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老八、老九也不過被圈禁了事,為什麼弘時就必須得死?

2023-12-29   楊角風發作

原標題:雍正王朝:老八、老九也不過被圈禁了事,為什麼弘時就必須得死?

都說「無情最是帝王家」,這句話著實不假,因為遍觀整部人類發展史,為了那至高無上的權力,有太多父子成仇,兄弟相殘的例子了。

在《雍正王朝》中,這種情況也不例外,一個個出場的皇子們都像打了雞血一樣,斗得那叫一個你死我活。

比如不僅魘鎮太子胤礽,還想親手了結他的老大胤禔,事情敗露後,被康熙帝下令永久圈禁。當然,被魘鎮太子胤礽的下場也沒好到哪裡去,因為乾了太多荒唐事,不僅兩次被康熙帝廢掉,最終也因為起兵造反被永久圈禁。

如果說康熙帝是以寬仁治天下,他這樣做也能理解,可是雍正帝為什麼也沒把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怎麼樣,唯獨處死了親生兒子弘時呢?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系列文章:老八、老九也不過被圈禁了事,為什麼弘時就必須得死?

一、

三皇子弘時的死,雖說是他罪有應得,咎由自取,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來看,包括弘時自己都沒意識到自己會死!

是啊,別的朝代咱不好說,單就清朝來講,因為爭奪皇位而被殺的皇子,幾乎為零,至少在正史中是沒有記載的。遠的不說,奪嫡最激烈的康熙朝,九子奪嫡啊,最終也沒見哪個皇子因為去奪了,而直接被處死。

當然,後來的道光皇帝倒是一腳踢死一個皇子,不過那是後話,且是個意外。

所以,弘時所見到的那些皇叔,皇大爺們,不管犯了多大的錯,就算是大逆不道,起兵造反,也不過是削職的削職,圈禁的圈禁,除了努爾哈赤的長子,還真沒有一個因此被殺的。

這也就給了弘時膽量,為了自己的前途,也為了實現自我的抱負,亦或者一己私慾,乾了很多傷天害理之事。這些事包括成為科場舞弊案的主謀,聯合老八胤禩、隆科多搞什麼八王議政逼宮,以及派殺手沖弘曆下手等。

等到這些事情敗露,雍正帝親自過來定罪時,弘時還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一開始還狡辯,不承認自己干過這些事,後來辯無可辯後,又問雍正帝:

「您要把我交部議罪嗎?皇阿瑪,您說話啊,皇阿瑪,你打算怎麼處置兒臣?」

交部議罪,就是走正常流程,由宗人府和刑部一起對皇子進行審訊,並作出相應的處罰。這種處罰方式,也符合雍正帝的行為邏輯,也是弘時能接受的一種處罰。

二、

雖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是這種說法,在清朝是不成立的!

在《大清律例》中,對於皇室宗親都是有單獨的減罪條例的,就算是殺了人,也不會判死刑,最高刑罰也就是永久圈禁了。對於弘時來講,交部議罪這種處罰,運氣好的話,連圈禁都不用圈。

結果雍正帝慢吞吞的說:

「朕不會把你交部議罪,這個家醜,朕不想讓外人知道!」

聽到皇阿瑪這樣說,弘時當時就下跪磕頭謝恩,謝皇阿瑪成全以及呵護之恩。

可沒想到雍正帝並沒有停止說下去,開始巴拉巴拉講起了康熙帝的臨終囑託,說著說著就提到了弘時之罪,不可饒恕。弘時又有點慌了,可是,他接連提到自己將被圈禁,或者去軍中效力,甚至削髮為僧,在佛前懺悔的提議。這也是在弘時的認知中,自己能想到的,最嚴重的處罰手段了。

卻沒想,雍正帝聽完他給出的解決方案,全都是搖頭,見弘時還在疑惑,索性不裝了,直接留下一句狠話:

「你除了自盡,沒有第二條出路!」

這下子弘時跪不住了,一下子站了起來,他是實在想不通啊:

「阿其那,賽思黑那樣罪不可恕,皇阿瑪不也沒賜他們死嗎?」

是啊,他倆都變著法的沖皇阿瑪下手了,你都能忍,我不過是為了奪皇位而已,而且還是你的親生兒子,虎毒還不食子呢,皇阿瑪怎麼就不能忍了?

