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看懂了年羹堯的滅亡,才明白背後下刀子的張廷玉有多毒

2023-12-23   楊角風發作

原標題:雍正王朝:看懂了年羹堯的滅亡,才明白背後下刀子的張廷玉有多毒

在《雍正王朝》中,若問哪個人物的死最轟轟烈烈,恐怕沒人能比得上年羹堯,昔日的年大將軍了!

年羹堯從雍親王府的奴才做起,一步步做到了撫遠大將軍的位置,吃菜只吃白菜心,吃肉只吃裡脊肉,連就寢都要翻牌子。最終引起眾怒,不僅百官容不下他,連自己的主子雍正帝都對其產生了殺心。

雖說在年羹堯死亡的問題上,有很多人起到了助攻作用,但真正迫使雍正帝痛下殺心的不是別人,正是歷經三朝而不倒的重臣——張廷玉。

那麼問題就來了,張廷玉一生謹小慎微,很少就這種得罪人的差事發表意見。可是,在面臨年羹堯去留問題時,他為什麼明確表態要處死年羹堯?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系列文章:看懂了年羹堯的滅亡,才明白背後下刀子的張廷玉有多毒!

一、

年羹堯職業生涯的最高峰,莫過於雍正朝西北大捷之後,進京述職了。

也正是這次進京,圍繞著年羹堯所發生的種種,也給他的最終滅亡,埋下了伏筆。就像之前寫李衛的時候,特意強調的那樣,當一個人功績大到賞無可賞時,也就到了賜死的時候。只可惜,那時候的年羹堯被屎糊了眼睛,並沒有明白這條真理。

所以,當他帶領著親兵走到城門口時,雍正帝是帶著百官前來迎接的。或許是他自己也懵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場面,一時沒反應過來。也或許真覺得自己就該享受這種待遇,畢竟之前雍正帝寫給他的聖旨中,就提到了要給他最高的禮遇:

「你是朕的恩人,也是我大清的恩人,朕在北京等著你,為你慶功,做個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樣,給天下人看看!」

總之,當老八胤禩喊出「百官跪迎」的命令後,年羹堯竟然連同部下,馬都沒下來,就這樣注視著百官跪下來迎接。

因為年羹堯的視而不見,也讓眾跪倒在地的官員怨聲不斷,比如隆科多在私下裡嘀咕:

「什麼東西?」

但孫嘉誠跟別人不一樣,他早就看年羹堯不順眼了,這一次又見他如此飛揚跋扈,目中無人,氣不打一處來。所以,當年羹堯跟雍正帝相擁著進城之後,他在後面跳著腳的罵:

「簡直無人臣之理,我要參他!我要參他!」

二、

年羹堯很幸運,不管是雍正帝當上皇上,還是還沒當皇上,他總能在關鍵時刻做出一些讓主子開心的事情來。

但,這種開心,又總是夾雜著一些額外條件,讓雍正帝在開心之餘,不免有點膈應。

比如他最早出場的時候,是在揚州,早早就在碼頭那迎接老四胤禛了,還說在哪裡都沒有在主子身邊安心。老四胤禛一高興,就把他弄回京城了,結果沒多久,就因為追繳戶部欠款失利,他就在老八胤禩舉薦下離開京城去了四川。最後老四胤禛藉助熱河狩獵一事,特意給年家抬了旗,這才又重新拉回了他。

後來老四胤禛派他去江夏鎮「剿匪」,他先是去康熙帝那探口風,隨後又見錢眼開,直接血洗了江夏鎮。讓老四胤禛不得不保他的同時,還得特意派了個李衛去監視他,防止他再蠻幹。

再到後來,老四胤禛以舉薦老十四胤禵為大將軍王為條件,讓年羹堯當陝甘總督。結果這小子偷偷回京,不先去拜訪主子,反而先去了老八胤禩那。最後老四胤禛實在沒辦法了,只得納了年秋月為側福晉,這才又重新安穩了年羹堯的心。

但就像前面說的那樣,手裡能給的賞賜總會有一天會用完,而年羹堯的野心卻永無止境。

這次回京,雍正帝就直接跟年羹堯講了:

「你給大清立了大功,論理就是封你個王爺也不過分,不過自古以來異姓封王,多沒有好下場,朕這是愛護你!」

三、

如果說前期雍正帝為了能順利上位,確實需要拉攏年羹堯,又是給抬旗,又是娶他妹妹的。但這時候,他還這麼寵年羹堯,就有點匪夷所思了,為啥會這樣?

