及世界上其它首都城市,都缺少面向公眾展示現代藝術創始人們以及各畫派作品的美術館。」印在 MoMA 第一本導覽手冊上的便是這句話。彼時,正當 1929 年,第19次修正案剛剛通過10年,它確保了婦女投票的權利。

A New MoMA 展覽現場

在那之前一年的某頓午飯間,艾比·奧德利奇·洛克菲勒(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莉莉·布里斯﹙Lillie P. Bliss﹚ 以及瑪麗·奎恩·沙利文(Mary Quinn Sullivan) 談到了在紐約成立一家專門展示現代藝術的博物館的點子。不到一年之後,在紐約第五大道 730 號那棟寫字樓的第 12 層,MoMA 開館了。是時 1929 年 11 月 8 日,正是黑色星期二股市崩潰後的第10天。

A New MoMA 展覽現場

如很多人所知,MoMA 最早期的藏品都是接受捐贈得來的,以及通過出售或交換超過 50 至 100 年的「老作品「來增加館藏,並堅持收購在世藝術家的作品以保證其收藏的現代性或者說當代性 —— 畢竟,任何藝術品在某一時段都是「當代作品」,而收購在世藝術家的創作,拋開別的不提,更能保證其真實性。

A New MoMA 展覽現場

可見,MoMA 從創始之初,就以其鮮明的實驗、先鋒的當代性從眾多陳腐的博物館中脫穎而出。首任館長阿爾弗雷德·巴爾( Alfred H. Barr Jr.)更是從上任之初,就在收入繪畫、雕塑、版畫之外,開創性地為展館陸續接受包括建築、工業設計、攝影、電影、甚至舞台設計等「新鮮」類別的藏品。它們無疑都是 MoMA 無可替代的寶藏,現在,其中的一些,開始陸續與公眾見面。

展品更換:6 - 9 個月換三分之一

在擁有更大的展示空間後,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梵谷、畢卡索、莫奈等作品外,一些與之同時代的、受其啟發或主題相關的來自不同背景藝術家的作品,將與之同台現身。 這些大師的作品固然是很多遊客慕名而來的原因,但對於有著豐富館藏的世界級藝術機構而言,把更多藏品介紹給新老朋友,和讓新老朋友對經典作品有新的認識,大概是一樣重要的工作。

文森特·梵谷(Vincent van Gogh)《星空》,聖雷米,1889

夏加爾的作品

弗里達·卡羅(Frida Kahlo,1907-1954)《短髮自畫像》 ,布面油畫(Oil on canvas),1940

安迪·沃霍爾(Andy Whorl )的作品

策展人莎拉·鈴木(Sarah Suzuki)說,「很多人可能就是來看安迪·沃霍爾(Andy Whorl )那 32 幅罐頭湯,但我們希望能介紹一些新朋友。」 儘管新展廳彙集了更多作品 —— 前面提到將有 1000 件作品「見天日」 —— 但莎拉將負責每6至9個月更換在展的三分之一作品的工作。這預示著自上一次(2004 年)展廳翻新後,機構目標的更迭:向公眾展示更多的作品。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游泳池》,紙上水粉畫,彩紙剪貼。1952年 @Bernard F. Gimbel基金會 美國銀行藝術品保護項目 材料和過程:馬蒂斯把他的餐廳變成水下綠洲

A New MoMA 展覽現場,馬蒂斯《舞蹈》,1910

類目混合:繪畫、雕塑、建築、設計、攝影、媒體、表演、電影、紙質作品

新展廳仍然不在作品前設置「安全距離」,且不但讓觀眾與作品儘可能地親近,更將混合9個類目媒介的作品,不僅打破了嚴格按時間陳列的規則,還調整了按媒介劃分的界限,更突破了觀眾在觀看作品時相對單一的感官體驗。

Sheela Gowda作品

Sheela Gowda作品

10月12日的 A New MoMA 的預展現場,「鳳凰藝術」對格蘭·D·洛瑞(Glenn D.Lowry)館長進行了專訪,他表示,新舊建築與其所容納的作品陳設一併融合,從內而外,從形式到內容,都向紐約以及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展示著 MoMA 的轉變。

對話「鳳凰藝術」

鳳凰藝術 x Glenn D. Lowry

(為了方便閱讀,以下「鳳凰藝術」簡稱"Q")

「鳳凰藝術」聯合創始人、主編肖戈獨家專訪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館長格蘭·D·洛瑞(Glenn D.Lowry)

Q:首先,請您談一下改建 MoMA 的靈感來源?

