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文創作激勵計劃#
英國利茲都市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
把兩百多名上班族分為兩組,一組在午餐後鍛鍊30分鐘到一小時,一組則什麼都不做。
每天下午,研究人員都會觀察這兩組人員的工作狀態。
結果發現,那些午餐後無所事事的員工,常常會感到心煩意亂,一點小事,就能讓他們胡思亂想半天。
而那些鍛鍊後的員工,則做事有條不紊,更有幹勁,抗壓力也更強。
醫學博士約翰·瑞迪,進一步研究發現:
運動可以通過刺激腦幹、調節神經遞質的方式,讓人變得積極樂觀。
他將觀察寫進了自己的書里,新書發行後,迅速引爆亞馬遜書榜,再版超過16次,風靡全球。
這本書,就是《運動改造大腦》。
書里,瑞迪通過豐富的案例,揭示了運動和大腦之間的聯繫。
他認為:
「一個人,受到的壓力越大,越需要運動,保持大腦的順利運行。」
如今,人們生活節奏快,多少都有感到焦灼、疲憊的時刻。
如果你也身陷負面情緒的泥淖,不妨看看這本《運動改造大腦》。
只要動起來,就能減輕你99%的內耗。
1
動起來,能緩解焦慮
村上春樹曾形容自己跑步後的狀態:
「我終於坐在了地面上,用毛巾擦汗,盡興地喝水。
解開跑鞋的鞋帶,體內那仿佛繩結纏繞的東西,正在一點點解開。」
身處紛擾世間,人們難免被瑣事纏身,而運動,則是舒緩心緒的速效藥。
思緒紛亂時,運動出一身汗,心中的焦慮、煩躁,也會跟著被蒸發殆盡。
《運動改造大腦》中,艾倫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艾倫是一家公司的經理,她卻時常感到心神不寧。
參加飯局時,她總是心慌意亂,害怕自己出糗;
管理下屬時,她又會躊躇不定,擔心布置的任務,會給大家帶來困擾。
再加上工作繁忙,時常要處理各種棘手的難題,艾倫常常感到壓力爆棚。
她找到瑞迪博士傾訴苦惱,瑞迪建議她,不妨做一做喜歡的運動,緩解壓力。
於是,艾倫開始每天做暴汗有氧操。
堅持了一段時間後,她發現自己很少再有亂七八糟的雜念,處理工作時,也變得自信從容,不再患得患失。
對此,瑞迪分析道:
運動會促使大腦分泌血清素、多巴胺等多種激素,讓人產生愉悅感;
同時,還能觸發人體釋放抗焦慮的神經遞質,阻斷大腦的焦慮反饋循環。
想緩解焦慮,運動無疑是副作用最小也最符合人體規律的方法。
高速發展的社會裡,很多人被動捲入生活的潮流,不是被KPI考評趕著走,就是被家裡各種突髮狀況搞得精疲力竭。
如果你覺得負面情緒積壓到了極點,不妨通過運動,緩一緩緊繃的心弦。
下班後跑跑步,讓疲憊的身心,恢復久違的活力;
周末去打打球,讓所有不如意,隨汗水蒸發殆盡。
當你運動到全身發熱、通體舒暢,心中的一切煩躁,也將被洗濯乾淨。
2
動起來,能治癒身心
書里,作者提到過一位叫派爾斯的病人。
父親和岳父相繼去世後,派爾斯悲痛欲絕,終日以淚洗面。
沒多久,他就感到胸部絞痛、呼吸困難。
檢查發現,派爾斯患上了結節病,肺部布滿了絮狀陰影。
這預示著病變會蔓延全身,最後致人死亡。
得知病情後,派爾斯的心就像墜入冰窟,涼透了。
他絕望地把自己關在家裡,等待死神的降臨。
可一段時間過後,病情沒有任何加重的跡象。
百無聊賴的派爾斯,打算做些什麼,打發內心的空虛。
派爾斯曾經是一名出色的運動員,工作以後,他已經很久沒有運動了。
那天,派爾斯靈光一閃,對自己說:
「既然生死掌控不了,至少運動還是我能控制的。」
派爾斯下定決心,通過每天跑步,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
最初,他只能跑很短一段路程。
但每次跑過終點線、感到心臟強有力的跳動時,他就會自我安慰:「我今天大概不會死了。」