其實很簡單,因為即位後的雍正帝,實在是太有挫敗感了。他上台之後,就這麼幾個動作,什麼鑄造新幣啊,追繳欠款啊,開科取士啊,再有就是西北戰事了。

可是,主持鑄造新幣的老八胤禩,是換著法的騙他,若不是孫嘉誠指出這其中的弊端,還不知道會瞞到他什麼時候呢。

追繳戶部欠款,則是隆科多舉薦的人,也就是諾敏在騙他。當時他一高興,還賜了「天下第一巡撫」的牌匾給諾敏,結果被狠狠的打臉。

開科取士吧,這次可是用的張廷玉的親弟弟,也就是張廷璐來主持。結果呢,又搞出一出科場舞弊大案,弄得雍正帝是一點面子都沒有。

唯獨西北戰事,他用的是自己的人,也就是年羹堯,他急需一場勝利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以此來消除朝廷上下對自己的質疑之聲。

這一點,鄔思道也看出來了,所以才會親自去了趟西北,說服年羹堯出兵決戰,取得西北大捷。

第一個得到消息的是老十三胤祥,他一時找不到雍正帝,於是讓張五哥滿大街喊:

「西北大捷嘍!」

當時雍正帝還在佛堂念經呢,聽到這個消息,也是激動地哭起來,是啊,他太需要這場勝利了。

四、

正因如此,他才會一再強調,年羹堯是自己的恩人,是大清的恩人,不管他這次進京提什麼條件,都會答應他!

就算出現了「百官跪迎事件」,就算出現了「卸甲事件」,就算出現了「年選問題」,都不影響年羹堯在雍正帝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在面對孫嘉誠對年羹堯的彈劾時,雍正帝也是一壓再壓。即使他借天象抨擊年羹堯,還真求下了雨來,也沒影響雍正帝的判斷。

甚至,為了消除年羹堯的負面影響,他還自己當調解人,請孫嘉誠和年羹堯一起吃飯。

在飯局上,雍正帝也對年羹堯提出了自己的三點要求,看看年大將軍能否同意?

第一點要求:

「亮工啊,西北是不是還需要十萬兵,能不能再裁減一些?」

第二點要求:

「那這每月一百五十萬兩的軍需開支能不能再縮減一些?」

第三點要求:

「那麼這一百五十萬兩能不能在西北四省解決,不要朝廷在另外籌款了?」

可惜,這三點要求,都被年羹堯給一一拒絕了。當然,不能說他拒絕就錯了,畢竟當時的叛軍主力雖被剿滅,但他們還是隨時可以捲土重來的,需要這些兵力震懾。而且,這些銀兩已經是最低標準了,當初決戰之時可是現在的四倍還多。最後,西北戰事剛停,當地的人民本來負擔就重,再讓他們自己解決,更是雪上加霜啊。

五、

至此,雍正帝跟年羹堯的最後一面,到此結束,再見面可就是陰曹地府了。

按照劇中的說法,年羹堯的滅亡,是從殺掉孫嘉誠開始的。因為他殺掉了清流領袖,點燃了滅亡的導火索,最終導致百官彈劾,被雍正帝所不容。

但這些,都是我們看到的外在表現,年羹堯真正被滅的原因並非如此。事實上,他殺掉的人多了去了,江夏鎮幾百口子冤魂不說,什麼手下大將富寧安啊,朝廷派來運糧的糧道啊,甚至雍正帝的女婿哈慶生都死在其刀下。

雍正帝怪罪過嗎?

而且,孫嘉誠本就跟年羹堯不合,這一點雍正帝很清楚的。他還執意將其派往西北,難道就沒預料到這種事情會發生嗎?

他預料到了,甚至於把孫嘉誠派往西北,就是為了讓年羹堯殺!

道理也很簡單,孫嘉誠此時已經成了名義上的清流領袖,他說的話能起到左右群臣的作用。而且,清流這一夥就是為了參而參,根本就不考慮時局是否合適,比如後來參田文鏡!

