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兒聊了聊有效射程、最大射程、直射距離這幾個概念,今兒再回頭聊聊槍是怎麼打中目標的。這裡的問題就是,準星照門、瞄準鏡和槍管並非同一個水平線上,但是瞄準目標,子彈還是能夠命中。
都知道子彈在打出槍口之後,彈道是呈拋物線的。而且,在重力作用下,子彈會出槍口就開始下墜,在子彈水平飛行的時候,也是在進行下墜的。只不過子彈發射出去速度快,射中目標之前,下墜並不是很明顯,但是依舊是下墜的。這裡,子彈飛行軌跡,這個彈道並不是沿著槍管軸線的。
問題2,瞄具在槍口上方,子彈又是下墜的,為什麼還能命中目標?
這裡,在射擊的時候,槍管並非是水平的,而是微微上揚的,只不過這個上揚的幅度非常小,很難發現。瞄準線和槍管軸線,也並非是平行的。你想啊,他真要是平行的,子彈打出去一直在下墜,豈不是到達目標點的時候,已經在目標點下方了。
子彈出膛之後,彈道軌跡是上升,然後到最高點開始下墜,最後命中目標。剛從槍口打出來的時候,彈頭低於瞄準線,飛到一定距離,彈頭和瞄準線重合,繼續飛行,又會重新墜落到瞄準線上,而這個重合點,就是目標。
彈道和瞄準線上,是有兩個重合點,這是兩個彈道高歸零點。這兩個歸零點,都是射手所標準的點的水平高度,第二個歸零點,就是目標所在位置,彈頭飛到第二個彈道高歸零點的時候,命中目標。
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在進行遠距離射擊的時候,要調節表尺,不同的距離,要用到不同的表尺射程。
從上面的圖中,就可以看到,子彈做拋物線運動,彈道呈弧線,那麼想增加距離,就必須要抬高拋物線的高度,去提升射高。最大彈道高越高,子彈打的就越遠。那麼,想打擊更遠的目標,就得調更遠的表尺。
表尺這個東西,不同刻度的表尺,使用時高度是不一樣的,距離越遠,表尺的高度就越高。以準星為軸的話,表尺越高,槍後部下壓的就越低,瞄準線和槍管軸線之間的夾角就越大。這樣槍口上抬的角度就越高,打出去之後的彈道高就越高。而彈道高越高,彈頭飛行的距離就越遠。然後,利用第二個彈道高歸零點,來命中目標。
咱畫的這圖應該很多人都會喜歡
而在實際作戰的時候,不可能一直調節表尺。原因在於,你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做到在測算距離,然後調錶尺,這樣被人打成篩子都不冤枉。這會兒就需要表尺上有一個常用刻度,是在戰鬥中,常規交火距離能夠通用的一個刻度。
這裡涉及到另一個概念,叫直射距離。所謂直射距離,簡單說就是子彈出膛後,最大彈道高不超過典型目標高度,所飛行的最大距離。這個典型目標高度,換個常見的高度,就是人頭靶的高度,大概30公分的高度。
所謂最大彈道高不超過典型目標高度,換一種理解就是,子彈做拋物線飛出去之後,一定能打到目標上面。無論是彈道最高點以前,還是彈道最高點以後,都能落在這個典型目標上。最大彈道高要是超過了典型目標高度,子彈就會越過目標而打到目標後方。
可以看到在這個距離內,彈道都能和目標重合
這就是為什麼95-1的表尺刻度,是從300米開始的原因。在300米距離範圍內,都可以用一個表尺刻度,都保證命中目標。因為在95的直射距離,有370米。相反,81的直射距離就短,表尺刻度是從100米開始的,無法像95-1那樣300米的刻度包打300米內任何距離。
而多數手槍,由於射程近的緣故,兩個彈道高歸零點距離都比較近,所以在很多手槍上,壓根就不需要可調節表尺,只有一個照門缺口就夠了,因為實際使用中壓根打不了那麼遠。在照門的這段距離內,直接打就行了。
格洛克照門
類似於駁殼槍那類,給手槍裝上1000米的表尺,意義並不大,甚至壓根沒用。即便是加了槍托當卡賓槍用,也沒那麼遠的距離,二百米的表尺射程就夠了。類似波波沙衝鋒鎗那種,100米、200米兩個檔位的翻轉表尺其實就可以了。
駁殼槍1000米表尺
波波沙200米檔位的翻轉照門
其實不光是步槍的機械瞄具如此,光學瞄準鏡也是如此,原理其實都是一樣的。甚至包括榴彈發射器、迫擊炮都是一個原理。只要涉及到彈道的,涉及到瞄準的,都是一個原理。而且,瞄準基線的高低,並不影響精準度,彈道是不會因為瞄準線的高低而有所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