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看懂八王議政逼宮時的三個細節,才明白雍正究竟有多毒

2024-01-13   楊角風發作

原標題:雍正王朝:看懂八王議政逼宮時的三個細節,才明白雍正究竟有多毒

在《雍正王朝》中,最驚險的片段,莫過於八王議政逼宮了,那也是不甘心失敗的八爺黨向雍正帝發起的最後一次進攻。

可以說這段劇情讓人看得相當揪心,面對老八胤禩一夥兒的咄咄逼人,雍正帝冷汗直冒,踉踉蹌蹌,幾乎都坐不穩了。若不是後來躺在擔架上的老十三胤祥及時趕到,恐怕老八胤禩的陰謀就要得逞,雍正帝也將被架空,被廢也是早晚的事了。

直到我(楊角風)再次重刷劇情,看到這幾個細節後,禁不住冷汗直冒,原來我們都被騙了,八王議政逼宮本就是一場騙局!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系列文章:我們都被看似無助的雍正騙了,八王議政逼宮是個局中局!

一、

八王議政逼宮這件事之所以會發生,其實是有個前提的,那就是雍正帝的新政影響到了旗人的利益。

事實上,之前的攤丁入畝啊,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火耗歸公等新政的推行。真正影響大的是漢人,並非旗人,這也是為什麼河南那群考生鬧得最大的原因所在。

但是,雍正帝後來嘗試推行旗人自種這個政策,才對旗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當時伯倫不歸酒樓經常聚集著這麼一群旗人,不幹活,白領工資,每天除了喝茶就是逗鳥,閒得蛋疼後還喜歡說三道四,指點江山,影響極壞。在這種情況下,雍正帝打算停止供養他們,但分給他們土地,讓他們自己去養活自己。

按理說,這是一件好事,平白無故分到了土地,到時候轉手租出去,自成地主了,小日子別提多滋潤了。事實上,很多旗人也是這樣乾的,因為他們壓根就不會種地,也不會去學。這就導致,這項工作根本就推行不下去,這一點老十三胤祥也提醒過雍正帝。

讓他們交稅,他們就不收土地,也不種,甚至賣掉土地。讓他們不交稅,他們又會繼續吞併土地,漢人還不滿,結果,這就成了無解的難題了。

所以,怎麼把這些旗人按住,反倒成了雍正帝的心頭之急,整頓旗務也迫在眉睫,不然推行的新政就要功虧一簣了。

當然,原本他是希望年羹堯能帶頭干這件事,可惜被拒了,這才有了忍痛殺年羹堯的舉動。

二、

那麼,對於雍正帝急於整頓旗務的心思,老八胤禩他們清楚嗎?

很清楚!

因為旗人這一塊的管理,跟我們理解的皇上管臣民還不太一樣,這個問題只要是少數民族統治,就有。我們大家得理解,蒙古大汗跟元朝的皇帝並不是一個概念,同樣,蒙古大汗跟清朝皇帝也不是一個概念。

在劇中,康熙帝帶著眾位皇子皇孫去熱河狩獵時,曾經接見了蒙古王公。當時他就不是以皇上的名義接見,而是以蒙古大汗的名義接見,自從皇太極滅了最後一任大元皇帝林丹汗後,他就成了事實上的蒙古大汗。

到了雍正帝這裡,對於普通人來講,他是皇上,對於蒙古人來講,他則是大汗,對於旗人呢,他又成了八旗旗主!

而整頓旗務,說白了便是,既然國法沒法制約你們這些旗人,那咱就用家法來約束。

而要用家法,那就不是雍正帝這一個旗主說的算了,就得幾大旗主王爺,也就是家長們坐一起共同商議,這樣的家法制定出來,才有約束力。

隨著聯合起來彈劾田文鏡,抵抗新政的清流一派被打倒,旗人們又蹦出來反對自種。再加上老十三胤祥已經病入膏肓,雍正帝自己也快下不來床了,老九胤禟他們覺得反抗的時機已經成熟:

「八哥,是時候了,該怎麼干,您就交個底吧?」

隨著老十胤誐,以及在場的其他官員的附和,老八胤禩做出了決定。

三、

按照老八胤禩的設定,整個八王議政逼宮的過程,一共分三步:

第一步,由弘時去向雍正帝進言,邀請關外的鐵帽子王爺們進京,共同商議整頓旗務的大事;第二步,在大家商議的過程中,突然就提出恢復祖制,實行八王議政,大清朝不再皇上一個人說的算;第三步,雍正帝肯定不會同意,到那時候就要控制京城武裝力量,實行武力逼宮,也叫兵諫。

事實上,一切也是按照老八胤禩的設定在走,雍正帝果然同意鐵帽子王爺們進京。而弘時也順利的利用弘晝,讓豐臺大營實現了共管,斷了外援。與此同時,隆科多也成功被老八胤禩拉攏,且控制住了大內侍衛總管圖里琛。

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八王議政逼宮大戲,正式上演了。

朝會上,雍正帝先是自誇了一頓,說自己推行的新政太好了,不僅給財政增加了收入,還獲得了廣大老百姓的支持。所以,咱們下面要再接再厲,繼續深化改革,開始整頓旗務。

末了說了一句,大家盡情發言:

「言者無罪。」

好嘛,這句話算是要了老命了,因為話音剛落,就有個鐵帽子王,也就東信王永信站出來發話了:

「皇上剛才說新政如何如何好,可臣等在奉天聽到的卻不是這樣。」

此話一出,雍正帝就意識到了,今天這場朝會,恐怕是沒那麼容易結束了,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四、

那麼,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八王議政逼宮,雍正帝真的一點防備都沒有,若是老十三胤祥沒有及時趕到,他還有後招嗎?

確實,從當時的情形來看,雍正帝確實傻眼了,除了緊緊攥著手帕直冒冷汗以外,好像很無助的樣子。尤其是喊圖里琛調兩隊御林軍無果後,更是癱瘓在地上,有一種大勢已去的感覺。

若我們也這麼簡單的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一切都在雍正帝的意料之中。

為啥這樣說?

先看弘時向雍正帝進言,說現下的當務之急是整頓旗務,而雍正帝是咋回的?

「整頓旗務雖說重要,這不過是滿人窩子裡的事情,雖說急務,也不是什麼急中之急!」

結果弘時還是繼續講,說什麼旗人歸八旗管,咱們該把八旗王爺叫到京城來,大家坐一起共同商議此事。

此話一出,雍正帝當時就坐了起來,十分警覺的問到:

「這話是誰對你說的?」

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表現,一般人做出這種反應,要麼是對方提出的建議絕妙,自己不由得叫好,但轉念一想,這麼妙的招,弘時自己是想不到的。

要麼就是這個建議自己早就想到了,現在還屬於考慮狀態,結果被人突然說了出來,自己驚訝萬分,擔心自己的策略泄露,所以才會有點吃驚和生氣。

顯然,從後面弘時嚇得突然跪倒在地,拚命解釋就能看出來,顯然後一種可能性最大!

五、

因為接下來雍正帝的舉動,很不同尋常,尤其是跟老十三胤祥的那番對話,很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因為讓八旗王爺進京這事,剛從雍正帝嘴裡提出來,老十三胤祥就敏銳的感覺到這事風險太大。因為平時跟這些王爺聯絡的就是老八胤禩,到時候他們要是搞什麼么蛾子,怎麼辦?

結果雍正帝不以為然,說了一句:

「讓他去辦,翻不了天!」

那麼,雍正帝能不能預料到,老八胤禩要和這群旗主王爺們搞貓膩呢?

那肯定能啊!

在弘時自告奮勇接迎接旗主王爺整頓旗務差事之前,弘晝嘴滑,提到了旗人把分到手的地都賣了,就是不肯種地。當時雍正帝是發飆了,問為什麼這麼大的事不告訴朕?

李德全提到,是八王爺說皇上太過操勞,這種事就不要打擾他了。

結果雍正帝來了一句:

「說,是誰煽動他們賣地的?」

雖然雍正帝是在問弘時,其實他心中何嘗沒有一個答案,他只不過是來驗證一下,弘時到底跟自己說實話,還是敷衍過去。

結果,在雍正帝的一再追問下,弘時還是讓他失望了,沒給出雍正帝想要的答案。而在場的弘晝卻全都明白,所以雍正帝剛喊了一下他的名字,他就迫不及待說:

「兒臣既沒有三哥的這份心思,也沒有四哥的辦事能力,只是身子骨結實,只望能把皇阿瑪的病移到兒臣的身上。」

六、

那麼,雍正帝究竟知不知道,是誰在煽動旗人們將手中的地賣了,抵抗新政?

