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自控力的人更容易陷入危機,智慧父母從生活中培養孩子自控力

2019-10-17     銀花育兒

陪孩子寫作業,成了很多父母的內傷。

「不陪著孩子寫作業可真不行,要不作業就得寫到半夜,這陪孩子寫作業什麼時候才是頭啊?你說怎麼能讓孩子自覺點呢?」

現實的情況是,如果家長、老師對孩子的要求嚴一點兒,孩子還能按照要求去做;可要是家長、老師的要求松一點兒,孩子就會隨意敷衍,越大越難管教,甚至朝著相反的方向去做。

所以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自控力。

什麼是自控力

自控力,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指對一個人自身的衝動、感情、慾望、面對一些事物、突發事件、感情問題、面對金錢權利等等一系列的誘惑。自控力是「我想要」,「我要做」「我不要」三種力量的總稱。是能否自我支配的一種能力。

一個人能夠控制自己,支配自己,並自覺地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它表現為既善於促使自己完成應當完成的任務,又善於控制自己的不良行為。通過調節自我的心態,增強自我的意志力來提高,在適合的時間做適合的事。

為什麼孩子缺乏自控力

1.與孩子大腦的前額皮質發育有關

在人類的大腦里,有個部位叫前額皮質,神經學家認為,它的主要作用是讓人選擇「更難的事」,這正是自控力想要的方向。

但我們孩子的前額皮質一直處於發育的過程,自控力還不成熟,坐不住、無法長時間專注,抵制不了糖果的誘惑,做事情容易半途而廢,是很正常的,尤其是3歲以前的幼兒。

2.父母為孩子做的太多了

孩子自控力差除了跟大腦發育有關,跟家長為孩子做的過多也有關係。

早上送孩子去學校,碰到了一位媽媽騎車帶著孩子往學校趕,到了學校門口,媽媽發現忘了給孩子帶書包了,就把孩子放在了學校門口,自己掉頭回家取書包。

看著媽媽匆忙的背影,這個上四年級的男孩在媽媽身後隨口罵了聲「傻子」,並表現出一副鄙夷的神情。

看著那位媽媽急匆匆離去的背影,我忽然有點為這位媽媽擔心,難道她從來就沒有告訴過孩子:背書包、讀書、上學是他自己的事嗎?

孩子之所以沒有責任心,缺乏約束力,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事管得過多過濫所造成的結果。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些現像:

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常常不讓玩這不讓碰那,對孩子種種限制;長大了,家務可以不做,家庭作業家長給輔導,孩子的朋友家長給選定,孩子的業餘生活家長給確定……孩子除了好好學習,其它的家長都可以代勞。

孩子從小就不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該做的事,哪些是自己該思考的問題,哪些是自己必須要經歷的磨練,他們只知道聽家長的話,被動地做個所謂的好孩子。常此以往,孩子長大後也易成為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

3.不信任孩子能做好自己的事

為什麼我們的父母要控制自己的孩子,安排好一切?根源還是父母不信任孩子,沒有把孩子當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待。

因為父母不相信孩子能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於是替他做了他的決定,替他走了他的路。

由此才造成了孩子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不強的客觀現實。

家長沒對孩子進行自我管理的教育,孩子腦袋裡沒有責任意識這根弦,出了差錯,當然只會責怪別人,而不會責怪自己。

很多家子說:孩子就是孩子,哪能放心,要是不陪著作業要寫到半夜11點,要是不看著孩子,就能一直玩手機不停歇……孩子就是沒有自控力。

可是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就是要做強勢的父母嗎?

我舅媽一直比較強勢,我表弟從小就是個聽話的孩子,不言不語的,上了大學的他在脫離了我舅媽的監督管教下,徹底放飛自我,沉迷遊戲,學業一路亮紅燈,大學能不能畢業都是未知數。

如果孩子從小在父母的控制下生活的話,雖然表現得很乖、很聽話,一旦脫離了父母的監督,孩子往往會表現得特別沒有自控力,尤其是現在的社會誘惑如此多,一個沒有自控力的孩子也更容易陷入生活的陷阱不能自拔。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不是做強勢的父母,因為強勢的父母只能教導出聽話的孩子,而不是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孩子。

「但幸好,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樣,是可以鍛鍊的。我們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訓練,幫助孩子獲得更強的自控力(意志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1.不違背孩子的年齡特點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我們知道自控力和大腦的發育有關,而負責判斷、推理、調節等工作的大腦前額葉在兒童期和青少年期一直在發展,直到20幾歲才完全成熟,所以我們不能拿成人的標準去要求我們的孩子。

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體特點,因為有的孩子天生的自控力要強一些,適應比較容易,有的要弱一些,適應起來要差一些,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幫助,這都是正常的,所以我們要考慮孩子的發育現狀,不運用過分的方法,在各種環境中注重孩子自控力的培養。

2.通過遊戲讓孩子練習自我控制

「請你像我這樣做」,這個遊戲非常適合三歲左右低齡段的孩子,因為,三四歲孩子的前額葉皮質發育還不完善,這時候的自控力訓練更多是實現行為與意志的配合,遊戲過程中,孩子要集中精神,跟著做出同樣的動作,就是意志控制行為的最佳練習!

「躲貓貓」,通常年齡越小的孩子越容易暴露目標,而大點的孩子會更沉得住氣,經常玩「躲貓貓」遊戲,可以充分鍛鍊孩子的自控力。

還有「木頭人」、「誰先笑」等遊戲,效果都不錯。在遊戲的情境里,孩子更樂意主動控制自己。

3. 讓孩子學會短暫的等待

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一歲到三歲的孩子,慢慢就具備了短暫等待的能力。生活中,我們可以有意製造讓孩子學會等待的機會。

比如:孩子想要吃從冰箱裡剛拿出來的東西,我們可以跟孩子說要等5分鐘才可以吃,這樣不涼肚子;孩子想要馬上知道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說我們思考3分鐘再交換答案吧……

短暫等待不僅能提高孩子自控力,同時也能讓孩子更好地適應以後的集體生活。

因為孩子在學校,進入社會中時,別人不會像父母一樣會隨時給他關注和回應,從小練習過短暫等待的孩子會更容易適應社會,也更能體諒他人。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心理學研究證實,自控力有人天生強一些,有人天生弱一些,天生強一些的人若後天不訓練也會退化,就算天生弱,後期只要訓練跟上,一樣也能變強。所以父母不要強迫控制孩子,在生活中多做一些有利於自控力發展的遊戲,讓孩子學會短暫的等待,都是不錯的選擇。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

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明辨是非、分清美醜,能夠自覺抵禦各種不良信息的誘惑和侵害,能夠按照既定的目標努力奮鬥,這就是成功。

自控力比智商更重要,它關乎孩子的學業,有利於孩子的人際交往,更關乎到孩子對誘惑的抵制力。智慧父母在愛孩子、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高級育嬰師,有多年母嬰護理經驗,是多網絡平台原創、簽約作者。關注母嬰健康和0-10歲孩子的養育和教育,同時也是二孩媽媽,歡迎關注銀花育兒,育兒路上我們在一起!

原創不易,看完受累點個贊吧,也歡迎您的轉發和觀點的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62U3W0BMH2_cNUg3I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