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銀花 文章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和轉載!
在很多人的眼裡寶寶黏媽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可閨蜜的寶寶敏敏特別黏的人不是媽媽,而是爸爸。
敏敏常說的話是「爸爸陪我玩」「我要爸爸」「我喜歡爸爸」。我們對敏敏這麼黏爸爸想取經時,閨蜜給了爸爸們一個問卷調查。
1.當寶寶哭鬧時,你會耐心的哄他嗎?
2.當寶寶有生理需要時,你會幫寶寶泡牛奶、換尿布嗎?
3.你會給寶寶講睡前故事,陪寶寶散步或者玩遊戲嗎?
4.你有常常抱一抱寶寶,跟寶寶說說話嗎?
5.你會在每天寶寶睡著前回到家嗎?
6.每天陪寶寶專心玩的時間有沒有1小時?
如果以上幾個問題,爸爸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寶寶不黏爸爸是正常的,因為爸爸在寶寶的世界裡只是一個不陌生的熟悉人而已。
為什麼寶寶不黏爸爸
1.爸爸陪伴少
「我家寶爸回來很少陪寶寶,即使陪孩子他也是經常刷手機,有時候孩子跟他說話都聽不見……」
在2歲前,寶寶黏媽媽是正常的。除了10月懷胎,寶寶從出生起,媽媽24小時的陪護,全年無休的照看,媽媽忙碌的身影就印在了寶寶的眼裡,媽媽們總是能一眼洞察寶寶的需要和需求,所以寶寶對媽媽會更加熟悉、依賴。
而爸爸們普遍比較粗線條,再加上爸爸也習慣於用忙於打拚事業,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為由,躲避與孩子的相處時間,如果孩子找自己了,對孩子常用的話語是:「去找你媽媽......
由於爸爸對寶寶的陪伴少,即使有風塵僕僕的下班後親吻、吃飯桌上的逗弄,寶寶和爸爸之間總會保持一種距離美,在寶寶眼裡「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誰願意陪寶寶玩、陪寶寶瘋,誰更對自己用心,寶寶就會更黏誰!
2.爸爸和寶寶交流少
我家寶寶兩歲多時,喜歡去商場的淘氣包玩,有天寶寶偏要去淘氣包,因為比較晚了,我家寶爸直接就來句「不能去」,沒下文了。孩子正在興頭上,聽了這話特別委屈地哇哇大哭起來。我抱了抱孩子,等寶寶的情緒平穩點了,我就告訴她為什麼今天我們不能去淘氣包,因為時間太晚了,淘氣包的叔叔阿姨也要下班陪自己的寶寶了,不過我們可以改天早點兒去。沒有頑固不講道理的孩子,只有不會與孩子交流的家長。
「媽媽,那麼我們明天早點去可不可以」?
從媽媽肚子裡有了小寶寶的那一刻開始,胎教是父母和寶寶之間的第一種交流方式;當寶寶出生後,眼神、回應、擁抱、喂奶就成了父母與寶寶之間的第二種交流方式;當寶寶開始吱呀學語,言語、擁抱、親吻就成了與父母的第三種交流方式……
但我們的爸爸們會很少主動去夸孩子,去問孩子的需求,關注孩子的需要,更有部分爸爸不願意主動抱孩子。
雖然很多爸爸覺得自己對孩子愛的很深,但是孩子就是感受不到,很大原因是缺少了與孩子的交流。與孩子的交流有很多方式,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爸爸願意陪孩子,哪怕每天一小時的陪伴,也好過孩子在你身邊,你玩著手機,孩子喊你半天沒有回應,或是很敷衍地回應一句。
3.爸爸沒耐心
我家大寶小時候特別愛玩「躲貓貓」的遊戲,常常把自己的頭用被子蓋住,能露出半個屁股在外面,讓我們去把她找出來。
這個遊戲孩子能玩一遍又一遍。而我家寶爸玩一兩次就不願意陪著玩了,他覺得這個孩子玩的太幼稚了。
而給孩子講故事也是如此,因為孩子有時候一本繪本要講好幾遍,可孩子爸最多給講兩遍就不願意講了。
這樣的事情發生多了,導致孩子也不願意跟他玩,會排斥爸爸,甚至有時候還會直接說:「我不喜歡爸爸......」
「沒耐心」大概是所有爸爸們的通病,爸爸們的耐心真的只夠陪孩子玩幾分鐘的,在寶寶眼裡很好玩的事情,在爸爸眼裡會覺得很傻、很幼稚,不願意陪玩。
寶寶的認知能力還有限,很多東西要說好幾遍才能明白,如果爸爸很急躁,不想耐下性子重複解釋,也是在為寶寶認識、理解這個世界設置障礙。
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當家裡寶寶哭泣時,一般媽媽會溫柔地哄,而爸爸們通常是轉身離開,躲起來玩手機,當起了隱形爸爸,總保持一種眼不見為凈的態度,寶寶感受不到爸爸對自己的耐心和愛心,自然也不願意黏爸爸了。
4.爸爸愛生氣
如果寶爸沒耐心,經常又總是會板著臉凶凶的,沉默、嚴肅又認真,連說話的聲音都會比媽媽大好多個分貝,寶寶也是會害怕的。
比如,爸爸們動不動就會大聲對孩子說話,在孩子眼裡,就是爸爸發脾氣了,我惹爸爸不高興了:「完了,爸爸又要發脾氣了……」
小孩子天生熱愛探索,而有些爸爸把孩子的探索行為看成了是「調皮」「不聽話」,所以經常會出現斥責的語調和聲音。
其實,爸爸的愛毫不遜色媽媽,只是爸爸很多時候不知道如何做。孩子呢,也沒有真心不喜歡爸爸,他就是覺得爸爸凶、嚴肅、不好玩。
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在《媽媽的心靈課》里說,正常情況下,爸爸是否能夠真正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寶寶,這要取決於媽媽怎麼做。
