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家庭是一個個小的社會單元。在多種經濟模式共存、社會急劇轉型的當下,我們的家庭結構也在發生著巨變。一個家庭第三代的降生,將代際交往和家庭教育問題擺在面前。它關係著,小到你和誰住在一起,飲食如何安排,收支如何分配;大到誰是一家之主,家庭角色怎樣分工與認同……前不久,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沈奕婓攜再版新書《誰在你家:中國「個體家庭」的選擇》做客上海圖書館,對諸多家庭問題和家庭成員行為背後的邏輯進行了生動的剖析與解讀。
「在社會學研究領域,曾出現過一個西方現代化家庭理論,該理論認為,隨著中國進入現代化時代,即便以家庭為核心的概念根深蒂固,中國的家庭結構也會越來越小型化、核心化,代際關係越來越鬆散,人們不會再像以往的大家族一樣緊密地捆綁在一起。這個觀點令我很困惑,因為包括我在內,身邊很多朋友的家庭都離不開老人的幫忙,甚至是和老人住在一起的,我們的家庭成員依然為數眾多,代際交往也十分密切。
所以我就開始了相關的研究。2006年開始,我對46個家庭進行了深度訪談,在這個基礎上完成了《誰在你家》這本書。當時,我做研究的初衷是想解決『如何處理代際關係』這個問題。後來隨著自己生活經歷的變化,我發現,在孩子讀了小學、初中以後,原本我自我感覺良好的「家庭教育」突然遇到了各種難題,所以,這也成了我新的關注點。
講到這裡大家或許會發現,其實我的研究是和我自身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我有兩個理想,第一個是『把生活升華為學術』,我特別希望,當我在生活中遇到難題,而又在文獻中找不到答案時,能夠用一種學術的方式表達並給出解決方案。而我的第二個理想,是把學術『翻譯』為實踐。經過我們很多年的研究,大家發現處理家庭問題和代際關係確實是有原則可以遵循的,而且反作用在我自己的家庭中,影響很大。尤其是這本書2013年第一次出版的時候,當時我們還只是預測到未來我們國家的代際關係會越來越緊密,衝突會越來越多,離婚率會上升。而到了2018、2019年時,我們真的從各種數據上清楚地看到,曾經預感的東西逐漸變為了現實。
現在有各種各樣的家庭倫理劇,它們告訴你的是,遇到了『鳳凰男』是如何糟糕,家裡有婆婆要住進來就是要跟你搶兒子,遇到的『拜金女』又是怎麼自私自利……但是在研究里我發現,這樣絕對的惡人其實非常少,而且大部分都有其背後文化背景的衝突。對於今天的中國,有一個詞叫『壓縮的現代性』。西方人用幾百年的歷史慢慢積累和發展到的今天,我們用了40年左右的時間就做到了。但是,文化的腳步沒有那麼快。在代際之間,上一輩人的想法和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大差異,而現在大家卻是在同一列火車上,在同一個屋檐下,這就相當於,300年前的人跟今天的人要共處,且大家還都想成為掌舵人。所以,解決這些問題就變得很麻煩,很需要智慧和方法。」
1、從「四世同堂」到「一碗湯兩扇門」
很多老人入住子女的小家庭,是從有第三代開始的,代際關係的緊密也從這裡開始。
幾十年以前有一部很火的電視劇叫《四世同堂》。在那個時候,我們會覺得四世同堂是一個理想的家庭模式。但是現在呢,「一碗湯兩扇門」卻是很多人最推崇的家庭結構。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老夫妻的家庭跟小夫妻的家庭獨立地住在兩戶,但是距離足夠近,做了一碗湯,從這裡搬到另外一家,還是熱乎的。
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理念?首先,近年來中國的家庭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過去秉持的是「家庭主義」,家族有一個整體的形象和利益放在那裡,而且家族利益遠遠凌駕於個人利益之上。
在「家庭主義」中,家庭成員越多,勞作的效率越高,所以大家都崇尚大家庭。但是到了工業化時代,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是可以隨時流動的,今天這裡開個工廠,工人可以去幹活;明天那邊開了公司,便可以去那裡應聘。大家族人員穩定性的經濟基礎被破除了,「家庭主義」也沒有了過去的地位。
