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衝鋒鎗的混亂定位:表尺1000米,二戰日軍衝鋒鎗是怎麼跑偏的

2023-01-09     不正經的軍棍

原標題:二戰衝鋒鎗的混亂定位:表尺1000米,二戰日軍衝鋒鎗是怎麼跑偏的

二戰日軍輕武器被很多人詬病,其中衝鋒鎗就是日本總被黑的一點,大體上就是日本裝備衝鋒鎗少,而原因是日本缺資源、衝鋒鎗耗彈快、衝鋒鎗打不准.........諸如此類的解釋。今兒再回頭看看,日軍衝鋒鎗的那點事,為什麼裝備得少、裝備的晚、槍還帶著1500米的表尺和支架這種跑偏的操作。

先看百式衝鋒鎗的定型和裝備時間,日軍衝鋒鎗正式開始研發是在1928年以前就開始了,後來也有試驗型衝鋒鎗的陸續誕生。但是這中間,日本因為戰爭、預算等問題,導致衝鋒鎗的研發走走停停,根本沒提上速度。到最後,百式衝鋒鎗在1939年正式定型,而在1942年才開始裝備日軍部隊,但是數量非常少。

日本人的衝鋒鎗叫機関短銃,就短機槍唄。而日本人設計百式衝鋒鎗的時候,操作就按照機槍的標準來的,1500米的表尺射程、帶著兩腳架,典型的機槍特徵。但是這會兒,到步兵手裡,另一個問題就出現了。同樣是機槍,你看九九式的射程和精度,再看這機関短銃,是不是奇奇怪怪的。這樣的話,對標上,百式衝鋒鎗的位置就非常尷尬,射程又近,精度還不行。

等到1944年的時候,日軍才開始決定大規模裝備衝鋒鎗,這會兒開始弄生產線,等生產線鋪好了,一個兵工廠每個月能拿出來上千把了,已經是1945年5月了,再過仨月,日本投降,戰爭結束。

其實看這個時間,日軍衝鋒鎗其實裝備的並不是很晚,只是相對較晚。百式衝鋒鎗的定型,要早於蘇聯人的波波沙、英國人的司登,二戰那幾個主流國家的制式衝鋒鎗的定型時間上,日本並不晚。

至於日本不注重衝鋒鎗這一點,其實也很值得商榷的。同樣再看同時期的衝鋒鎗,1939年二戰爆發的時候,德軍步兵班裡沒有衝鋒鎗,蘇軍步兵班裡沒有衝鋒鎗,英軍步兵班裡沒有衝鋒鎗,美軍步兵班一樣也沒有衝鋒鎗。那麼,這會兒日軍步兵班不裝備衝鋒鎗,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早期蘇軍步兵班

二戰剛爆發那會兒,德軍手裡的MP38衝鋒鎗只裝備給了裝甲兵,當做自衛武器使用,MP40下放步兵班是後來的事。英軍壓根就沒衝鋒鎗,戰爭爆發之後,才緊急抄了個蘭切斯特衝鋒鎗(MP28),1941年才定型斯登衝鋒鎗,開始裝備部隊。蘇聯人的波波沙衝鋒鎗一樣是在1941年定型的,1942年開始飛速生產。美軍其實也是如此,美國參戰之前,也就海軍陸戰隊裝備了少了湯姆遜1928衝鋒鎗,陸軍同樣沒有,參戰之後簡化出來了湯姆遜M1開始裝備部隊。

從這裡看,歐洲國家和美國,其實也就是二戰那幾個主要參戰國,大規模裝備衝鋒鎗的時間,都不早。德國在1941年前後,蘇聯在1942年,英國人在1941年前後,美國人在1942年。日本人在1944年決定大規模裝備衝鋒鎗,時間上,其實也只差了兩年。

但是這裡要考慮另一個問題,德國人率先發現衝鋒鎗這玩意兒不錯,間接帶動了英國、蘇聯,(別說芬蘭,芬蘭那會兒的索米也沒幾把),這幾家在歐陸互毆的時候,美國人日本人都拉大栓呢,日本並沒挨過毒打,裝備晚點,也就說得過去了。被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平洋上一頓掃,幡然醒悟了。