三、

這也就引出我們的題目了,既然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這種純搗亂的角色都能免死,為什麼作為親骨肉的弘時,就必須得死呢?

面對弘時的質疑,雍正帝也當場就給了弘時答案,他提到了幾點理由。

一是,當初康熙帝傳位給自己時,針對老四胤禛嫉惡如仇,處事操急的特點,特意提到了一個請求,那就是:

「善待你的兄弟,善待你的臣民,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傷害他們!」

是啊,當初朕的皇阿瑪讓朕善待兄弟和臣民,但沒提到善待自己的兒子啊。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不管做出了多麼罪不可恕的事,但終歸是朕的兄弟,再苦再難,也不可違背對先皇的承諾!

但是,正因為有了先皇這個請求,才給祖宗的江山社稷帶來了如此之大的隱患,差點就江山不保了。也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雍正帝才考慮,不能將這個隱患留給弘曆。

畢竟在雍正帝的心目中,只有弘曆才會延續自己的遺願,繼續推行新政,也只有弘曆,才能將這個國家治理好。所以,無論如何,也得給他創造好條件,不要像自己一樣舉步維艱。

除了這一條因素外,雍正帝還給了弘時必須得死的第二個理由:

「你的為人雖不及你八叔深險,但卻比他更狠毒,但弘曆沒有朕的剛毅,他不是你的對手!」

話已至此,弘時就知道已經無力回天了,只能一邊扇自己的耳光,一邊罵八叔是阿其那!

四、

就這樣,雍正帝給出這兩個必死理由後,弘時已然是無力回天了。

那麼,我們不禁就要思考了,從雍正帝的角度來看,確實這兩條理由,足夠弄死弘時了。可是,若站在上帝視角,甚至弘時的角度,都會很明顯的發現。弘曆可不是善茬,就算十個弘時綁一起,都威脅不到他。

弘時的狠都是擺在明面上的,跟人家打的是明牌,對方自然就有足夠的時間去應對。

比如抄老八胤禩家的時候,府上的管家就對老八胤禩說了,這個三皇子弘時違背聖旨,竟然將全府的人都流放到雲南去了:

「八成是三貝勒自己的主意,八爺,三貝勒的手段,可比他老子還毒啊!」

但是,老八胤禩卻微微一笑,他這叫什麼狠啊,比他狠的人從來不會說自己狠,比如弘時的弟弟弘曆:

「第一,精明不及弘曆,第二,狠毒不及弘曆!」

弘曆一向對八王爺很尊敬,倆人也沒什麼過節,也沒出現過政見不合的情況,老八胤禩為什麼卻得出這麼一個結論呢?

為此,他也進行了解釋:

「弘曆處處示人以儒雅寬厚,但該下手的時候,他連眉毛都不皺一下,在山東,殺巡撫,殺藩台,殺臬台,一連殺了二十多個官員,他竟連旨都沒有請!」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弘曆在雍正朝就是以狠著稱,當初雍正帝派他去搞定清流派時,他就回了一句話:

「同他們談得很透徹!」

五、

那麼,弘曆嘴裡的很透徹,跟雍正帝理解的很透徹,是一個透徹法嗎?

並不是!

弘曆所謂的透徹,就是說話辦事從不囉嗦,只需要將好壞歹話都說一遍,剩下的,你們自己看著辦!

後來他去河南對戰那些罷考的考生時,也是跟那次談話類似,都是很透徹的同考生交流:

「若是再有不進考場,甚至繼續鬧事的,就是和我過不去!」

和弘曆過不去的下場是什麼?

對!

就是老八胤禩嘴裡說的,幾個考生算什麼,弘曆可是一路走,一路殺,殺巡撫,殺藩台,殺臬台,甚至連旨意都不會請示一下!

