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7月18日 · 第二黃埔——廬山軍官訓練團

2022-07-16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7月18日 · 第二黃埔——廬山軍官訓練團

1933年7月18日,廬山軍官訓練團第一期開學。

地點:

星子

類別:

軍事

1933年廬山軍官訓練團第一期開學典禮 圖源:《廬山訓練紀實》

1933年7月18日,廬山軍官訓練團第一期開學。蔣介石在開學典禮上做《廬山訓練之意義與革命前途的演說》,稱這次訓練關係革命的成敗,黨國的存亡。

廬山軍官訓練團每期兩周,調集各地、各軍軍官,施以政治、軍事訓練。其主要課程有《剿匪要訣》、《剿匪部隊訓練要旨》、《戰時政治工作》等。並灌輸「不成功,便成仁」的精神教育。該團還從事收買、分化地方軍閥軍官的工作,聘請了以賽克特為首的德國軍事顧問團為指導,並請義大利、美國的軍事人員作教官。

訓練團計劃至10月第五次「圍剿」開始前完成三期,調訓軍官7500餘名。

資料來源:人民網

在國民黨軍事教育與培訓歷史上,黃埔軍校當然是第一號,這所軍校自1924年在廣州開辦,至今仍在台灣延續。此外,1930年代,蔣介石還開辦過面向軍官的短期訓練團,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廬山軍官訓練團。其規模之大,訓練軍官人數之多,在此前此後從未有過。

廬山軍官訓練團合計開設了三個年度,分別是1933年、1934年和1937年,每年約三期,訓練軍官多達2.5萬人。國民黨軍隊的大多數將、校級軍官,都曾在廬山受訓,老電影中經常出現的軍官們佩戴的刻有「成功成仁」的中正劍,就是在訓練團第一期畢業時開始頒發的。

中正劍 圖源:搜狗百科

第一期廬山軍官訓練團開設目的是為了「剿共」。經過接連四次對紅軍「圍剿」的失敗,蔣介石進行了深入的反思、總結,提出了兩個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其一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通過強制推廣保甲制以隔離紅軍與百姓的關係(見《歷史上的今天 · 5月28日 · 民國的保甲制度》),在經濟上封鎖蘇區。其二是採用堡壘政策,按照德國顧問提出的步步為營、穩步推進的新戰術,不與紅軍打游擊。

但蔣介石面臨著自己的軍隊紀律鬆弛、軍心渙散、技戰術水平過低的現狀,新戰術難以貫徹實施,因此他決定在廬山開設針對中下級軍官的短期訓練營,以從政治上、軍事技能上提高軍隊的整體素養。

他選擇在廬山,一方面因為牯嶺是國民政府夏都,九江、南昌是「剿匪」總部,軍隊聚集、交通便利。另一方面,培訓的技戰術主要是山地作戰、步炮協同、堡壘修築等項目,也必須選擇山區為訓練營地。

為此,他在廬山親自選址兩處,一處是牯嶺東谷別墅區旁的一片谷底,在這裡修建大禮堂、圖書館和宿舍樓(今廬山三大建築),作為面向高級軍官的培訓場所,他責成江西省主席迅速籌辦。另一處在五老峰腳下的海會寺下面的一片山坡,作為中下級軍官的訓練營地。

廬山海會寺 筆者攝於2022年5月

1933年6月25日,蔣介石頒布手令創建軍官訓練團,責成南昌行轅選調參加「剿共」的各級軍官,從7月起分三期輪訓,每期訓練時間為14天,每期2500人,共計7500人。7月1日,訓練團籌備處開始辦公。7月3日,時任十八軍軍長的陳誠在「剿共」前線臨川接獲蔣介石的委任,出任廬山軍官訓練團團長。同時,蔣介石從各級軍校抽調優秀的炮兵、工兵、射擊、通信等教官,並聘請德國、義大利和美國軍事顧問前來授課。此次訓練營的全稱為「中國國民黨贛粵閩湘鄂北路剿匪軍官訓練團」。

