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再看《秋園》,世上最偉大的母愛,看懂淚流滿面
5月12日,又是一年母親節。
這一天,很多人會為母親送去溫暖的祝福,或者精心為母親挑選禮品。
有一位叫楊本芬的老人,也曾送給母親一份特殊且珍貴的禮物。
母親去世後,她意識到:「如果沒人記下一些事情,媽媽在這個世界上的痕跡也被抹去,就像一層薄薄的灰塵被歲月吹散。」
為了紀念母親,從未做過文字工作的她60多歲時開始嘗試寫作。
她一寫就是兩年,稿紙積累了足足八斤,最終創作出感動無數讀者的自傳體小說《秋園》。
書中,母親秋園少年喪父、兩度喪偶、兩度喪子,看遍了世間的悲歡離合。
這漫長而艱辛的一生中,她始終沒有倒下,用自己的血和淚哺育兒女們長大。
有人說,天底下千千萬萬的母親,或許都擁有如此辛苦的一生。
當她們選擇了母親這個身份,就不得不褪去青澀與懵懂,掙扎著成長為生活的勇者。
讀過《秋園》的故事,我們方能領悟到那份深沉而偉大的母愛。
1
母親生來柔弱,卻為孩子長出鎧甲
書中,楊本芬老人化名為之驊,娓娓道來母親秋園的故事。
秋園是一家藥店老闆的女兒,從小生活優渥,無憂無慮。
但她十二歲那年,父親患病去世,大哥染上大煙,家道也就此中落。
剛滿十八歲,她又在母親的應允下,匆匆嫁給了大自己八歲的軍官楊仁受。
婚後,懵懂的秋園視仁受如父如兄,全心全意地依賴著他,事事聽從他的安排。
仁受說要放棄工作,回老家照顧父親、買房定居,她也不發表意見。
結果,仁受遭人欺騙,買來了一張假地契,落得財房兩空。
後來經人舉薦,仁受在老家有了公職,好不容易賺了點微薄收入,卻全都被他拿去救濟了窮人。
那時候,秋園已經生下一兒兩女,之驊排行老二。
在之驊的印象中,秋園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甚至為了買米變賣嫁妝和首飾。
直到有一年,仁受半年都不往家裡拿錢,母子四人只能飢一頓飽一頓。
看著孩子們餓得兩眼發青,一向柔弱溫順的秋園,不得不逼著自己迅速成長起來。
她不再依賴丈夫,主動走出家門找零活兒做,還學著種田、種菜、養雞養鴨。
由於在學堂讀過幾年書,她接到了一所小學的聘請,當上了老師。
得以自食其力的她,還頭一回自作主張,讓仁受辭職回家,也去做教書先生。
「母親」這個身份,讓秋園從柔弱的小女人,變成了家裡的頂樑柱,帶領一家人在困境中走上正軌。
想起《請回答1988》中的一句台詞:「聽說神不能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
在大多數人的潛意識裡,母親仿佛生來便是萬能的:
當你心情低落時,母親總會做一桌拿手好菜,撫慰你的身體和心靈。
當你碰見難題時,母親常會耐心地聽你傾訴,絞盡腦汁地幫你解決。
當你遇到危險時,母親也會第一時間衝到最前面,保護你不受傷害……
漸漸地,你似乎忘記了,母親原本也只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
成為母親之前,她沒有與世界交手過,會茫然無助,也會想要依賴他人。
但有了孩子以後,她便會爆發出巨大的能量,隨時準備與危機四伏的生活對抗。
正如作家雨果所說: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
一旦披上「母親」的外衣,再柔弱的女人也會變得無所畏懼,拚命活成孩子的避風港。
2
母親畏懼苦難,卻更害怕孩子受苦
歷經顛沛流離後,秋園一家終於過上了安穩的生活。
可秋園很快就意識到,命運的艱難,不過是剛剛拉開序幕。
有一年中秋節,秋園給之驊和小女兒買了月餅,姐妹倆吃得特別開心。