媽媽如何讓爸爸更好地陪伴孩子
1.陪孩子參加親子活動
親子活動能夠讓爸爸們更快的了解孩子,走進孩子內心。我在全職的那段時間,是個全能媽媽,家裡的一切事情能自己做就自己做,孩子的養育也是如此,從不主動讓爸爸去參與,久而久之爸爸就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孩子的成長中表現得好也是應該的,而缺少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參與感,自然也不能了解自己的孩子。
孩子上幼兒園後,幼兒園所有的活動我都會拽上爸爸一起參加,包括一些帶孩子的親子聚會。孩子爸爸參與的越多,也就更願意陪伴孩子了,而孩子與爸爸的關係也越來越親密。有時候我工作出差,孩子跟我視頻通話時還安慰我說,有我爸爸呢,你在外面好好的。
2.給孩子講睡前故事
孩子的睡前故事是最有愛的親子互動方式,當爸爸坐在床邊講自己兒時喜愛的童話、故事時,爸爸也會和孩子一起走進五顏六色的奇妙世界,一天的疲勞煙消雲散。比起媽媽發問式的講法,孩子會更喜歡爸爸們討論式的講法,更利於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我給孩子和爸爸買過一套《小熊和世界上最好的爸爸》系列繪本,爸爸經常會和孩子討論裡面的遊戲,有時候孩子和爸爸通常還會玩裡面的小遊戲,而這套繪本她一定要讓爸爸講才願意。
3.多運用網絡技術與孩子聯絡
爸爸們在工作時,可以利用午休時間和孩子打電話聯絡感情,並將它延續成為一個你和孩子之間的秘密約定,每天的這個點和孩子聊聊他感興趣的事,分享他的快樂。媽媽也可以主動地聯繫爸爸,比如寶寶有什麼開心的事了,或是有什麼煩惱了,可以跟爸爸視頻聊天。久而久之,爸爸有力量的聲音會印在孩子的心裡。
4.和寶爸分享一點育兒過程中的小細節
有太多現實的原因讓爸爸很難參與到孩子撫養當中去,比如寶寶醒著的時候,爸爸幾乎不在家,爸爸到家的時候,寶寶又睡著了,即使偶爾爸爸在家,媽媽也會比較為難,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用得上爸爸,什麼時候又該讓爸爸別多管閒事。
其實,哪怕爸爸再忙,媽媽們都可以每天跟爸爸聊聊育兒過程中的小細節,可能在外人看來有點可笑幼稚,但對父母來說卻是特別溫馨的。
隨著孩子長大,成長中點滴的細節也越來越豐富,而多和寶爸分享育兒小細節,不僅能讓寶爸有參與感,同時也能加深夫妻的感情,這也是養育孩子的幸福吧!
爸爸的角色不能缺失,也無人能代替
1.父母的良好關係,會讓孩子擁有十足的安全感
孩子對父母關係會特別敏感,父母相親相愛,孩子會是第一個知道並感激這一事實的人,孩子也會通過變得少出問題、更知足、更好養活來表達他的感激。爸爸愛媽媽,媽媽疼爸爸,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也是家庭的基石。
2.媽媽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需要爸爸的支持
媽媽們雖然很能幹,但是如果她要一個人扛起全部重擔,既要在孩子生活中充當強壯和威嚴的角色,同時又要愛孩子,這不僅僅會讓媽媽負擔太重,同時也會把孩子搞得稀里糊塗的,因為孩子所恨的媽媽,也正是孩子從心裡最愛的那個人。
而爸爸需要經常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給與媽媽道德和精神上的支持,爸爸要以父親的形象進入孩子的生活中,讓孩子能學會同時擁有愛和恨的本事,這本身就具有了穩定性的作用。
3.自己的爸爸有區別於其它男人的獨特之處
孩子們會自然而然地理想化自己的爸爸。孩子與爸爸生活在一起,了解爸爸的為人,這些都是孩子非常寶貴的成長經驗。
每個孩子都會理想化自己的爸爸,而內心理想化的爸爸可以讓自己建立對男人的觀感,而現實的爸爸也會讓孩子感到失望,這讓孩子知道,人是有優點和缺點的,對女兒而言,這更有利於孩子與異性的相處。
對兒子來說,爸爸身上有許多正面和積極的品質,會讓孩子更有勇氣去探索。
艾里希弗洛姆在《愛的藝術》裡面是這樣形容父愛的藝術:「 父親雖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卻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 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媽媽花心思幫助爸爸和孩子認識彼此是非常有價值的。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需要與爸爸互動。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父愛就像是夜空里的啟明星,只要有它的指引和照亮,就不怕迷失方向,同時也更有利於未來與人相處的能力!
高級育嬰師,有多年母嬰護理經驗,是多網絡平台原創、簽約作者。關注母嬰健康和0-10歲孩子的養育和教育,同時也是二孩媽媽,歡迎關注銀花育兒,育兒路上我們在一起!
原創不易,看完受累點個贊吧,有任何觀點也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