再說說衝鋒鎗這東西的定位問題,衝鋒鎗這一詞是我國抗戰後期才開始用的,以前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時期,叫手提機關槍之類的名字。而在外國,衝鋒鎗這東西的名字,非常混亂,一個國家一個名字。

1934年現代步兵兵器圖表解中的介紹為手提機關槍

1946年兵器及術科訓練筆記湯姆遜衝鋒鎗的叫法--衝鋒鎗

1946年兵器及術科訓練筆記斯登衝鋒鎗的叫法--手提機槍

先說英文里,英文里叫submachine gun,差不多就是個小機槍的意思,但是這個詞是美國人發明的,湯姆遜衝鋒鎗誕生那會兒才有的。大英國協國家叫Machine Carbine,機械卡賓槍。而德國人叫法則是Maschinenpistole,拆開看,Maschinen,機械, pistole,手槍,機關手槍。蘇聯人叫法又不同,叫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手持機槍。日本人叫法則是機関短銃,小機槍。而我們的衝鋒鎗概念,其實類似於STG44的Sturmgewehr,Sturm意思是突擊、衝鋒,Gewehr意思是槍,合起來就是衝鋒鎗。

叫法不同,代表其定位不同,尤其是在那個時期的軍隊裡面。那會兒軍隊里的衝鋒鎗和現代軍隊的衝鋒鎗不同,現在的衝鋒鎗已經很成熟了,而二戰時期各國都在摸索衝鋒鎗該怎麼用、怎麼定位。

德國人的「機關手槍」的概念,其實是把衝鋒鎗歸到自衛武器裡面去了,所以那會兒他會發MP38給裝甲兵當自衛武器,下步兵班則是後來的事情。後來的德軍衝鋒鎗下到每個步兵班裡,也是裝備給班長使用,而德軍步兵班圍繞著他的機槍開打的,衝鋒鎗只是作為一個補充作用,類似支援型武器。

蘇聯人不一樣,蘇聯人裝備的衝鋒鎗數量是最多的,不僅下放到步兵班裡,步兵連里還有專門的衝鋒鎗排,類似風暴突擊隊。甚至很多蘇軍偵察兵,都裝備清一色的衝鋒鎗。在蘇軍那裡,衝鋒鎗屬於一個突擊型武器。

美國人那裡的定位就又是一個樣子,美國陸軍的步兵班裡,一直都沒有衝鋒鎗的位置,他的衝鋒鎗都是裝備給連排級軍官,一些後勤兵種、技術兵種之類的。而美國海軍陸戰隊這些四等人在最初武器匱乏的時候,步兵班裝備了湯姆遜、雷興這兩款衝鋒鎗,1943年海軍陸戰隊改編步兵班結構之後,班長的衝鋒鎗也換成加蘭德或者M1卡賓槍。在美軍那裡,衝鋒鎗其實是一個自衛型武器。

從美軍、德軍、蘇軍的衝鋒鎗定位上,就不難看出,二戰時期衝鋒鎗到底該幹啥,是很迷的。而且,美國德國蘇聯給自己衝鋒鎗定位好的時候,戰爭已經打了一半了。那麼在東亞戰場上的日本,自然一樣迷。

南部:這玩意兒該咋用?研究它幹嘛?

在各國都在糾結衝鋒鎗究竟是自衛武器、突擊武器、支援武器的時候,日本人一樣糾結。日本的試驗型衝鋒鎗曾經在中國戰場上進行過測試,得到的反饋是在占領對方陣地後,這槍可以有效地阻止對方士兵在戰壕內的反擊,其中一份報告里寫「機関短銃是最輕的,射擊威力最大,因此迫切希望裝備它進行自衛」。

這會兒,本身日本人就搞不清這玩意兒該咋用,然後又收到個自衛的反饋,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最終結果就是:往後放放。

而往後放放的結果是,戰爭日益緊迫,槍又不明不白的,在多重選擇上來回徘徊,等真反應過來了,晚了。

後期百式衝鋒鎗

這裡呢,其實日軍衝鋒鎗裝備少、跑偏,其實也不能全怪鬼子不識貨,只能說衝鋒鎗這個東西,在當時還是一個摸索階段,各國軍隊都會根據各自配置、戰術去安排,日軍屬於是典型的沒摸明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8bca717f15566e73ba4f648e35beb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