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文創作激勵計劃#
2016年5月,楊絳先生辭世。
辭世之前,她散盡身外之物,將家中珍藏字畫,全部捐給了中國國家博物館。
其餘的書籍手稿,她也悉數送給了親朋舊友。
對於個人的遺體,她也在遺囑中交代,她走後,喪事從簡,不設靈堂,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留骨灰。
她用最後的時間,將一生堅持的樸素貫徹了到底。
正如她自己所說: 「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大道至簡,以簡馭繁。
楊絳先生真正讓我明白:心懷樸素、靈魂素簡的人,才能將短短的一生活到極致。
1
樸素,是一種清醒
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能堅持做到樸素的人是鳳毛麟角。
楊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不同於世人的爭名逐利,楊絳先生一生只喜歡低調、樸素地生活。
曾經去楊絳家拜訪過的黃裳,在回憶中這樣感嘆:
他從沒想過一個清華教授的家竟如此樸素。
牆是白灰粉刷的,地是水泥抹平的。
家具很簡單,客廳里沒有太多的陳設。
唯一顯眼的就是中央的一張長桌,上面擺滿的書籍,估計就是這間屋子裡最昂貴的裝飾。
當時,有人提出,要給楊絳改善居住條件,但她婉言拒絕了。
她說,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自己已經覺得非常舒適。
晚年時,她搬家到了北京三里河,並在那裡生活了三十年。
在這三十年里,她的房子仍是保持著以往的風格:素粉牆、水泥地、老家具。
屋內依舊沒有昂貴的擺設,有的只是舊的柜子、桌子,還有那淡淡的書香。
單位也好多次提出給她裝修房子,她也堅持不用。
甚至有人想給聽力下降的她配一副助聽器,她也擺手拒絕,說「太浪費了」。
對於物質的需求,楊絳先生可謂是降到了極致。
旁人都趨之若鶩的享樂、金錢和名望,於她而言,卻不過是過眼雲煙。
她將畢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了精神追求上。
正因如此,在那麼簡陋的環境里,她卻能怡然自得,筆耕不輟,寫出一部部享譽中外的文學作品。
叔本華曾說: 「一個人對外在的物質要求越低,他對內在的要求就越高。」
一個活得質樸的人,不會沉淪於身外之物的誘惑與牽絆。
外人的富有不會使他們感到自卑,物質的短缺也不會令他們感到羞愧。
他們明白:人生於世,並不是要擁有多少東西,而是簡樸的生活、純凈的心靈、超然物外的心態。
所以他們看透世事,以樸素的心應對世界紛繁,活得從容而淡泊。
在物慾中掙扎內耗的你我,也應當學學他們,堅守一顆素心。
將自己從過盛的物慾之中抽離出來,樸素的生活,同樣能給我們帶來自信和清醒。
2
樸素,是一種高貴
作家林清玄說過一個買花心得:
顏色越艷麗的花,往往越沒有香氣;
反而越是素凈的白花,越有濃郁的香味。
人也是一樣,越樸素單純的人,越有內在的芳香。
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穿列寧服,是女人間流傳的一種時尚。
就連清華校園裡,也處處都是穿著列寧服,花枝招展的身影。
可楊絳從不與她們爭奇鬥豔,依舊每日穿著一襲素色的上海旗袍。
很多人嘲笑她穿得老土,她也只是報以微微一笑,並沒有與這些人爭辯。
在她看來,穿著只要乾淨,便沒必要去追求衣著的光鮮。
這讓我想到莊子說的一句話: 「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就像一枝白蓮,清清凈凈立於水中,不染一絲纖塵,素雅而高貴,勝過萬千奼紫嫣紅。
所以古人才說:「淡極始知花更艷,花到無艷始稱絕。」
真正樸素的人或物,都擁有沁人心脾的高貴。
後來,楊絳因為出版書籍,獲得了巨額稿費。
但她依舊保持著以前的處世風格,沒有給自己買過一件昂貴的衣服,沒有給家裡添過一件值錢的家具。
她不屑以物質、金錢,來凸顯自己的高貴、富有。
有人曾這樣評價道:「楊絳先生生前每每出現,都是身著樸素的衣服,雖未施粉黛,看起來乾淨又美好。」
由此可見, 樸素的人,心中自有凈土;乾淨的人,自有她的高貴。
作家伊索也說:「穿戴樸素而有聲譽,勝於自詡富有而默默無聞。」
樸素從不會在浮華的世事面前顯得蒼白,相反,它淡淡的光華可以蓋過世間的一切色彩。
心懷樸素的人,可以抵抗一切物質帶來的攀比與誘惑。
他們恰如深谷幽蘭,深山百合。
雖不會將一生綻放得很熱烈,卻能於平凡中孕育動人的美麗,在簡樸的生活磨礪高貴的靈魂。
這樣的生命狀態,勝過一切自詡為高貴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
3
樸素,是一種境界
朴,是未加工的木頭;
素,是沒染色的白絹。
所謂樸素,就是一種樸拙、自然、澄清的美。
但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點,常常把樸素誤認作淺顯,又把華麗誤認作豐富。
因此他們大都活得淺薄,鍾愛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場景。
只有少數真正有內涵、有厚度的人,才能於簡約中成長,於獨處中沉澱,活出一個人的豐富與自在。
1943年,楊絳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正式公演,受到了很多業內人士的好評。
楊絳的名字,也因此被很多人所知。
面對撲面而來的名望和讚譽,楊絳卻說,她的渴望是被人遺忘。
因此每當有人來拜訪她時,她總是會想辦法避開喧囂。
比如有一年她生日,為了躲避上門的拜訪者,她甚至特意躲進清華招待所待了幾天。
有媒體召開作品研討會,想請她出山。
她仍是拒絕:「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麼賣書的事情,就不是我該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她從不渴望名聲,對於一切虛名,她唯恐避之而不及,只想專注於做學問。
於她而言,外界功名利祿覆蓋下的浮華,始終不如內心的寧靜淡然。
在她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她一面讀書,一面修心,將生命活出了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有人說: 「看透複雜是能力,選擇簡單是境界。」
放棄那些無謂的追逐,將複雜的生活簡單過,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處世之道。
門外的繁華,並不是我們的繁華;
門內的日子,才是我們該過的人生。
把自己隔絕在喧囂之外,選擇樸素的生活,我們才能藉助它的力量,尋回內心的寧靜,活出人生的真諦。
作家黎戈說:「楊絳身上有一種啞光卻不暗啞,低調卻不哽咽,醇香卻不刺鼻的品質。」
這種品質,就是樸素。
越是優秀的人,越活得樸素和淡泊;
越是聰慧的人,越懂得在慾望上做減法,在精神上做加法。
正所謂,大繁若簡,大美若素。
在往後的日子裡,願你我堅持樸素,於喧囂的世界中,將自己活成一片凈土。
點個 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