格蘭·D·洛瑞 (Glenn D. Lowry):靈感來自 MoMA 首任館長阿爾弗雷德·巴爾(Alfred H.Barr)最初的願景:在紐約建造一個具有實驗性的博物館。這一擴張意圖的價值不僅僅是有了更多的空間,而是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藝術博物館的經驗。我們有機會重振並擴展我們的創始使命——歡迎大家將新 MoMA 當作研究和展示當代藝術的實驗室來體驗,這裡將涵蓋所有的視覺藝術。

A New MoMA 展覽籌備過程中,圖片來源:MoMA官網 MoMA

Q:在改建的過程中,您有沒有可以與大家分享的「背後的故事」呢?

格蘭·D·洛瑞 (Glenn D. Lowry):所謂「背後的故事」就是我們在調和展品和藏品的過程中,形成「兩個博物館」的狀況:前者可能只有 1000 件作品,而後者有 200000 件作品 —— 這個衝突意味著在展的作品永遠無法反映我們的館藏。所以我們努力平衡「所展」與「所有」,這樣可以讓公眾了解和認識到我們豐富甚至繁雜的館藏,以及其「背後的故事」。

A New MoMA 展覽籌備過程中,圖片來源:MoMA官網 MoMA

A New MoMA 展覽現場的中國展區

Q:在此次新 MoMA 開幕展中,我看見到了一些中國藝術家的作品,請問您對此是怎樣考量的?

格蘭·D·洛瑞( Glenn D. Lowry):我們對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都非常感興趣,也的確擁有不少 —— 不一定是數量取勝但質量很高 —— 重要的中國藝術作品。就這一次的開幕展而言,我們特別關注的是中國八九十年代這段關鍵的歷史時期,所以在展廳里有陳箴、黃永砯、宋冬等把藝術創作理念反映在作品中的重要藝術家的作品。

A New MoMA 展覽現場,圖片來源:MoMA官網 MoMA

A New MoMA 展覽現場,設計展區

新 MoMA 的行為藝術空間,圖片來源:MoMA官網 MoMA

Q:新 MoMA 相對於以前的 MoMA,最大的異同何在?

格蘭·D·洛瑞 (Glenn D. Lowry):新 MOMA 終於開了,我們特別的激動。因為這件事已經籌劃了將近10年,所以,現在就像是美夢成真。與以前相比,我認為不同之處在於有更多的藝術品,還有來自更多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他們以新的方式得以被展示出來。同時,也是一個建築、設計、電影、攝影、繪畫、雕塑等不同媒介藝術的融合平台。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推進,就好像是以前只是在構思中摸索,而現在它真的實現了。

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亞維農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布面油畫(Oil on canvas),244 X 234 cm,1906—1907

A New MoMA 展覽現場

A New MoMA 展覽現場,圖片來源:MoMA官網 MoMA

A New MoMA 展覽現場,小野洋子(Yoko Ono)的作品

Q:對於此次新 MoMA 開幕展,請問是怎樣構思與策劃的?以及怎樣選擇作品的?

格蘭·D·洛瑞( Glenn D. Lowry):事實上,這些新館開幕展都是聚焦我們的館藏作品的。所以在開幕之際,你在展覽中看到的所有的作品,都是來自於我們自己的收藏。我們就是想著怎麼重新組織、策劃、安排這些館藏作品,來讓人們看起展覽來更加有興趣。

MoMA 對重新開幕的所做的準備,不僅是向公眾展示更多作品,更是比以往更多更深地提供來自不同背景、地域的藝術家創作的不同材質媒介作品的參觀體驗。

Hito Steyerl作品展覽現場

雖然在創建初期的獨特歷史時段就有著超越時代的傾向性,必須承認 MoMA 如同其它藝術界的中流砥柱一樣,也在展覽主題和創作者的性別與文化多樣性上有所偏頗。其女性藝術家的首個個展,舉辦於展館創立 13 年後;而根據 1984 年的世界繪畫與雕塑調查,MoMA 展出的藝術家之中,僅有不到 10% 是女性 —— 這一重大性別差異在自稱為「藝術界的良心/道德」的藝術家組合,游擊隊女孩於 1985 年創作的海報中有所體現。該作品現為倫敦泰特美術館的永久收藏,並在上周於北京 CHAO 藝術中心結束的展覽《觀看之道》中展出。

Mark Manders作品展覽現場

當然,在紐約最具影響力的幾家藝術博物館之中,MoMA 仍然是表現優於古根海姆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以及惠特妮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這一次,雖然館方並沒有強調女性和少數族裔藝術家作品的展出比例,但就開館當天推出的九個展覽外加一個現場實驗性質的多功能空間而言,新購入的作品以及女性藝術家特別是少數族裔藝術家所占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