此外,家庭的整體利益開始降低。過去,指腹為婚是常事,兩個人不認識都可以結婚,因為他們的婚姻是為了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個人的努力是為了光耀門楣。那時候,如果一家徽商有3個兒子,那基本的安排會是大兒子跟著做生意,二兒子去考功名,三兒子學一門專業的技術。這並不是依據三個人的特點去安排的,而是根據家庭利益如何最大化來安排的。這個時期,一個家庭的大家長很有權威。
但是到了工業化時代,我們走向了個人主義,人力不僅需要為了自己的生計流動,結婚也更多是為了個人幸福。如果組成的這個家庭整體的經濟狀況很好,可是我個人不開心、不情願,那還是多半會離婚。此外,在勞動力市場,誰有多少收入都明碼標價,很多家庭也傾向於不成為一個經濟共同體。
但我們為什麼又不能像西方人那麼獨立呢?這又跟我們的社會現實有密切關係。在我們身邊,很多老人入住子女的小家庭,是從有第三代開始的,代際關係的緊密也從這裡開始。從孩子出生到進入幼兒園,這之間至少有一年到兩年的時間,在我們國家是缺乏託管機制的。
而在西方,他們可以用幾種不同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第一個,美國很多單位下面會設有「Day Care Centre」,類似於「日托班」,大概有五六位老師,接收二十幾個嬰孩。上班之前,父母可以把孩子送到那裡,中間去喂個奶。而因為涉及複雜的社會資源配置問題,對託兒所的普及目前暫時很難在國內實現。此外,其實美國女性的整體就業率是很低的,這樣她們就可以在家全職照顧孩子。但在中國,女性的就業率超過60%,最高的時期能達到78%。
所以這個時候,就必須有人來幫助你照看小孩。一種方法是選擇保姆,但出於費用和安全的考慮,這個辦法並不普遍。因此,父母的出現就成了必然。以現有上海的80後家庭為例,有了第三代以後父母每天都去幫忙的比例是70%,這個數字與每周照顧3次及每周照顧1次的家庭比例相加,能達到91%。因此,從「四世同堂」到「一碗湯兩扇門」,我們真的開啟了全新的中國家庭模式。
圖文無關
2、老年人的晚年似乎一直在流動中
老齡化社會,很多老人自己的父母都還健在。然而,照顧長輩的需求,常常會讓位於照顧第三代的需求。
而在這種家庭模式之下,又衍生出多種多樣的居住模式。一種是核心家庭的居住模式,以年輕父母為主,或是女方父母住進來,或是男方父母住進來,或是兩邊的母親分別、一起進來照顧。但有意思的是,在我們研究的46組家庭中,沒有一個個案是雙方父親共同參與的。所以中國人古代說「兩親家不聚頭」,「家」的代表在這裡其實指的是男性。
此外,這樣的代際關係還有很大的流動性。比如說,工作日是女方的父母住過來照顧孩子,周末換成男方的父母。或是,工作日小夫妻兩個人分居,孩子和妻子住在媽媽家,周末再回歸小家庭。還有雙方老人在不同城市的,那就幾個月一輪流……但這種模式對於育兒會造成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經常變動,而且大家都不習慣、不認同對方的照顧、教育方式。比如,一家以吃麵食為主,一家以吃米飯為主,小孩子夾在中間就會非常「崩潰」。
還有一些我的訪談對象也很有意思。有的父母和小夫妻住在同一個小區的不同單元,孩子白天歸父母管,小夫妻下班後在父母家吃飯、活動,睡前才帶著孩子回家。兩幢房子,但其實是一個家。也有反過來的,一家的兒媳婦和公婆有矛盾,雖然住在一起但永遠不會進入對方的房門,不相往來。同住一幢房子,可其實又像是兩個家。
大家看,其實今天的中國人,想了很多方法去應對我們所面臨的代際和家庭教育問題。很多時候,老兩口會因為一方還未退休,不得不分開,由母親先去照顧第三代。對於這一點,在幾年前還在做研究的我看來太理所應當了。因為包括我家在內的很多家庭都是這樣的。但後來,當我把研究論文拿給美國的老師看時,他們很驚訝:「老兩口怎麼能接受分開居住呢?這太不人道了,他們的性問題怎麼解決,他們相互陪伴的問題怎麼解決?」
老人幫小夫妻照看孩子,小夫妻未來照顧老人的起居。我們互相扶持,但在文化上又保持著自己的立場。尤其是在二孩政策放開後,第一個孩子出生,父母入住,孩子大了,父母走掉。第二個孩子出生,循環往復……你會發現,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似乎一直在流動當中。
