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男孩跳樓身亡,請別做誅心的父母,衝動是魔鬼

2020-09-25     銀花育兒

原標題:14歲男孩跳樓身亡,請別做誅心的父母,衝動是魔鬼

文/銀花

生命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是極為珍貴的。然而,在湖北武漢江夏一中,初三男孩張某銳,卻爬上了學校的5樓教學樓圍牆,縱身一躍,讓自己的生命靜止在了14歲。

9月17號,14歲的初三男孩張某銳,因和其他兩名學生在教室里玩撲克牌被請了家長,他媽媽來到學校後,氣勢洶洶地走到兒子面前,在五樓的樓道里,扇了他兩個耳光。

視頻中顯示:媽媽第一個耳光扇下去時,和媽媽差不多高的男孩往右邊躲了躲,抬手想要擋住,但媽媽沖他大吼並辱罵,孩子低頭不語,接著他媽媽又扇了他第二個耳光,男孩沒動,他媽媽一邊辱罵,一邊用手掐住男孩的脖子,頂著往牆上撞,男孩踉蹌了幾步,依舊低頭沉默不語。這時候有人來勸這位媽媽,但從視頻里看出,她好像還在訓斥著男孩。

男孩媽媽被人拉走後,男孩用袖子擦了擦眼淚,呆呆地站在原地,轉身看了一眼樓下,又望向母親離去的方向,默立了2分鐘後,他爬上圍欄,一躍而下,隨後傷勢嚴重的張某銳,被宣告不治身亡,年僅14歲的少年,就這麼倉促地告別了世界。

1.被媽媽扇耳光打掉的自尊

看完這個視頻,讓我痛心了許久,我不知道男孩在跳樓前的那兩分鐘想了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被媽媽當眾羞辱的青春期男孩,是氣憤、沮喪、羞愧和絕望的,在這種感受下使男孩產生了衝動的行為,或許男孩只想停止眼前讓他難受的狀態,但是讓他能想到的解決途徑,只有死,而這樣的預演可能不止這一次。

就像有網友評論的:他不可能只因為媽媽的兩個巴掌就跳樓,應該是平時想過多次了,而媽媽當眾打自己,這種情緒沒收住,加上旁邊又有自殺的條件,於是便做了。

因為與兒童期和成人階段相比,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情緒不穩定,經常大起大落,對待消極方式做出的反應更強烈。

2.相比體罰,語言暴力一樣能誅心

家長常常喜歡用一種」辛苦「的姿態來讓孩子順從:「我為了養你這麼辛苦,你應該理解我、聽我的!」

福柯曾在《巔峰和文明》中寫道:在種種社會規條約束下,大部分人都已經捨棄身體的暴力,從而選擇一種更文明的暴力--語言暴力,繼續實現對他人的傷害。

雖然這種暴力不攻身,卻專攻心,傷害指數更驚人。兇器傷人是看得見的,可是語言對心靈的傷害,尤其是從最親近的人嘴裡說出來,它的鋒利程度加倍,謀殺了孩子的尊嚴,甚至一生。因為當一個人長期生活在語言暴力里,就會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都不會有愛意,取而代之的是無助和痛苦。

幾米在《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里寫過一句話:

為什麼風可以那麼溫柔地對樹說話,而你卻永遠學不會對我溫柔地說話呢?

我外甥女說:「姨媽,我媽對所有人都笑臉相迎,溫柔體貼,為什麼對我總是命令、斥責,各種看不上呢?我就是她眼中那個最差的孩子!「

孩子被母親打耳光跳樓看似偶然,實質上是孩子長久以來的絕望。

3.父母才是孩子成長的避風港

有人指責說:「現在的孩子是溫室里的花朵,承擔不了風雨,就連一點批評和責備都承擔不了。」

也有很多家長不理解,不就是罵了他幾句,打了兩巴掌,至於尋死嗎?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對一切都是好奇的,他們還沒有成長到能夠抵禦一切風雨,而父母就是他們最以信賴的避風港灣。

可是這個避風港總是以愛之名,期望孩子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可卻從來不曾問過孩子自己想成為什麼樣子,常常狂風暴雨,你讓孩子怎麼在這港灣里療成長的傷痛?