但是,孫嘉誠卻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那就是借天象抨擊朝臣:

「根據我朝名臣于成龍推的易理,京師久旱乃是朝中有奸臣,這個奸臣就是年羹堯!」

天象這個東西,只能皇上拿出來說事,你一個臣子借天象來下達命令,是大忌!

是啊,這次你求雨成功了,說是天意,那下次你又拿天象來抨擊異己,那皇上是聽,還是不聽呢?

六、

後來的清流派確實就成了雍正帝的眼中釘,手中刺,他們不分青紅皂白,只要是異己,都參!

比如劉墨林就是因為替田文鏡說了幾句公道話,結果呢,這群清流就說他望風梯榮、取媚皇上,還要一塊參他!

所以,年羹堯替皇上除掉孫嘉誠,本來對朝局有利,畢竟失去了清流領袖,群龍無首,就可以將那群官員各個擊破。

而年羹堯之所以被撤職,是因為他跟雍正帝不一條心了,竟然拒絕推行新政,這才是雍正帝最在乎的事情。他這麼費勁的支持西北戰事,就是希望戰事平定下來,他好倒出手來全力推行新政。

他把孫嘉誠派去西北,可不是為了給年羹堯氣受的,而是表明一個態度,要讓孫嘉誠在西北推行旗務整頓。如果年羹堯願意主動推行新政,也就沒有孫嘉誠被派去這一說了,甚至雍正帝怕他不推,還下了一封硃諭:

「若倚功造過,必致反恩為仇!」

就算年羹堯殺掉了孫嘉誠,如果他自己表態,將會全力推行新政,雍正帝也不會把他怎麼樣。

但是,他的行為等於是明確拒絕雍正帝,就是不肯推行新政,這就犯了大忌了。

是啊,那麼多清流合夥反對田文鏡推行新政,雍正帝冒著罵名,將他們砍頭的砍頭,免職的免職。旗主王爺們反對推行新政,不是一樣給老八胤禩起名阿其那,給老九胤禟起名賽斯黑,永久圈禁。

七、

就算是自己的親兒子弘時,因為預料到可能會阻礙弘曆繼續推行新政,不是一樣賜死了?

年羹堯滅亡,就滅亡在這裡!

所以,縱使雍正帝有一百個不能殺年羹堯的理由,只要有這麼一條就夠了。可是,若這樣殺了年羹堯,難免給人留下過河拆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印象。這也是雍正帝一直猶豫不決,一直在詢問身邊的重臣,年羹堯真的就得死嗎?

確實,自從孫嘉誠被殺之後,說年羹堯壞話的人越來越多。連受過他恩情的李衛,都曾經跟雍正帝說過:

「乾脆把他的大將軍給免了,鄔先生早就跟我說過,年羹堯這個人遲早會闖出天大的禍來。」

但是,這些人都知道雍正帝的脾氣,只會提到撤年羹堯的職務,而從來沒有一個人敢叫皇上殺掉年羹堯。

而張廷玉卻是唯一的一位: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也正是因為張廷玉的這句話,讓雍正帝痛下殺心,就算年羹堯已經成了杭州城下的一個無名小卒,還是難逃一死。

雖說壓倒年羹堯這頭駱駝的稻草有很多根,但無疑張廷玉這根成了最後一根,這就奇了怪了。

張廷玉在雍正帝可是一向謹小慎微,沉默寡言,像鑄造新幣,他明知道這裡面有貓膩,也不敢跟皇上明說。像山西諾敏獲贈「天下第一巡撫」牌匾,他明知有點操之過急,但也沒勸。

八、

即使有關自己親弟弟張廷璐生死問題的科場舞弊案,他明知道幕後兇手是誰,也是一樣不敢說出來。

可是,面對年羹堯的去留時,他為什麼卻成了最後那根稻草,明確表態支持雍正帝殺掉年羹堯呢?

雖然同朝為官,但年羹堯跟張廷玉本就不是一路人,倆人的關係也並不好。他們倆唯一的一次交集,便是年羹堯血洗江夏鎮之前,特意帶著禮物去拜訪了。

當然,這四件禮物都各有含義,這裡就不細談了,臨走前,張廷玉送給年羹堯一句話:

「希望你多一點仁心,少一點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可惜,年羹堯並沒有聽,轉身就血洗了江夏鎮,劉八女一家,連帶著一些官兵共七八百口人,被殺了個片甲不留。

就算真實歷史上,他們倆都是康熙三十九年的進士,又同在翰林院工作。但是關係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因為張廷玉的父親張英,曾經評價過年羹堯:

「是兒音洪而厲,目炯而怒,縱使功名顯達,亦難免禍,汝其遠之!」

所以,大家能看出來,那次年羹堯進京,不僅隆科多啊,孫嘉誠啊對其有意見,張廷玉同樣是意見老大了。

是啊,憑啥雍正帝對自己的心腹百般縱容,對待自己這樣忠心的大臣反而是零容忍?