誰知,到了晚上,小女兒突發惡疾,沒來得及看醫生就去世了。
一家人尚未從喪女之痛中緩過來,仁受又被扒出過往的軍官身份。
為此,他們遭到鄉親的排擠,家裡的東西也被搬空,很快就變得一貧如洗。
無奈之下,秋園只好白天帶著之驊挨家挨戶討飯,晚上又對著油燈做針線活。
好在那幾年裡,秋園接連生下三兒子和四兒子,家裡重新變得熱鬧起來。
可很快,饑荒來臨,仁受被活活餓死,只剩下秋園獨自拉扯四個孩子。
秋園顧不上難過,讓大兒子在縣裡找好工作,又將之驊送去外地讀書。
而她自己,先是帶三兒子和四兒子投靠哥哥,被嫂子趕出門後,又隨老鄉輾轉來到湖北。
當時,到處都在清查外地人,秋園和兩個兒子也被工作人員盯上。
為了在當地落腳,秋園在村民的撮合下,嫁給了喪偶的村書記王成恩。
幸運的是,王成恩心地善良,待人溫和,和秋園的孩子相處得很融洽。
秋園還憑藉好手藝當上裁縫,盼著多賺點錢,把孩子好好養大,有朝一日讓一家人團圓。
然而,無情的命運,又一次讓她的願望落空了。
四兒子品學兼優,聰明懂事,卻在中學畢業那天,意外落入水中身亡。
再度失去愛子,令秋園痛不欲生,決心拿條繩子弔死在房樑上。
可她還沒套上繩子,突然清醒過來,心想:「我死了一個兒子,還有三個兒女。我要為他們著想,決不能給他們帶來痛苦。我要活下去。」
於是,她命令自己堅強起來,努力操持家務,報答王成恩在自己困難時的幫扶。
她抽空還繼續幫人做衣服,拚命攢錢,免得拖累三個孩子給自己養老。
苦難如潮水般,一次次向她襲來,將她的世界摧殘成一片廢墟。
但身為一個母親,就算被命運折磨到遍體鱗傷,她也必須咬牙撐下去。
你永遠無法想像,一個女人成為母親後,會有多么小心謹慎,又有多麼強大堅韌。
她們不敢病、不敢老、更不敢死,只為了能陪伴孩子更久一點,照顧孩子更多一點。
面對呼嘯而至的命運洪流,誰都免不了會心生畏懼,甚至想要繳械投降。
可對母親來說,她們更害怕的,是無法回應孩子的求助,不能守護孩子的未來。
日子再苦再難,她們也會拼盡全力,挺直脊樑,為孩子撐起一片天。
3
母親給了孩子生命,也教會孩子做人
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說:
我所有的一切都歸功於我的母親,我一生中所有的成就,都歸功於我從她那兒得到的德、智、體的教育。
我所有的一切都歸功於我的母親,我一生中所有的成就,都歸功於我從她那兒得到的德、智、體的教育。
在之驊眼中也是如此,母親秋園不僅給了自己生命,還教會自己如何做人。
苦難面前,人如草芥,秋園的身份也在不斷轉換。
從不諳世事的小姐,到生活安穩的軍官夫人,再到一窮二白的貧農,她不斷被命運拖著下墜。
但唯一不變的,是她的堅韌與頑強。
為了吃上一口飯,她當老師、做裁縫,甚至在最艱難的饑荒歲月出門乞討。
秋園的這份韌性,也深深地影響了她的子女。
大兒子讀完初中後,家裡沒能力再供他讀書,他依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公辦教師。
之驊懂事又體貼,小小年紀就開始幫母親分擔家務,學著洗衣做飯、照顧弟弟。
除了擁有堅韌的品格以外,秋園還特別熱愛學習。
當初,她之所以答應跟仁受結婚,是因為他承諾會送自己繼續上學。
可惜時局動盪,她沒有學校可考,只能就讀婦女職業培訓班,學習縫紉、刺繡和編織。
她內心無比遺憾,成為人母之後,格外重視孩子們的教育。
家裡經濟拮据,之驊上學的事被耽擱下來,她就讓仁受教之驊識字、念詩。
仁受去世後,她鼓勵之驊考學,又想盡辦法賺錢,將三兒子與四兒子送進學堂。
後來,三兒子考上師範學院,跟大哥一樣當上了老師。