所以,這樣的人物到了河南,一向不太注重這種人情世故的田文鏡都如臨大敵,急忙吩咐手下去迎接,還放下一句狠話:

「他掉了一根頭髮,我砍你們的頭!」

要知道當年雍正帝到田文鏡這來,都沒這麼高的待遇,想見一下忙碌的田大人,都得在小屋子裡等一等。

但這麼狠的人,又善於偽裝,等於是所有人都知道弘曆狠,連圖里琛都得勸遭遇過刺殺的弘曆要壓火:

「寶親王,待會兒到了潞河驛,你可千萬要壓住火!」

但等他真到了潞河驛,反而心平氣和的跟弘時打招呼,回到京城,還給他求情。說什麼不想興大獄啊,不想讓皇阿瑪和皇額娘傷心啊。可雍正帝剛感到一絲欣慰,這孩子果然愛惜手足,還有孝心時,突然又來一句:

「只是劉墨林可惜……」

六、

反觀雍正帝,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反而是缺乏剛毅,猶豫不決!

比如即位當晚面對鄔思道的去留時,還有山西諾敏案,科場舞弊案,清流結黨案。尤其是面對曾經的功臣,也就是年羹堯時,都糾結成啥樣了?

這一前一後,一對比,雍正帝得出的弘曆沒有自己剛毅的結論,就有點太自以為是了。

事實上,弘時之死,起到一定推動作用的人,恰恰就是弘曆。他巧妙的利用劉墨林的死,勾起了雍正帝的憤怒,和擔憂:

「兒臣有個請求……請皇阿瑪賜蘇舜卿一品誥命!劉墨林是因為兒臣才被歹人害死……」

是啊,歹人還活著,這一次是劉墨林擋了槍,那下一次呢?

正因如此,雍正帝才會問自己的心腹李衛,到底該不該除掉弘時?

李衛也是人精,自然也得站到弘曆這邊,所以才會故意點雍正帝,說什麼先帝爺哪裡都好,就是對老八胤禩他們太仁慈,害自己的主子為難。

況且,劉墨林遇害這事,真正的目擊者只有一個,也就是弘曆。劉墨林不過一介書生,連武功都不會,弘曆這小子可是能跟康熙帝打鬥幾十個回合的。到底是劉墨林保護弘曆,還是由弘曆保護劉墨林,這就說不清了。

但是,弘曆知道,只有劉墨林死了,才有機會幹掉弘時。

言歸正傳,咱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證明,弘曆一點都不好惹,知子莫過父,雍正帝給出的殺子理由並不成立!

七、

而且,就算弘時是個軟弱之人,也確實沒有弘時狠毒,那雍正帝也可以學先帝啊。將弘時永久圈禁就是了,也沒見廢太子胤礽和老大胤禔在雍正朝掀過什麼浪啊?

所以,歸根結底,雍正帝在處死弘時時,並沒有說實話!

那麼,他一定要弄死弘時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確實,弘時是該死,雍正帝也是一次又一次給他機會,結果這小子就是不珍惜,非得一步步作死,把自己提前玩到閻王殿了。

雍正帝跟康熙帝還不同,後者有三十多位皇子,活到成年,且有實力奪嫡的就有十多個。而雍正帝就慘多了,活到成年的皇子就四個,分別是三子弘時,四子弘曆,五子弘晝,六子弘曕。

在《雍正王朝》中出場的皇子更少,就三個,其中的五皇子弘晝自從被弘時算計了一次後,再也不敢有什麼非分之想,整天跟和尚、道士們混在一起,無心皇位。

而弘時最開始的時候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到弘曆是皇爺爺選定的繼承人,自己也沒想過當什麼皇帝。但壞就壞在,這小子從哪搗鼓點錢不好,非偷老子的科考試題去賣。這一賣,就有了把柄,這個把柄雖然被雍正帝強行轉移到張廷璐頭上了,但並沒有根除,還是被老八胤禩得知。

隨後便有了老八胤禩找上弘時門,以此威脅,達成了邪惡聯盟。

當然,他們倆也是有感情基礎的,當年老四胤禛去江南賑災的時候,就是老八胤禩帶頭去看望生病的弘時,還提出病好了帶他去玩鷹。

八、

等到隆科多也加入了弘時的陣營,並信誓旦旦將保他奪位後,弘時才有了向皇位衝擊之心。

這也是為什麼八王議政逼宮失敗後,弘時急於除掉隆科多,又急於發配老八胤禩一家的原因所在。他也是擔心這倆人會將自己供出來,最後偷雞不成,反而蝕把米。

也幸虧那一晚圖里琛抽風,非要拉雍正帝來見隆科多,不然的話,弘曆真就危險了。

而弘曆,才是雍正帝最在意的人,這種在意的程度,不僅僅是他的人身安全,更在乎他的名聲!