每當孩子經歷的壓力想要找父母傾訴時,要麼得到的是一頓批評指責嘲諷,要麼就是忽視,孩子再遇到難事,憑藉以往的經歷,還是算了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一個想要逃離父母、一心赴死的孩子,其實已經被父母傷得徹徹底底了。

電視劇《以家之名》中,人人都羨慕李尖尖,因為她有一個暖爸李海潮,而這位爸爸總是願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有時候吧,這孩子犯的錯都是小錯,這絕大多數的大錯都是大人犯的,這大人還沒小孩勇敢,連承認錯誤的勇氣都沒有。」

如果我們有更多願意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樂於反思自己的家長,才可能出現幸福的孩子!

父母與子女,是一場特殊的相遇,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誰也做不到十分完美,但起碼我們可以這樣做:

1.教育孩子前請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人都是情緒的動物,我們沒法控制,但可以調節和疏導自己的情緒。

我們知道,這位男孩的母親也並不容易,人到中年,除了要面對工作和生活的各種壓力,當她還要拿出額外的時間和精力去應對孩子在學校因沒有遵守紀律的問題時,她必然也有情緒和壓力,要做到教育的專業、理性、克制的話,難度是相當高的。

但是在情緒下就直接教育的方式並沒有效果,相反只有傷害。因此,如果孩子犯了錯,請先處理好情緒,再進行教育吧。

2.孩子,你的生命不僅是屬於你自己的,還屬於愛你的人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有關「如何預防青少年自殺」的授課演講中,收到了一個孩子遞上的一張紙條:「生命是我自己的,我為什麼不能決定我的生命。」

李教授篤定地說:「說這話的孩子,一定沒有研究過生命起源,如果研究了生命起源,就知道生命不是你自己的。」

動物在生下來不久就能自己照顧自己了,但是一歲內的孩子,什麼都不會,完全需要依靠撫養人才能生存,可以說在3歲前,孩子都是需要父母精心的呵護和養育的,這就意味著人只要活下來,就欠了父母一個債。

因此,我們要告訴孩子:生命是上天賜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沒有人可以隨意剝奪,就是自己也不可以,因為每個人的生命不止屬於自己,還屬於所有愛你的人。

3.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身體健康,往往父母很關心,比如孩子個子、體重,可是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往往關注較少。

很多父母都盼著子女成龍成鳳,最起碼也希望孩子能夠過得比自己好,所以只能壓迫孩子要學習好,要考上重點學校,但是壓迫下的孩子可能適得其反,他們可能不僅不願意念書,會叛逆,更會導致有些心理能力差的孩子抑鬱,不快樂,甚至是自殺。

其實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才是父母最該想要的。

我們的以前的一些觀點和認知,也許並不適合時代的發展。

曾看過一個報道,說北京一個年輕人,為了圓自己的出國夢,賣掉了在北京的房子,錢湊好了,他也出國了,在國外辛苦讀書、打工、經商賺錢。在十幾年裡,他也的確賺到了一些錢,可是回到國內發現,他曾經賣掉的房子現在的價值,遠遠超過現在他的身家。

這個人後悔嗎?當然後悔,要不然也不會上新聞。傾盡一生換來的生活,其實抵不上原來的,所以選擇比努力重要啊。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同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秉持的一些觀點,真的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嗎?

我相信現在最痛的莫過於張某瑞的媽媽,因為這個結果是她不曾想到的。如果時間能夠重來,我相信當被老師叫後,媽媽會平復情緒,平靜地把男孩帶回家,然後通過溝通,了解他做這件事情的原因,並給以孩子理解,初三的學習任務重,壓力不小,除了違背校規,我們還可以採用哪些方式減壓。

當孩子能把自己的想法向媽媽傾訴,也就能糾正自己的行為,更知道應該怎麼做了。

父母和孩子,可能都希望彼此完美,但誰也做不到十分完美。

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多給父母一些時間和機會,教會父母如何更好地愛自己;我也希望我們的父母能多給自己的孩子一些寬容理解和鼓勵,讓孩子在愛中成長。

這是一場悲劇,希望再也不要重演!

高級育兒師,關注母嬰健康,孩子的養育和教育,獲取更多育兒資訊,歡迎關注銀花育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U69xXQBLq-Ct6CZDc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