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新生兒測量體溫也有這麼多學問

2020-04-01     中華現代護理雜誌


體溫是生命體徵之一,監測體溫是病情觀察的重要內容。關於體溫的測量方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如果問為什麼要這樣做,估計部分人並不清楚,我,一個工作多年的護士同樣如此。我是在被實習同學提問後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實習護士小楊學習積極性很高,凡事都愛問為什麼。前幾天,她問我:「其它科室測量體溫都是放在腋下,咱們科室怎麼把體溫計放在患兒的背部?」她的話讓我一愣,大家都這樣做,沒有誰說不可以呀。是從何時開始的,有什麼循證依據,我還真不太清楚。既然問題來了,那就找找證據吧!


通過檢索文獻,我心中有底了。


於是將她帶到患兒的暖箱前:你看,這是一個出生不到1小時的患兒,為了保持孩子的體溫,在處理患兒的皮膚時,脖子、腋窩、大腿根部的胎脂並沒有清理,如果在腋窩處測量體溫,由於胎脂的屏障作用,影響體溫的測量。」


接著我又帶她到一個早產兒的暖箱前,「你看,這個患兒才1000多克,如果把體溫計放在腋窩測量的話,水銀頭不能完全被覆蓋住,可能會導致測量結果的不準確。"


基於新生兒自身的特殊性,工作中我們不能按照成人的方式去測量體溫。


聽後,她表示明白了,但又說還有一些問題不太明白,下面逐一解答她的問題。


問題一:新生兒哪些部位可用來測量體溫?

新生兒出生後需要接連闖數關,其中體溫排在第一位。由於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皮下脂肪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體溫可隨外界環境變化出現較大波動,過低的體溫可對患兒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甚至導致死亡。因此,監測體溫是病情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

直腸溫度測量的是體核溫度,是檢測3個月以下嬰兒發燒的標準,大多數確定幼兒嚴重感染風險的研究觀察的均是直腸溫度。不足之處是操作中有可能引起排便反射甚至直腸損傷,早產兒更容易發生。此外,中性粒細胞減少患兒禁止直腸測溫。測量時宜採用帶蓋的直腸電子體溫計。玻璃溫度計有破裂的危險,會傷及患兒及引起傳染病傳染的風險。


鑒於此,在嬰兒中,腋溫最常替代直腸溫度,但它始終低於直腸溫度, 正常值為36.5-37.5℃。早產兒皮下脂肪少,體溫計可能與腋下皮膚不完全接觸,測量時需要專人固定,增加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新生兒無合作能力,口腔溫度也不宜。


鑒於這幾種方法的局限性,不少學者嘗試研究在其它部位進行體溫測量。沈潔通過對文獻的研究,認為除了直腸和腋窩外,頸部、背部肩胛區、腹部、鼓膜部、臀部、腰部均可用來測量體溫。


問題二:測量體溫需要什麼樣的工具?

目前國內用於新生兒體溫測量的工具主要有以下幾種:水銀體溫計、耳道式體溫計、紅外線體溫測量儀、膚溫傳感器。

傳統水銀溫度計較為準確,但易破碎,暴露後不容易回收,可造成環境污染,若操作不當極易折斷體溫計而損傷肛門及直腸黏膜, 甚至會造成穿孔。儘管目前水銀體溫計仍在廣泛使用,但從長遠來看,可被電子體溫計取代 。


紅外線體溫測量儀受外部條件影響較大,準確性較水銀溫度計差,但測量時需要的時間較短,從提高工作效率方面來說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工具。


耳道式體溫計測量快速且結果較準確,適用所有新生兒的體溫測定。


遠紅外線輻射台或暖箱自帶的膚溫傳感器可持續監測體溫,探頭應粘貼在臍周,操作方便,對患兒影響較少。

總之,4種工具各有優點,臨床需結合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使用。


問題三:各個部位測量體溫時間相同嗎?

《護理學基礎》 指出腋下溫度的測量時間為10 min。然而越來越多的學者通過研究證明 5 min和10 min並無明顯的差異。


張素真,蔡秋妮,蔣傲等通過研究得出:3 min 測溫方法與 5 min 測溫法、 3 min 測溫法與 10 min 測溫法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但 5 min 與 10 min 測溫法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理由:在測量 5 min 後水銀已充分受熱膨脹, 即使延長測量時間, 體溫計的讀數也不會產生變化。所以5 min 背部測溫法可取代10 min 背部測溫法。


李佳,曹曉梅,許莉的研究發現:暖箱中的早產兒體溫測量時間取決於患兒體重,體重<1500 g的患兒需測量10 min,體重≥1500 g的患兒需測量5 min。


任艷芳,李淑蘭,甄麗娟,何曉晴的研究結論為:縮短新生兒腋溫測量的時間至3分鐘,可減少患兒熱量流失、避免意外的發生,同時能夠提高護理人員工作效率,並且其操作方便、準確、快捷,值得臨床應用。


問題四:聽說有人把體溫表放在背部,還有人放在脖子處、這些說法有依據嗎?

張素真,蔡秋妮,蔣傲等的研究表明:在背部測量和腋窩一樣能較準確獲得新生兒的真實體溫。該方法既可以減少暖箱內患兒的不適感,又可減輕護士工作量,安全有效,方便實用,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理論依據:新生兒背部肩胛間的血管較豐富,有棕色脂肪分布, 而患兒尚未學會翻身,不易造成體溫計脫落影響體溫測量結果。且在患兒身體重力的作用下,體溫計被壓緊, 水銀端與身體緊密貼合,測溫時不需護士扶持,也不需要更換體位,可減少開暖箱的時間,簡單方便安全。


陳煒通過研究發現頸部與腋下所測量的體溫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頸部測溫法測量部位暴露於體表,不會損傷新生兒,具有測量方便、安全、準確度高等優點。


測量體溫很常見,但多數人是大家怎麼做我也怎麼做,不會思考其中所涵蓋的問題。其實長久以來,護生的學校學習,臨床工作帶教,一直沿襲經驗式教學。但是,在醫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或許今天認為是正確的說法,幾年後可能就被認為是錯的。所以,工作中凡事多思考些為什麼,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我們的臨床護士都能用知識武裝大腦,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參考文獻:

[1]沈潔.關於新生兒體溫測量方法的研究進展[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03):298-299.

[2]張素真,蔡秋妮,蔣傲,陳採茶.暖箱內早產兒體溫測量方式及時間的探討[J].護理管理雜誌,2015,15(01):73-74.

[3]李佳,曹曉梅,許莉.NICU暖箱內早產兒肩胛下體溫測量時間與體重關係的探討[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誌,2017,2(15):108.

[4]任艷芳,李淑蘭,甄麗娟,何曉晴.新生兒水銀體溫計腋溫測量時間的探討[J].中國醫刊,2015,50(03):100-102.

[5]陳煒.新生兒頸部測溫的探討[ J ].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10,12(5):701.


想了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我們的今日頭條號(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和微信公眾號(cjmn2015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台投稿:[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34-OXEBrZ4kL1Viihg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