關於這個問題,在老八胤禩臨終前寫給雍正帝的信中,也說明了一切:

「四哥,我輸了,可你呢,卻並沒有贏,你咬著牙苦苦地熬著,得到了什麼,得到的只是身前身後的罵名罷了。」

是啊,天底下的罵名全都讓雍正帝一個人占了,殺功臣,滅兒子,誅清流,堵文人,隨便一件事拎出來,都夠罵他十年了。

他難道喜好這一口,就願意留罵名?

並不是!

因為他也是人,也有扛不住的時候,比如河南罷考案,當時可是跟全天下的文人為敵啊。為此弘曆還當著雍正帝的面下跪,並說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話:

「讓兒臣跟他們去斗,就是得罪了全天下的讀書人,兒臣一個人擔下來!」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讓愛子心切的雍正帝怎麼辦?

當然得把罵名接到自己頭上啊!

九、

所以,躺在病床上的老十三胤祥,見雍正帝對弘曆如此之好,都感慨萬分:

「遇到皇上這麼一個好父親,弘曆真是有福啊!」

是啊,人家弘曆的父親願意去幫自己承擔罵名,自己的父親卻無緣無故圈禁自己十年,來完成自己的寬仁政治。

雍正帝自從給了弘曆職務以後,就一直讓其在大家面前表現,他前腳罰孫嘉誠去求雨,後腳又讓弘曆去安慰那群清流;他前腳命田文鏡嚴加處理那些罷考的考生,後腳又派弘曆去安撫這些人;他前腳要砍了李紱,就連三王爺拿著御前免跪特權來換都不答應,後腳卻在弘曆的磕頭下掏出了赦免詔書;

這樣一來,得罪讀書人的事,都是雍正帝乾的,反而是弘曆一直向著大家說話。

就連弘時都派出殺手了,一心要置弘曆於死地,人家都以寬容之心,不想打擊報復。那作為老子的,替他幹掉弘時,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而且,雍正帝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眼中容不得沙子。

既然要給弘曆樹立這麼一個完美君主形象,自然不會讓他干手足相殘的事,而且這件事還是大機率事件!

還是那句話,知子莫過父,弘曆去山東,一路殺了那麼多官員,雍正帝太知道了。以弘曆的性格即位,那殺伐決斷比自己有過之而無不及,就算弘時已經被永久圈禁,就算弘時已經出家為僧,就算弘時已經被貶為庶人,弘曆會放過他?

十、

別逗了,老八胤禩就跟弘時說過:

「關鍵時刻,弘曆想要殺你會毫不手軟!」

也就是說,雍正帝能預見到不久的將來,自己去世後,弘曆會沖弘時下手。可一旦下了手,難免就會落下「手足相殘」的罵名,這對於一心將弘曆塑造成完美君主的雍正帝來講,實在太過殘忍。

既然弘時怎麼著都難逃一死,為什麼不死在老子手上呢?

反正安在自己頭上的罵名多了去了,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何樂而不為呢?

連老八胤禩臨終前都勸雍正帝:

「其實輸也罷,贏也罷,到頭來不過是過眼雲煙,你太放不下了。」

是啊,若是雍正帝泉下有知,知道自己留下的全國巡演的曾靜被弘曆這小子搞死後,估計心中也會懊惱。

合著這小子真把老子當冤大頭了,好不容易找了個曾靜,全國宣講朕的苦楚,少點罵名。好嘛,你這一下子,不僅將代言人搞死了,連帶著把《大義覺迷錄》也給禁了。

這還沒完,連雍正帝的死因,也被乾隆帝給此地無銀三百兩了:

「皇考萬幾餘暇,聞外間有爐火修煉之說。聖心深知其非,聊欲試觀其術,以為遊戲消間之具,因將張太虛、王定乾等數人,置於西苑空閒之地,聖心視之,如俳優人等耳,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

我看弘曆你是不想讓老子有一點好啊!

雍正帝這罵名,看來是真洗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