你明明知道科場舞弊案的主犯不是張廷璐,還非逼著我去觀刑,親眼看著自己的親弟弟被殺,這種滋味能好受嗎?

九、

年羹堯的死,對於張廷玉來講是好事,至少證明你皇上的心腹也不過如此,還是多關心一下我們這種所謂的外臣吧!

更重要的是,年羹堯啊,跟張廷玉有仇!

我們仔細看劇,就會很明顯的發現,張廷玉雖然沒有結黨,但也並不是孤臣。他在雍正朝雖然很少說話,但也不是沒有表過態,而他第一次表態就是為了孫嘉誠!

當時孫嘉誠這個二楞子因為鑄錢的事,鬧到了皇上面前,面對質問,張廷玉站出來挺了孫嘉誠:

「皇上,這裡面原本是有些弊病,國家開礦鑄制銅錢,可奸商們卻把銅錢,收了去鑄成銅器,制錢自然就少了……」

因為欣賞孫嘉誠,張廷玉晚上還特意去了一趟他家,宣讀皇上的旨意,將其封為監察御史。這樣一來,張廷玉也就有了一個真心感恩他的門人——孫嘉誠。

後來的科場舞弊案,張廷玉其實已經猜到了幕後主使是誰,畢竟某一天他進宮,明明白白見到了張廷璐跟弘時並排行走,心中早已有了疑問。

這也是為什麼面對張廷玉定罪的問題,他遲遲不肯上奏章彈劾,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弟弟冤!

也正是孫嘉誠的一次夜訪,救了張廷玉的命,不僅幫他分析了利弊,還幫他寫好了彈劾張廷璐的奏章。是啊,不管怎麼說,張廷璐是逃不掉的,只有彈劾他,才能獲得雍正帝的信任,以後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十、

孫嘉誠後來其實已經成了清流派的「扛把子」,也是第一任領袖級的人物,也是張廷玉在朝堂上的堅定支持者。

以張廷玉跟孫嘉誠的關係,在得知他要彈劾年羹堯的時候,完全可以勸一勸的。但是,張廷玉並沒有勸,因為從他的內心來講,他也瞧不上年羹堯。

可是,他知道雍正帝的脾氣,所以只能暗中相助孫嘉誠。

比如孫嘉誠跟皇上爭辯起來後,雍正帝扔掉了筆,讓他把年羹堯的罪狀一筆一筆寫下來。孫嘉誠真就袖子一挽,撿起筆來就要寫,還是張廷玉趕緊勸住了:

「孫嘉誠,這筆是你能用的嗎?」

張廷玉說這話的時候,雍正帝正歪著頭壞笑呢,若不是這一提醒,孫嘉誠要倒霉是肯定的了。

包括宣讀給年羹堯加封的聖旨啊,年選名單啊,張廷玉的表情是很不自在的。可惜,他萬萬沒想到,孫嘉誠就這麼被年羹堯給殺了,自己還不敢去靈前上香!

雍正帝為此還問他呢,為啥不去?

張廷玉回答說,本來想去,但人太多了,所以沒去。實際上,他已經知道雍正帝就要衝清流派下手了,他這一去必然會被奉為領袖,也會是替孫嘉誠報仇的首要人選。

可是,一旦那樣,他反而暴露了,不僅報不了仇,還把自己給栽進去了。

等到時機成熟,張廷玉又把新的清流領袖李紱給推出來當擋箭牌,完成了自己的復仇大業:

「我聽說年羹堯在杭州守城門,李紱摺子上說的一段話,至為透徹,年羹堯現在仍然穿著黃馬褂,昭示於城門之下,招搖於鬧市之中是何居心,無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鳥盡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你說,人人都精明到這種程度,換你我這樣的到了劇里,你覺得能活多少集,哪裡會是自己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