01

戴雅妮塔·辛格(Dayanita Singh)

2013 年,戴雅妮塔•辛格(Dayanita Singh)也對她的「博物館」進行了改造:木質結構,外加鎖鏈,可以摺疊;集展示、歸檔以及儲存三個功能於「一箱」。在屏風般的「相框」里,所有的照片都可以單獨排列或者「再排列」 —— 藝術家本人稱之為「相片建築」 —— 或者只是懸掛在牆邊,跟那些木頭盒子放在一起。

戴雅妮塔·辛格(Dayanita Singh)作品展覽及講座現場

在每一種排列組合當中,圖像間的關係都因為內容的結合或分離的變化而發展出不同的敘事情節,而連結這些作品的真正的線索,則是際遇。這組跨越三十年藝術生涯、包含超過一百六十張圖像的作品,實實在在地為「演示」和「講故事」提供了無盡的可能。它給觀眾的額外提示是:攝影,不僅是關於獲取圖像,更有意義的,是怎麼編輯它們。

02 梁慧圭(Haegue Yang)

位於二層的韓裔藝術家梁慧圭(Haegue Yang)的多媒介裝置展,包括多彩的幾何構型二維圖形、六件雕塑以及聲光裝置,用不同的藝術語言為觀眾展示了一個嶄新的閱讀和理解現代主義的窗口。

梁慧圭(Haegue Yang)《處理》2019

03

馬里納爾尼·穆克吉(Mrinalini Mukherjee)

印度藝術家馬里納爾尼·穆克吉(Mrinalini Mukherjee ,1949-2015)於 1984 年創作的「軟雕塑」類作品,作為 MoMA 收於囊中的新作品之一,也在開館展覽中與觀眾見面,相信該作品會為參觀者了解藝術創作中的女性主義提供一個新視角。

在佛教、印度教以及耆那教中,藥叉女(Yakshi)是代表著生育力的女神。在穆克吉的這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如解剖般精準的特質:誘人的豐臀細腰寬肩,然而作品本身仍保持著抽象的整體形態。在懸掛在金屬盔甲的結節纖維材料正中,有個巨大而精細的創口。不同與西方對藝術與手工藝進行區分的傾向,穆克吉對傳統用於工業紡織的天然麻料進行染色和探索,並在其間為當代雕塑新的可能性找到了一個方向。

馬里納爾尼·穆克吉(Mrinalini Mukherjee) 《藥叉女》

04 理察·塞拉( Richard Serra)

Richard Serra在2015年創作的《平等》(Equal),以藝術家著名的「類建築」雕塑為新 MoMA 增加了一個不容忽視的註腳 —— 從作品標題到作品體量,其含義不言而喻。本次展出的作品也是館方的新收藏,作品各部分單體重達 80 噸,它也是這次翻新改造項目中,最後一件需要建築工程隊集體配合安裝布置的作品。

理察·塞拉(Richard Serra)《平等》

本次秋季開館的九個展覽分別是:「大衛·都鐸和『電子公司中的作曲家們』:雨林五(版本1)」(David Tudor and Composers Inside Electronics Inc.: Rainforest V (Variation 1) )、「成員:珀伯·L,1978-2001」(member:Pope.L), 1978 - 2001、「現代以南:抽象之旅」(Sur Moderno: Journeys of Abstration - The patricia Phelps de Cisneros Gift)、「梁慧圭:手柄」(Haegue Yang: Handles)、「環繞:11件裝置」(Surrounds: 11 Installations)、「計劃110:麥可·阿米蒂奇」(Projects 110: Michael Armitage)、「穿線之路」(Taking a Thread fo a Walk)、「能量」(Energy)、「私人生活·公共空間」(Private Lives Public Spaces)、「貝蒂耶·薩爾:黑女孩之窗的傳奇」(Betye Saar: The Legends of Black Girl's Window)。

05 貝蒂耶·薩爾(Betye Saar)

在開館當天開幕的幾個展覽之中,額外令人注意的是非裔美國藝術家貝蒂耶·薩爾 (Betye Saar)的個展。她以 92 歲高齡成為參展的長老級藝術家之一,其創作的版畫作品將首次成體系地接受大眾的檢視。

貝蒂耶·薩爾(Betye Saar)《黑女孩的窗口》

其中《黑女孩的窗口》無疑是讓各位陌生的觀眾迅速了解這位藝術家的作品之一。這件綜合材料的裝置作品可以說是藝術家本人的無字自傳,組合的各個窗口以畫面展示了藝術家自幼的經歷和關注的話題。「創作的時候,我簡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像完全自動地,無意識地拼貼描繪出了這件作品。你們看這畫里女孩的手,和我的一樣大。」 布展時,藝術家這樣向展覽團隊介紹這件作品。