這樣的流動,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資源的減少。居住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對全新資源體系的不熟悉會造成個體權利和社會能力的降級。回想一下,過去往往是女性嫁入男方家中,流動的是女性,因此她們的社會地位很低。被動的居住安排,其實是一種對人的心理、社會連接度和家庭關係的顛覆。
此外,這種代際間流動的誘因,不光來源於兒女,還來源於長輩,而且大部分與生命周期緊密相連。老齡化社會,很多老人自己的父母都還健在。然而,照顧長輩的需求,常常會讓位於照顧第三代的需求。因此你會發現,在當今的中國,兩代到三代家庭之間,還存在一種博弈的關係。
3、家裡的「三個抽屜」
小兩口需要父母來扮演的不是主人的角色,而是一個少說話多幹活的「第二個妻子」。
在代際關係中,經濟問題也是一個值得提及的要點。中國有一個詞叫「傳承」,它的意思是,老人手裡的很多東西,要儘可能多地保留給下一代,這好像是無可厚非的。但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理念多年來也浸潤著國人的思想,所以,很多家庭的經濟開支安排就變得很有意思。我訪談過的一家人很有代表性。他們家裡有三個抽屜放了錢,一個在客廳里,裡面的錢大家誰有機會就往裡放一些,所有人一起共用;還有一個在小夫妻的房間裡,小兩口放錢,父母不從裡面拿;另一個在父母的房間,父母往裡放錢,女婿從來不拿,女兒偶爾急需時會拿一些。
大家看到,在這樣的家庭結構下,雖然都是一家人,裡面依然分你的和我的,它跟我們過去的大家庭概念全然不同。在這個經濟模式里,你仍然可以看到過去「家庭主義」的痕跡,但個人主義又無處不在。所以為什麼今天的中國很多問題特別難解決,就是因為我們兩個系統在共存,每個個體不得不在這個系統里找到合適的抽屜,找到我們自己平衡的條件。
但也有少數家庭,有能力把所有的經濟收支分得很開。可為什麼還要居住在一起?從經濟學上看,是因為很多家庭里需要「第二個妻子」。今天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得這麼快,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很多有犧牲精神的老人承擔了大量的家務,解放了社會主要的生產勞動力,這才是我們今天有那麼多的年輕女性成為職業者的很重要的原因。但恰恰是這種「犧牲」,會引發另外一些問題。
比如,大家既然居住在一起,那麼我們是一個家庭還是兩個家庭?是你來做主還是我做主?很多時候,小兩口需要父母來扮演的不是主人的角色,而是一個少說話多幹活的「妻子角色」。但這樣的定位往往不會被一些老年男性所接受。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叔叔主人翁意識特彆強,喜歡給別人「上課」。他和老伴為了支持兒子在上海買房,把老家的房子賣了來和小兩口住在了一起,對他們來說,這裡已經成為他們唯一的家了。他們回不去,房子也住得心安理得,自己要繼續做大家長。但媳婦不這麼想,她覺得這是我的小家,我才應該是女主人。
因此,大家都明白「誰的家誰做主」。但因為孩子而維繫在一起的兩代人家庭,卻往往要面臨很多「我們」的空間。
4、「我們的事」最麻煩
我們一直在尋求「共信」,但其實我們更應該尋找對差異的處理。
在一個個體化的時代,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有兩點非常重要。首先,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角色認同,家庭中的每個成員也有不同的角色和分工。大量的研究告訴我們,婆婆們對於自己怎麼做婆婆、媳婦怎麼做媳婦的角色想像,跟我們認為自己怎麼做媳婦、婆婆怎麼做婆婆的想像是不一樣的。
