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宅家帶娃,和孩子一起玩錢的遊戲,讓孩子的財商高一截

2020-02-08     銀花育兒

文/銀花

我曾經幻想過無數次,要是能放個長假多好啊,這一天在今年的春節終於實現。但因為疫情,我們和孩子都延遲復工開學。曾經幻想過的美好,只過了幾天就開始無聊了,尤其是孩子常常追問:「媽媽,我想出去玩,我們什麼時候能出去啊?」

看著孩子無聊的樣子,出去是不能了,那我們就來玩玩遊戲吧。而只要提供足夠的道具,我們的遊戲既能讓孩子體驗生活,又能消除孩子無聊的日子,所以我們決定玩財商遊戲,而孩子們也歡喜雀躍。


1.我是果農

秋天了,果農們豐收了,收了很多的水果,有蘋果,橘子,香蕉(這些水果都是孩子們畫在紙盒上的,然後剪成個,再準備三個小紙盒),根據孩子的年齡,「水果」的種類可以準備一種或多種,準備的數量可以不一樣,比如蘋果10個,橘子6個,香蕉8個,再準備數字6、8、10卡片。準備錢幣,紙幣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各一張,硬幣1元、1角各10個。

數一數

遊戲的玩法:爸爸收穫了3個蘋果,媽媽收穫了4個蘋果,寶寶收穫了3個蘋果,讓寶寶數一數大家手中各有幾個蘋果,一共有幾個蘋果。以此再分橘子、香蕉,讓寶寶數一數。


比一比

遊戲的玩法:寶寶知道收穫了10個蘋果,6個橘子、8根香蕉,讓寶寶比一比哪種水果多,哪種水果少。

數字配對

遊戲玩法:讓寶寶把數字卡片6、8、10分別放在裝在水果的紙盒裡。

平均分

遊戲玩法:6個橘子,怎麼平均分給爸爸媽媽寶寶三個人。

遊戲目的:培養孩子對數字的敏感性

2.我是遠古人

遊戲的玩法:讓孩子扮演角色。可以告訴孩子,錢是貨幣,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是沒有錢的,人們要什麼東西,是通過物和物來交換的。孩子和家長扮演遠古人,拿著各種物品在集市上。比如爸爸收穫的蘋果很多,可是吃不完,想要吃橘子,這時候寶寶收穫的橘子也吃不完,想要吃蘋果,這個時候寶寶和爸爸就能交換了。可是如果寶寶不想要蘋果,想要香蕉怎麼辦,那就只能找別人了,所以真的好麻煩啊,因此人們找了個有價值的東西,作為交換的媒介,方便交易,中間這個充當等價物的東西就是貨幣。通過扮演角色,在交易中遇見的問題,讓孩子了解錢的來歷。


拿出1元紙幣、1元硬幣、一角硬幣、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紙幣各一張,教孩子認識錢幣。

遊戲目的:讓孩子了解錢是怎麼來的,並學會認識人民幣。

3.我是店員

遊戲的玩法:創建一個商店,裡面的水果、玩具都要明碼標價,告訴寶寶多少錢,可以買到某樣東西。寶寶可以扮演顧客,每買一樣東西都要付錢才能離開,也可以扮演店員,提醒顧客購買的貨物需要付款多少。

遊戲目的:了解錢的用處,加深孩子對錢的認識

4.今天我當家

遊戲玩法:給孩子100元,讓孩子當家買東西。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教孩子「想要」和「需要」的區別,精打細算地過日子,珍惜每一分錢。


遊戲目的:教會孩子學會理性消費

5.我是慈善家

遊戲的玩法:參加公益活動可以模擬給受災的人捐款,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目的:教孩子正確對待金錢。

常和孩子玩一些財商方面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對金錢有一個初步的價值觀。

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

山西的段女士夫婦,從浙江打工回到山西老家,因為疫情的需要,從外地回老家要離家隔離,於是就給了8歲的兒子一個手機,以方便聯繫,可就幾天的時間,熊孩子玩遊戲,刷爆了媽媽的信用卡,充了13000多元的遊戲幣,母親段女士得知崩潰大哭:我一年也存不了這麼多錢啊!