06 希拉·希克斯(Sheila Hicks)

在環球旅行的過程中,希拉·希克斯(Sheila Hicks)受到各地歷史建築的啟發,從而開始了某種微妙的配對遊戲:把纖維材料製品的設計與它們所處的環境相融合 —— 在這件作品裡體現的,是博物館的建築。

希拉·希克斯(Sheila Hicks)作品展覽現場

對藝術家而言,纖維是一種普世的語言,她認為,無論世界上何種文化,都視紡織品為基本而重要的組成部分,以這個層面上的相似性作為溝通和了解的基礎,可以立刻打破所有的偏見。這件作品無論在什麼空間展出,都被設計成由天花板垂至地面的樣式,從而巧妙地對周圍的建築環境進行重新定義。

07 薩拉·斯茨(Sarah Sze)

這件作品最早於 2013 年的第 55 屆威尼斯雙年展上代表美國出展,標題源於水可以以氣液固三種形態同時共存。來自生活各處的現成品被薩拉·斯茨(Sarah Sze)組合成一個激浪漩渦般的大型雕塑,每一個部分卻都處在相異的狀態。搖曳的鐘擺,標示出作品的邊際,同時也預示著摧毀它的潛在危險。這種不安感是藝術家創作的一個核心主題,即當代生活豐富的物質和爆炸的信息所帶來的驚奇與焦慮雜交的緊張感。

薩拉·斯茨(Sarah Sze)作品展覽現場

08 藤本壯介(sou fujimoto)

薯片可以算是一種建築嗎?以大膽出挑的建築設計聞名的藤本壯介(sou fujimoto)用讓人意想不到的材料做了一組建築模型。建築師試圖以「書桌上的文件夾」、「成組的桌球」、「水池旁的海綿」 來展現日常生活中的建築,讓觀眾對「自然」萌生新的理解。日常用品在體量維度上的變化帶來了超現實的情境,從而產生了新的意義。與格言或警句成對出現,藤本的模型引領觀眾在想像中建造並住進自己搭建的複雜建築。

Sou Fujimoto作品展覽現場

精彩紛呈的新展館,再次成為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標建築之一。事實上,增加的 1000 件展品使得延長的一個小時開館時間顯得微不足道,也許我們需要向此次建築翻修的項目領頭人 Liz Diller 借鑑,「我念書的時候經常逃課來 MoMA,這對我來說是接受與學校不同的新教育」。

另外,在開幕館藏展中展出的中國藝術家有:肖魯、徐冰、黃永砯、蒼鑫、張培力、宋冬、陳箴等。

八十年代末開始,許多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捕捉到了當時的反叛精神。他們開始使用一系列新技術,上演了一些具有挑釁性,有時甚至是荒誕的行為,比如對著自己的藝術裝置開槍、給雞塗肥皂、或者在牛仔褲上縫煙花等。這些目中無人的藝術作品標誌著一種新的自主感以及與國際的對話。隨著人們對行為、影像等媒介的興趣日益濃厚,藝術家們開始反思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之間的張力。另一些藝術是為了回應社會經濟的急劇變化和城市化的迅猛發展而產生的,它們探索自然、土地、領土和無常的環境。

展覽現場

(按展廳作品順序排序)

01 肖魯《對話》(1989)

《對話》,1989,照片由溫普林提供,存檔於中國前衛藝術檔案,顯色彩色印刷,2006

激進的行為:是什麼激發了藝術家向她的藝術作品射擊?

1989年2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的現代藝術大展上,肖魯向她的裝置作品開了兩槍。裝置由兩個電話亭組成,電話亭上貼著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的照片,還有一個紅色的電話,電話聽筒掛在鉤子上晃來晃去:所有這一切構成了一個溝通失敗的場景。一台攝像機拍下了肖魯和她的作品之間的衝突。槍擊行為之後,中國美術館暫時關閉了展覽。

02 張培力《(衛)字3號》(1991)

《(衛)字 3 號》影像(彩色、無聲),36:49 min,1991年3月3日

「我想製造一些讓人們感到無聊和煩惱的東西,」張培力說,在這個視頻中有很強的隱喻性,藝術家用一塊肥皂來洗一隻雞。他的行動效仿了當時的愛國衛生運動,並故意以無聲顯示。

03 徐冰《五個複數系列》(1987-1988)