這還用猜嗎?

用腳指頭想想也知道是誰啊,畢竟當初雍正帝下達這個旗人自種聖旨的時候,老八胤禩就是帶頭反對的那個,理由是:

「凡是聖祖仁皇帝定下來的事,都不可更改!」

這句話他可不是說了一次哦,連隆科多都不知道當著雍正帝的面說過多少次了,所以,雍正帝又怎麼會相信老八胤禩連同進京的旗主王爺們,會跟自己一條心,真心想整頓旗務?

所以,他才會對老十三胤祥講,自己想利用這件事擠膿包:

「這個人啊,一向水深難測啊,正好借這件事看看他心裡頭,究竟是些什麼打算?要是膿包,遲早得擠了他!」

不僅要擠膿包,還利用這件事,繼續試探弘時究竟跟不跟自己一條心?

要知道,後來雍正帝處死弘時的時候,自己就親口說過。當初科場舞弊案發生後,他就懷疑是弘時泄露了考題,而且弘時還迫不及待要將張廷璐滅口。作為一個有劣跡的阿哥,雍正帝又是一個多疑的人,怎麼可能毫無防備,讓他跟老八胤禩聯合?

除非雍正帝這是給弘時機會,看看他能否迷途知返,懸崖勒馬,否則解釋不清。

畢竟連躺在擔架上的老十三胤祥,都能看出來弘時有點不對勁:

「但皇上要多留個心眼,我總覺得在他身上,有八哥的影子!」

七、

所以,這一切疑點都表明,雍正帝是能提前預知到旗主王爺們進京,會搞事情的。

不然的話,他也不會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把弘曆放出去,讓他去李衛那待著。老十三胤祥也不會在聽到雍正帝做這種安排時,感慨一句:

「遇到皇上這樣的一個好父親,弘曆真是有福啊!」

是啊,作為對弘曆最有威脅的弘時,這時候已經成了雍正帝考核的對象,成績的好壞將會決定其生死。而自己去應戰老八胤禩的陰謀詭計,怕出意外,還特意把弘曆派出去。這怎麼看,都是雍正帝提前做安排,為最後一戰做準備。

那麼,在八王議政逼宮時,又有哪些細節表明,雍正帝早有安排呢?

有!

有三處不同尋常的細節表明,雍正帝對八王議政逼宮,早有準備!

第一個細節,那就是雍正帝的微笑,這個微笑所出現的時機,很微妙。是在旗主王爺們提出八王議政,且老八胤禩終於站出來,大力支持之時。按理說,當時情況這麼危急,自己就要被拿下了,雍正帝怎麼會有心情笑出來呢?

很簡單,因為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這一刻,為了讓老八胤禩徹底露出馬腳,這樣他才有足夠的理由去拿掉他。

也只有這樣,才能不違背康熙帝的臨終囑託,以及老十三胤祥一直在意的兄弟情義。才能問心無愧,毫無顧忌的去處理阿其那,賽斯黑,且沒有啥心理負擔。

八、

既然雍正帝早有安排,那為什麼老十三胤祥未及時參加朝會,他卻很是擔憂?

很簡單,以老十三胤祥俠王的特性,他是反對對兄弟下手的。再加上他早已病重,雍正帝在計劃這一切的時候,根本就沒把他考慮進去。之所以擔心他不在,倒不是希望他能去豐臺大營叫兵,而是擔心他會被老八胤禩控制起來,以此要挾。

大家想一下,躺擔架上的老十三胤祥,隨便去了一趟豐臺大營,輕輕鬆鬆就控制了局勢。那若是豐臺大營的兵真就進了京城,見到了大殿上的老十三胤祥,難道就控制不住了?

說白了,豐臺大營是共管,啥叫共管?

就是共同管理的意思,試問,四個外來的參將,突然就要求原本的參將們造反。這還是在原本的參將們對他們有意見的前提下,請問你是跟著他們造反好呢,還是將他們拿下,並去皇上那邀功好呢?