7月18日,訓練團在廬山腳下舉行了隆重的開營典禮,蔣介石站在石頭堆上,發表了重要演說,近3000名軍官、教官、軍士身著戎裝,昂首挺胸,聆聽總司令訓誡。

1937年7月18日,蔣介石在訓練團開學典禮上訓話 圖源:《廬山訓練紀實》

站在石頭堆上是因為訓練團的辦學條件太簡陋了。由於時間緊迫,營地又在距離九星公路兩公里的山坡上,此處荊棘叢生,並無可通車的道路,在半個月內為近3000人準備生活設施和訓練裝備絕非易事。為此籌備處派出工兵部隊和大批民工,實施高強度的施工作業。即便如此,也只能完成操場與射擊場平整等工作,並搭建了一批授課用的竹木棚,以及數百個居住用的帳篷。在操場前,用石頭壘砌了一個講台。由於尚未通電,演講只能靠吼,晚上點煤氣燈照明。

條件雖然艱苦,除了外國軍事顧問,蔣介石本人和中國教官們也都住在帳篷中,蔣介石為了表示同甘共苦,和學員一起啃黑麵包。的確,「圍剿」紅軍的山地作戰,軍官也不能談享受,吃不了這種苦,訓練還有什麼意義?

訓練營營地平面圖 圖源:《廬山訓練紀實》

訓練團的政治學習時間很長,蔣介石多次前來進行「精神訓話」,在講台上方,用竹竿子撐起巨幅的「服從統帥」四個大字,訓練團的簡易大門上,有他親手題寫的「軍人魂」。學員畢業,將獲贈《剿匪手冊》、《剿匪部隊訓練要旨》,以及那把政治意義特彆強烈的中正劍。

對將官進行思想教育,培養「絕對信仰」、「絕對服從」統帥的忠君意識,是蔣介石開設軍官訓練團的重要目的。就是在這裡,團長陳誠發明了對領袖「絕對信仰」的儀式化動作:凡在講話、會議等正式場合中提到「蔣委員長」或「委座」時,軍人必須起立立正,腳跟相碰。這種場景,在如今的影視中很常見。

訓練營大門 圖源:《廬山訓練紀實》

軍事項目主要由德國教官指導,訓練團成員被分成多個連營,除了進行射擊、工兵等戰術技能訓練外,還仿真「剿匪」實際地形,著重進行山地演習訓練。

1933年7月至9月,海會寺軍官訓練團三期結束,共輪訓中初級軍事幹部 7598人。與此同時,在廬山上開設了高級軍官訓練團,同樣也是住帳篷,搞軍訓和洗腦。

1933年9月25日,對中央蘇區的規模最大且採用全新戰術的圍剿行動展開,史稱「第五次反圍剿」,結果就不用說了。1934年,對訓練結果相當滿意的蔣介石又開設了第二期廬山軍官訓練團,培訓軍官8000餘人,訓練營的主題,由「剿共」改為抗日。由於受到日本人的反對,1935年的軍官訓練團改在四川峨眉山舉行。1937年,改稱為「暑假訓練團」在海會寺舉行,因「七七事變」,訓練團只開設了兩期,培訓軍官約7500人。

《蔣介石對軍官訓練團的掌控(1933 ~ 1945)》,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年增刊

1938年夏,日軍侵占九江,有「第二黃埔」之稱的廬山軍官訓練營地被戰火摧毀。

解放後,已成為廢墟的訓練團營地被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康復醫院,醫院搬走後曾做過國營廬山墾殖總廠的種兔廠。1958年,江西共大廬山分校在此開設,辦學時間長達24年。在《歷史上的今天 · 6月21日 · 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興衰錄》中,您可看到訓練團原址現在的模樣。

在原訓練團講堂上翻建的共大實驗室 筆者攝於2022年5月

筆者對照當年的照片,認為上圖的建築應當是在原訓練團講堂基礎上翻建的。1937年最後一次訓練團開班時,訓練營的條件改善了很多,房屋、禮堂等都是石制建築,與廬山上的別墅採用相同的建築工藝。1938年日軍占領九江期間,訓練營房屋基本被毀。

下圖是1937年蔣介石在陳誠等人的陪同下巡視訓練團時的照片。以筆者在現場的觀察,從道路坡度和拍攝角度判斷,照片後部的平房,與上圖建築位置相同。查營地地圖,此處為訓練營講堂。

1937年7月,蔣介石在廬山軍官訓練營 圖源:國家圖書館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1a2b7d9caa53607103ccc071b190a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