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是一個不到九歲的女孩,父母很重視對她的藝術教育,在幾年前就為可可報了一個鋼琴班。
幾年很快過去了,但可可練琴的效果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理想,演奏技能還在原地踏步,最大的問題的就是練琴的積極性不高,從不主動去練琴,即使被催促也是躊躇不前,不願意練琴,這讓父母傷透了腦筋,就連一向脾氣好的媽媽,有時都會突然變得暴躁。學琴引發了母女間的衝突,親子關係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親子關係是人的一生當中最早經歷的關係,也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對我們每個人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從嬰幼兒時期,親子關係就開始影響著孩子各方面的發展,良好的親子關係將對孩子未來人生的成長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面對親子關係,我們有必要關注和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樣的親子關係才能讓孩子持久、良性地發展下去?
父母與孩子之間其實有著不同的親子關係類型,和幾十年前不同,當下親子關係面臨挑戰的家庭並不少見,成為困擾不少父母的一件糟心事。從外在表現上來看,這些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家庭教育的質量取決於親子關係的質量,也就是親子關係好壞決定家庭教育的成敗。由於一些錯誤教育觀點的影響,在親子教育中存在一些誤區。
在實踐中,我們會發現親子教育中最大的誤區就是沒有把孩子是為平等的獨立個體,以致父母很難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父母要把孩子視為平等、獨立、有尊嚴、有自由意志的主體,把孩子的獨立作為養育目標。
當衝突在親子之間發生的時候,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多數父母都會試圖讓孩子無條件接受父母的意見和想法。
比如,父母在要求孩子接受意見而孩子又不願意就範的時候,常常會用家長的權威來要求孩子做到,在此情況下家長成了最有話語權的人,大多數情況下孩子會屈服,但潛在的問題卻不容忽視: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怨恨,親子關係的和諧肯定要受到影響。
還有一種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傾向是,有些父母會無原則地妥協和遷就孩子,只要孩子說個不字,父母就接受,在這當中孩子似乎成了贏家,但這種做法也有一個很要命的弊端,就是很容易助長孩子的壞脾氣,孩子將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
以上兩種情況在親子關係中都占有相當大比例。
首席青少年教育專家孫雲曉老師說:好的親子關係不是溺愛而是尊重,不是依賴而是信賴,不是包辦一切而是獨立與合作。
所以,最理想的解決方法就是父母把孩子當作人格平等的個體,在不影響教育原則的前提下,採取不忽視任何一方的雙贏方式來解決親子關係中所面臨的衝突問題。
當親子關係衝突以雙贏的方式得到解決,父母與孩子都會感覺很開心,能夠促使親子關係比之前更加親密,也使得家庭教育更有效,因為這種方式尊重了彼此的心理需求。
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開始萌發叛逆思維,父母在這個階段中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也要與時俱進,積極做出相應的改變,多傾聽孩子的想法,要遠遠好過自己對孩子喋喋不休的說教,也是改善親子關係、縮短孩子叛逆期的有力手段。
如何平衡好與孩子保持親密關係的同時,給予孩子一定的私人空間,已成為父母在親子關係中的最大挑戰之一。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絕不是扮演替代孩子成長的角色,孩子不管在父母眼中有多小,他都需要自己的空間,這是構成一個正常親子關係的重要元素之一。
良好的親子關係需要父母與孩子的共同經營,當親子關係面臨挑戰時,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要勇於面對,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不良的親子關係會成為阻礙孩子成長的障礙,而良好的親子關係是父母堅定而溫情的陪伴和長久的關注,能為孩子的自由翱翔插上有力的翅膀。
當家長面臨親子關係的挑戰時,平等對待孩子人格這一步不要走錯,相信再棘手的親子關係問題也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