之驊雖因學校停辦、下放農村而耽擱了學業,卻通過自學,先後當上會計、運輸公司職員。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母親的含義是影響。」
母親的肩上,背負的不僅是自己的人生,還有孩子的未來。
人身上的很多品質,往往都是一脈相承的。
母親不停止成長,孩子必會加倍努力;母親心裡有光亮,孩子也能積極向陽。
當了母親的女人,總是把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方方面面都盡力做到最好。
她們日復一日的以身作則,給了孩子生命,也給了孩子最好的指引。
4
母愛,是每個人永遠的心靈歸宿
晚年的秋園,在送走第二任丈夫王成恩後,終於回歸了闊別二十年的家鄉。
看到秋園又住回了熟悉的老屋,三個孩子頓時覺得心裡特別踏實。
這些年來,兩個兒子忙於生計,之驊也在外地結婚生子,他們都如同浮萍一般在歲月中漂泊。
如今,秋園的歸來,讓他們身後有了依靠,心裡也有了支撐,不必再獨自承受痛苦與迷茫。
秋園一回來,就把老屋打理得乾乾淨淨,又種下兩畝田,糧食、蔬菜都能自給自足。
平日裡,她也會定期洗衣打掃,自己出門買東西或辦事情,不讓兒女替她操心。
到了周末,大兒子和三兒子會輪流回來看望秋園。
無論他們什麼時候到家,秋園總會趕緊泡好熱茶,陪著他們聊聊天或在院子裡靜坐。
之驊難得回來一次,秋園更是提前幾天開始準備她愛吃的飯菜,依舊把她當小女孩一樣疼愛。
生活實苦,人人都在負重前行,但只要有母親在,你就永遠都有退路。
在網上看到很扎心的一句話:媽媽從不記得母親節,你回家的日子就是節。
無論你年齡多大,在母親眼中永遠是孩子;無論你走得多遠,母親都會時刻記掛著你。
你在遠方的時候,她擔心你工作太忙,加班太多,沒有按時吃飯睡覺;
你放假回到家裡,她把別的事情統統放一邊,為你張羅最愛吃的飯菜;
你沒結婚,她怕你以後孤身一人;你結婚了,她又怕你過得不幸福……
也許置身茫茫人海,你我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塵埃,任由命運掀起的狂風擺布。
但在母親的心裡,你就是她的一切,是她拼盡全力守護的珍寶。
三毛說:
「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母親;真正走過那麼長路的人,是母親;真正經歷過那麼多滄桑的,全然用一輩子的愛來回應子女的人,也是母親。」
母愛,是每個人的心靈歸宿,是我們永遠也飛不出的天空。
在這片天空下,你所有的疲憊、壓力與思念,都能得到妥善安放。
《秋園》的後記中有句話特別動人:
外婆、媽媽這些被放逐到社會底層的人們,在命運面前顯得如此渺小無力,仿佛隨時會被揉碎。然而,人比自己想像的更加柔韌,她們永遠不會被徹底毀掉。
外婆、媽媽這些被放逐到社會底層的人們,在命運面前顯得如此渺小無力,仿佛隨時會被揉碎。然而,人比自己想像的更加柔韌,她們永遠不會被徹底毀掉。
其實,全天下的母親都一樣,吃過很多苦,受過很多罪,含辛茹苦才把孩子們養大。
她們以最柔弱的身軀,最堅韌的意志和最深沉的愛,給了我們一生的依靠與惦念。
歲月匆匆而逝,母親也在一天天變老,不要等到有錢了,有時間了,再去孝敬我們的父母。
從這個母親節開始,多回家陪伴母親,幫她做做家務,跟她嘮嘮家常,帶她看看外面的風景。
母親在,家就在,幸福就在,你的人生便有最溫暖的歸途。
點個贊吧 ,謹以此文,獻給天底下最偉大的母愛,願所有的媽媽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作者:洞見·許朝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