要知道,早在康熙帝時期,豐臺大營就是老十三胤祥的天下了,這個問題還是鄔思道說的:

「十三爺多年帶兵,現在的豐臺大營,西山銳健營和步兵統領衙門,一半的軍官是十三爺使出來的。」

等到了雍正帝時期,豐臺大營更是只聽皇上和老十三胤祥的命令,當時面對前來接管的旗主王爺,提督就說了:

「軍隊的防務沒有聖旨,或是十三爺的手令,末將不能擅自接受。」

另一個提督更直接:

「末將直接聽命於十三爺,這是皇上欽定的!」

九、

所以,幾個旗主王爺帶了四千兵馬,就想控制豐臺大營只聽命於皇上的幾萬人馬,怎麼可能?

就算弘晝假傳了聖旨,但畢竟聖旨沒到,豐臺大營的提督會信?還是說,他沒有手和腳,不會快馬回京彙報一下?

要知道,雍正帝即位後,對軍權抓的很嚴,連張廷玉都說過:

「十三爺曾和我說起過這事,軍隊乃朝廷社稷干城,無論王公大臣,不得擅自擁兵。」

所以,老十三胤祥去不去豐臺大營,都不影響這個結果,到時候他們自然會按照原計劃殺到的。

那麼,八王議政逼宮時,第二個不同尋常的細節是什麼呢?

是睿親王的微笑!

大家可以仔細看那段劇,不管是跟老八胤禩等人在一起商議秘事,還是在朝堂之上。睿親王一直是默默關注著諸人,一句話都不說,即使各位王爺都激動萬分,迫不及待訴說著八王議政要求時,他依然穩坐泰山。

直到老八胤禩終於忍不住了,跳出來指責雍正帝時,他才露出了詭異的表情。再到張廷玉訓斥各位王爺忘了祖制時,其他人全都羞愧的低下了頭,唯獨他環視眾人,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甚至在老十三胤祥尚未到達的時候,面對雍正帝的誇獎,他竟然是面帶笑容下跪稱謝。這一舉動,直接讓老九胤禟慌了手腳,他顯然沒料到睿親王可能是臥底:

「這睿親王進京,和其他三位王爺一樣,在一起一同議了整理旗務的綱目,還一起建議了八王議政,並沒有誰在背地裡另起爐灶啊。」

十、

果然,事後雍正帝處理了其他王爺,唯獨沒有處理睿親王,足可見,他極有可能便是雍正帝打入旗主王爺們內部的臥底。

第三個細節便是圖里琛的口誤!

當老八胤禩即將跳出來之時,雍正帝喊圖里琛調兩棚御林軍進來,結果圖里琛說了一句:

「皇上,奴才失職,奴才有罪……」

這裡面是有問題的!

御林軍是民間的說法,清朝並沒有御林軍,那麼圖里琛這樣說,究竟是何意呢?

要知道,圖里琛的身份是御前侍衛總管,手下有一千多名御前侍衛,而且這些人都是不歸隆科多管的。如果他說,自己的手下被隆科多控制了,那符合當時的場景。可他說的是,自己的手下都被隆科多的兵調換了,這就有問題了。

而且就劇情來看,圖里琛曾經帶兵跟隆科多的兵有對峙,怎麼突然就繳械,且自己還沒被控制呢?

如果說圖里琛是個投機倒把之人,倒也符合其人設,但雍正帝是啥人,有了污點的御前侍衛,以後怎麼可能還有機會繼續留在自己身邊?

況且,圖里琛的另外一個身份是粘杆處管帶,手下有一支特種部隊呢,怎麼可能這麼容易繳械?

所以,他敢這樣騙雍正帝,日後還能繼續受重用,只有一種可能,他這是跟雍正帝在對暗語。也只有自己提到侍衛們被控制了,才能徹底讓老八胤禩他們放下警惕,露出狐狸尾巴。

所以,圖里琛說完這些話後,雍正帝就開始打量現場的大臣們,以此來判斷哪些是八爺黨成員,哪些不是。

等到大局已定,圖里琛再次進來,這時候已經到了收網階段。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幾個穿黃馬褂的御前侍衛,押著那幾個造反的參將進來。

黃馬褂哎!

這不恰恰說明,圖里琛的御前侍衛並未被控制,之前所謂的被控制,是假的了?

看了沒,這位打頭的是德楞泰,另一個御前侍衛總管哦,他跟圖里琛一明一暗,將隆科多忽悠的好慘啊。

所以說啊,雍正帝好一招引蛇出洞,將八爺黨成員一網打盡,實在是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