《五個複數系列》1987-1988年

進入研究生時期,徐冰對版畫作為「間接性」的繪畫,及其「複數性」的特質,產生了概念上的興趣。1986年開始著手的《五個複數系列》木刻版畫,就是以「複數性」作為構思的起點。1987年,他在碩士學位畢業展中,發表了這套《五個複數系列》和另一套《石系列》銅版畫。同一年稍後,他整理個人的版畫觀點和創作心得,發表成《對複數性繪畫的新探索與再認識》專文。徐冰曾經寫道:「複數及規定性印痕是版畫別於其他畫種的關鍵所在,只有追尋這條線索,才能探尋版畫藝術的本質。」

04 黃永砯《放鞭炮的褲子》(1987)

《放鞭炮的褲子》,1987年,(1999年在巴黎被裝箱),褲子、鞭炮、黑白照片和膠帶,在紙箱裡,兩部分

中國製造煙花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1987年,黃永砯在一條褲子裡放了100個小鞭炮,穿上衣服,然後用香煙點燃了鞭炮。這條燒焦的褲子現在被裝在一個紙箱裡,里外翻個底朝天,旁邊還放著一張原行為表演的照片。

黃永砯是中國藝術前衛團體「廈門達達」(Xiamen Dada)的創始人之一,該團體將中國佛教哲學與被稱為「達達」(Dada)的歐洲藝術運動的不敬表演和顛覆性策略融合在一起。在參加了1986年的展覽後,廈門達達的成員把他們的藝術作品作為一種解放的行為來焚燒。該組織寫道:「在藝術被摧毀之前,生活永遠不會安寧。」

黃永砯《轎子》(1997)

《轎子》,1997年,竹子,手杖,靠墊,殖民地帽,蛇皮

05 宋冬《哈氣》(1996)

《哈氣》1996年,行為藝術,彩色幻燈片(diptych,2018年印刷)和燈箱,卡爾·雅各布斯基金會,2018年

宋冬在表演「哈氣」時,他臉朝下倒在天安門廣場的地面上,在零下的條件下,停留了40分鐘,直到呼出的水汽凝結成一層薄薄的冰。當他在北京的一個人工湖——後海的冰面上重複這個動作時,湖面上的冰依然完好無損。這些表演體現了個體與更強的自然力之間的衝突。

06 蒼鑫《交流系列2》(無題,1999)

蒼鑫《交流系列2-無題》1999年,攝影基金委員會,2018年

舔舐這種行為由藝術家直言不諱地解讀為一種交流的形式,一開始是作為他的一種治療性的行為,通過一種物理方法和有情緒意義的方法來使他回歸與社會的接觸。對於蒼鑫來說,舔舐可以關聯到作為嬰兒的「原始狀態」,除了伸出舌頭來舔舐物體,嬰兒無法了解世界或表達他自己。這一通過舔舐來象徵接觸的行為,對蒼鑫來說意義重大。他將人們之間的關係看做是建立在這種接觸之上的,「你接觸了一些,那麼一切就都在那裡,就產生了一切,一切都是開放的、發展的。」

07 陳箴《一個無國界村莊》

陳箴《一個無國界村莊》

陳箴用了世界各國99張兒童椅,轉化為多間細小燭屋,組成一條地球村。蠟燭在中國象徵個體生命,而在兒童椅上起屋,表示要建構一條無國界村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無論如何,下一代總是希望所在。「這項目有詩一般的視野,同時又帶出複雜議題:平等、群體、包容互諒、共存、無國界對話。」

新 MoMA 之夜

A New MoMA 之夜派對

在持續一周的貴賓預覽的晚間,館方舉辦了幾場名為 A New MoMa 之夜的派對,讓大家提前體驗一把「夜遊新美術館」。庭院裡的雕塑和裝置作品在夜色與燈光的映襯下,顯得別具韻味。賓客相聚,小酌暢談之餘零距離欣賞藝術,在身心愉悅共振的體驗下,一同慶賀新生的 MoMA 。

A New MoMA 之夜派對

當然,對於大多數觀眾而言,還請稍安勿躁,君不見庭院裡那株待放的巨大單支花朵雕塑正在向各位招手,10月21日起,新 MoMA 將以嶄新的建築,絕妙的展品,升級配套的服務設施和活動,連同館方的心意一起歡迎大家的光臨:各位下周見!

展覽信息

新 MoMA ,圖片來源:MoMA Store 官方 Instagram MoMA

A New MoMA

時間:12:00–6:00 p.m.(周二和周三閉館)

地點:11 West 53 Street, Manhattan(美國,紐約)

特別鳴謝:

收藏家喬志兵先生

W.Ming 蓮藝

www.wmingart.com

*所有圖片均為鳳凰藝術獨家拍攝 無授權不得隨意轉載使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Z5D1m0BMH2_cNUgdP-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