財商,是一個人與金錢打交道的能力,是理財的智慧,它已經成為與智商情商並列的現代社會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質。

財商教育專家馬春慧曾說: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來會有人代你去教他,而這個人很可能是債主、奸商、甚至騙子。」

《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中也提到,沒有金錢意識的孩子長大後會碰到這4個問題:沒有節制消費的意識、沒有需求排序的意識、沒有投資意識和沒有危險意識。

德國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認為:理財能力是孩子將來在生活和事業上具有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這是一種素質,它關係到人一生的生存和幸福。

所以,財商教育不僅與財富有關,更是孩子人格培養的重要部分,也是孩子未來能否生存幸福的保障。


劍橋大學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的智力已經足以理解簡單的財務課程,大多數孩子在七歲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基本的理財習慣。先給孩子一個初步的金錢觀,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再階段性地去培養他正確的金錢觀念,這在家庭中是完全可以做到。

1.在嘮叨中給孩子基本的金錢觀

在孩子3歲後,我們就可以跟孩子說說關於錢的那些事:比如,你看爸爸(媽媽)經常不在家,是因為賺錢不容易,所以我們花錢不能隨便花,要有計劃地花,要先想一想,否則真正需要用錢的時候,又沒有,那將會是很痛苦的。

所以到超市買東西,我們可以和孩子把需要買的東西列個清單,對於孩子想要的東西,我們可以根據情況可買可不買,這樣孩子也能理解。


我不贊成孩子做家事,父母給錢的做法。作為家庭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應該讓家更好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是品質,更是責任。所以到了孩子6歲後,一定要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來,而跟給孩子的零用錢不掛鉤。

我們可以在固定的日子,給孩子固定數目的零用錢,不要隨心所欲地給孩子零用錢。

錢是需要勞動、工作賺取的,不隨便亂花錢,不拿做家務事賺錢,這些都是最基本的金錢觀。

2.引導孩子怎麼花零用錢

對於小孩子來說,他怎麼花自己的零用錢,也藏著孩子的金錢觀,是需要家長引導的。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把零用錢按照固定的比例分成三份,放在三個罐子裡,這三個罐子分別代表消費、捐獻與儲蓄。


「消費」的罐子主要用於平時日常性的購物和消費,對於這個部分,家長不必做過多的約束;

「捐獻」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意味著「分享」,這些錢可以給朋友或長輩買禮物,或者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可以培養孩子耐心、友善的品質,罐子裡放的錢越多,能幫助的人就越多,孩子就會有一種目標實現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儲蓄」意味著一定時期的存錢,家長們可以把孩子近期想要的東西貼在罐子上,激勵孩子為目標而存錢。

引導孩子正確使用零花錢,也會讓孩子逐漸學會規劃自己的支出。

3.當用不省,當省不用

錢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所以,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他要花錢,一定要讓孩子說出花錢的計劃。


「媽媽,我上一節琴課要花200塊錢,太貴了,要不我就不學了。」

「媽媽,這個小玩具才5塊錢,這麼便宜,你就給我買吧。」

當孩子有這樣的心態時,我們該如何應對?

花錢多少不是花錢的依據,而應做到有計劃地花錢。當用不能省,當省不能用,如果因為數額小,就認為不重要,這是不對的,因為一萬塊錢,也是由一塊錢累積而成的。花錢沒有大小之分,只有當用不當用。

4.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錢要用辛勤的勞動才能換來,錢可以帶來一定的物質滿足,但金錢不代表一切,幸福、成就、愛、真正的友誼和快樂並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的;學會選擇金錢,也要學會放棄金錢,千萬不能被金錢所左右,成為它的犧牲品。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我們可以聯繫生活跟孩子講解,當孩子年齡大一些了,我們可以跟孩子探討有關金錢的問題。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錢人人都喜歡,賺錢的門道有很多,但是一定要賺合理的錢

勤勞、耐心、節儉、慷慨......這些品質並不專屬於某一種人,想要培養出這些品質,父母要有意識地引導,而父母首先自己就要擁有正確的金錢觀。

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對許多父母來說,與孩子談錢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但我們跟孩子談錢,並不是希望他以後能成為大富翁,而是希望孩子能夠明白,付出與收穫的意義,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

德國詩人歌德曾說過:「誰若不能主宰自己,誰就永遠是個奴隸。」讓孩子做金錢的主人,孩子才能有光明的未來。

這個假期有點長,但是對孩子的財商教育越早越好!

高級育嬰師,兩孩媽媽,關注母嬰健康和0-10歲孩子的養育和教育。想要獲得更多育兒資訊,歡迎關注銀花育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P9JnAB3uTiws8Kqff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