漸漸地,派爾斯把跑程增加到了800米,4800米,最後是12000米。
每突破一次極限,派爾斯都會感到血脈僨張,暢快淋漓。
一段時間後,派爾斯去醫院做復檢時,發現肺部的陰影消失了很多。
5年以後,他的病居然奇蹟般地痊癒了。
回顧這次非同尋常的經歷,派爾斯感慨: 「是運動,拯救了我的生命。」
面對疾病的重拳、意外的突襲,每個人都會手足無措。
而運動,則會激活身體的能量,讓我們更有底氣,對抗困境和無常。
卡羅萊納大學曾在研究中發現:
每周慢跑5天的人,患病率比那些從不運動的人,少了整整一半。
再好的保健品,也比不上運動,能夠強身健體。
行走世間,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預知命運的風雨。
但依然可以通過運動,養好筋骨,為自己增加一些底氣。
保持鍛鍊的習慣,增強體魄,提升心力。
生活越難,越要把自己從泥潭中打撈出來,遠離頹喪和低迷。
當你在運動中,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很多痛苦也會隨之煙消雲散。
3
動起來,能重塑生活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明明想要減肥,但總是堅持不了幾天,就因為各種理由放棄;
計劃不再熬夜,但一拿起手機,就會不由自主玩到凌晨兩三點;
說好要理性消費,但壓力一大,還是忍不住瘋狂買買買……
明明想要減肥,但總是堅持不了幾天,就因為各種理由放棄;
計劃不再熬夜,但一拿起手機,就會不由自主玩到凌晨兩三點;
說好要理性消費,但壓力一大,還是忍不住瘋狂買買買……
糟糕的習慣一旦沾染上,就很容易上癮。
即便你痛下決心要戒除,也難保一段時間後不會受慣性驅使,再次沉淪其中。
瑞迪博士說, 想要戒癮,最好的方法就是運動。
因為動起來,可以讓大腦重新建立另一個反射通路,轉移對上癮行為的注意力。
長此以往,我們便能從根源上,擺脫不良的嗜好。
書里,作者講述了來訪者蘇珊的故事。
曾經,蘇珊長期酗酒,每天中午都忍不住喝一大瓶。
喝酒讓她變得肥胖,自控力也越來越差。
為了戒掉酒癮,蘇珊找到作者,希望能得到幫助。
作者建議她,每當想伸手拿酒時,就去做一些喜歡的運動,分散注意力。
比如,蘇珊最愛的運動是跳繩。
那麼,她可以把跳繩放在家裡伸手可及的地方,每當想喝酒時,就跳個幾分鐘。
蘇珊聽從了作者的建議,她驚喜地發現,堅持跳繩後,自己對酒精的依賴,逐漸消失了。
幾個月後,蘇珊成功擺脫了酒癮,養成了每天跳繩的習慣。
是運動,重塑了她的生活方式,讓她找到了對自己的掌控感。
TED演講里有一段經典發言:
「上癮的對立面,不是清醒克制,而是連接內心。」
運動,能加速血液循環,讓能量在五臟六腑間流動起來。
相比起強制戒斷的痛苦,這顯然能給人帶來更多的愉悅和滿足。
如果你想克服上癮,不妨通過運動,重塑自己的生活方式。
找一些喜歡的健身項目,轉移對成癮行為的注意力。
堅持每天動起來,你流的每一滴汗、做的每次拉伸,都將幫助你對抗慣性,重啟人生。
4
動起來,就是化解內耗的解藥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
熬一次夜,賴一天床,雖然當時覺得爽,事後卻懊悔自控力差,浪費了很多時間;
跑一次步,打一場球,雖然當時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事後卻覺得心通體暢,神清氣爽。
運動,是個慢性起效的過程,也是重啟身心的最佳途徑。
就像作者在書中說的:
你生來就是要運動的,從你的基因到你的情緒,從你的身體到你的頭腦,無一不渴望過上活躍的生活。
你生來就是要運動的,從你的基因到你的情緒,從你的身體到你的頭腦,無一不渴望過上活躍的生活。
怎樣開始運動,並長期堅持下去呢?