傳統意義上,一個好媽媽、好媳婦的形象就是對孩子無微不至,對公婆畢恭畢敬。但以我為例,全家人都知道我是一個比較懶的人,愛睡懶覺,所以早早起床叫醒孩子去上學的任務對我來說簡直比登天還難。可我如果睡過了頭,送他上學就會遲到,他就要受老師的批評了。所以久而久之,我們家早上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孩子早上起床了以後,要想著把自己的媽媽叫醒。
這樣的家庭模式好不好呢,我覺得也沒什麼不好。現實中,沒有那麼多理想的媽媽、理想的老公和理想的小孩,很多角色和分工都是在一個協商過程中慢慢形成的,這與我們傳統對家庭的想像已經很不一樣了。
另外,現在我們說起在培育嬰幼兒過程中父親的缺席時,很愛用一個詞叫「喪偶式育兒」,說的是新手爸爸常常不在家,對孩子缺乏照顧。但其實這個詞是有失公允的。因為很多父親是由於工作忙碌,無法更多地介入,但他們在經濟和很多對家庭的支持方面是有很多貢獻的。一個家庭內部必然會有分工,父親和母親由一方負責家庭對外的事情,另一方負責內部事務,每個分工都有它的價值所在。
第二個是「關心和控制」。對於親人,我們所有行為的出發點都是好的,是因為我們愛他,關心他。但往往因為這樣,我們忽略了給予對方空間,不容許有差異性的出現。在過去家庭主義的模式里,我們會明確知道怎麼做對家庭利益是最有好處的,每個人的標準都是整體利益最大化。但在今天,當我們更多地可以選擇個人幸福的時候,關心和控制之間就出現了問題。
我的先生原本是律師,收入不錯,也很有發展前景。但正做得春風得意時,他從頭開始,轉而做了法官,收入降低不少,但那是他從小的理想。作為妻子,我會告訴他,你如果做這個選擇,我會有哪些擔憂,比如說家庭經濟的安排、生活的安排等等。作為回應,他會告訴我他自己的考慮。雖然對於他的選擇,我並不能十分理解,但我會尊重他,因為選擇職業、追逐夢想,這是他自己的事情。
其實,別人的事情和自己的事情都好解決,麻煩的是「我們的事」,而最麻煩的是「孩子的事情」,因為我們都想給他最好的,可往往意見又不統一。這時要怎麼辦呢?我們用到的原則叫「權責利對應」,誰承擔了責任,就一定要賦予他同等的權利和利益。而現在的我們往往是,請老人來幫助照顧孩子,卻處處希望他們按照我們的方式去做,這就太不公平了。
我家孩子現在11歲了,到目前為止常常還需要外婆喂飯。為什麼?因為他的飲食都是我媽媽在負責,工作日期間我沒有辦法每天回家陪他吃飯,所以全都交給外婆。我尊重我媽媽的權利,她用她的方式喂養,如果有困難我可以幫忙,出了什麼問題也由我來承擔。
而孩子的學習是由我負責的。現在很多小孩都在外面補課,但我家的孩子從不,老人有時也很焦慮。我告訴他們不要急,未來他們成績的好壞完全是我的責任,他們只管他健不健康就好了。
我們中國人,很多缺乏所謂「個體邊界」的概念,尤其是在親人之間,恨不得用愛緊緊包裹著對方,苦口婆心地對他們說「按我說的做沒錯」,不給對方出錯、碰壁的機會,尤其是在對待孩子時。現在很多年輕人碰到一點情感上的挫折就容易情緒崩潰,很多時候是之前從沒得到過歷練,他們被家人「保護得太好」。但其實,有時人們只有「撞了南牆」才會回頭、才知道拐彎,才知道什麼樣的人才是真的好。
我們一直在尋求「共信」,但其實我們更應該尋找對差異的處理。在我家裡,一般情況下旅行安排都是我在做的。我特別討厭出去旅行的時候打攪當地的朋友請我們吃飯,因為如果我們是東道主,有人來上海要到家裡來做客吃飯,自己有時也會感到很麻煩,所以就會將心比心。但我先生每次出去旅行都很喜歡去主動聯繫當地的朋友,我就經常不能理解。但他有一天跟我講了一個道理,他說:「人跟人其實是需要連接的,你不去和別人交往,其實就是在告訴別人一個概念:請你也不要來打攪我。只有禮尚往來,朋友之間才能有深度的連接。」
是不是聽上去很有道理?所以有時,做事沒有所謂「正確」與「錯誤」之分,只有不同人之間的差異。在一個家庭里,我們要做的不是讓對方因為我而活得更正確,而是要因為我,他能活得更開心一點。
來源:健康報
想了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我們的今日頭條號(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和微信公眾號(cjmn2015)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台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