我從書中,總結出了4點方法。
1. 從行走開始,邁出運動第一步
作者研究發現,大約有1/2的人開始鍛鍊後,會在半年到1年內放棄。
原因在於,他們一開始就進行高強度運動,結果生理和心理上,都無法適應。
作者建議,想養成運動習慣,可以從最簡單的行走開始。
比如,上班爬樓時,用走樓梯代替乘電梯;下班回家後,繞著小區花園散散步。
等身體逐漸調整過來,再提升鍛鍊強度。
養成運動習慣,需要循序漸進,而非一步到位。
從相對簡單的運動做起,你才會有信心,從易到難、步步推進,成為運動的長期主義者。
2. 找他人督促,激發運動積極性
書里有個有趣的觀點: 堅持運動最好的方法,就是與其他人一起鍛鍊。
這是因為,社交活動會刺激大腦神經元,提高我們做事的積極性。
所以,運動的時候,不妨找幾個搭子同行。
可以和朋友組隊打球,切磋誰的球技更高;
也可以和家人一起散步,創造彼此共同的回憶;
有條件的,還可以聘請一個私人教練,讓ta督促你不要懈怠……
一群人的努力,遠勝過一個人的堅持。
和志同道合的人結伴而行,再枯燥的運動,也會變得趣味橫生。
3. 交叉訓練,提升運動效率
作者提到,人體內有一種被稱為HGH的生長激素,能起到燃燒脂肪、抗衰老的作用。
大部分人步入中年後,HGH的數量只有兒童時期的1/10。
想要促進HGH分泌,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高低強度的運動,交替起來進行。比如,做完瑜伽後,在跑步機上快跑幾分鐘;或者,在徒步登山後,散步放鬆一小時。
學會張弛有度,合理安排運動的類型,你將激活身心的元氣,擁有旺盛的生命力。
4. 達到有效強度,享受運動心流
有研究發現,最高效的鍛鍊方式,是以最大強度的70%—85%,堅持運動半小時以上。
這個過程中,大腦會迅速產生多巴胺受體,建立起新的神經通路,讓人進入心流,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運動從來不是簡單動動胳膊、動動腿,就能達到效果的。
只有時長和強度都達標,它才能起到強健身心的目的。
如果你覺得鍛鍊過程枯燥難耐,試著咬牙再撐一會。
當你開始享受沉浸式運動的過程,意味著大腦正在被調動起來,你也將在大汗淋漓中,感受到無窮的生命力。
書里,瑞迪說:
一旦你了解運動如何改善大腦後,你就會把它當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把它當成被迫要做的事。
明白這一點,你就將通往一個生機盎然的未來。
一旦你了解運動如何改善大腦後,你就會把它當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把它當成被迫要做的事。
明白這一點,你就將通往一個生機盎然的未來。
隨著年歲漸長,多數人的身體機能開始走下坡路,會面臨工作家庭的壓力,和各種意外突襲。
如果有一件事,能讓人快速擺脫焦慮和頹喪,那一定是運動。
當你累了乏了,不妨動起來,讓汗水蕩滌心裡的一切負能量。
學會享受運動的心流,你將擺脫生活中的不如意,為精神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
點個 贊吧 ,用運動喚醒身心,你就再也不會內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