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掌故 | 崔若林——九江美食文化(上)

2023-11-24     馮曉暉

原標題:民俗掌故 | 崔若林——九江美食文化(上)

「民俗掌故」發布講述九江風俗文化的文章。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和「馮曉暉」兩個公眾號上發布,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繫方式見自動回復。

本文較長,分為上下兩篇連續發布。

九江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土著居民們以辛勤的勞動和卓越的智慧,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作為九江歷史文明重要的一脈——九江美食文化,則是其中的一方瑰寶。

九江「途通五嶺」「勢拒三江」,水陸交通十分便利,被稱之為川、陝、桂、湘、鄂、皖、贛的「七省通衢」。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與區位優勢,使得九江自古以來即成為「來商納賈」的都會,明清時期還是全國「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這種集散、聚焦之地理優勢,又使九江飲食得以萃取宇內烹調技藝之精華,凝聚吳楚飲食文化之神髓,以其獨特的風味傾倒了海內外無數食客。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九江烹飪界處處傳唱著春天的故事。川、湘、鄂、粵等各種菜系匯聚九江,各派名廚名師雲集九江,飲食風味主體逐步形成了博採南北風味之長,並蓄江南水鄉之秀的美食特色文化,因而九江佳肴迭傳,美點盈市,詩人詞曲稱頌不絕。與此同時,這些風格、內涵、魅力之美的飲食文化,也融入到九江地區歲時節日,社交禮儀,日常生活中。

1952年九江振興菜館餐票 收藏人:張廷

幾千年來,歲時節日文化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己成為傳承地域文化,和諧天人關係,點綴和豐富生活內涵的不可或缺的表達方式。歲時節日是由飲食和娛樂遊戲等兩大部分所構成的,在這兩大部分所組成的物質外殼之下,則充盈著豐富多彩、生機盎然的文化內涵。

非常有趣的是,幾乎九江所有的節日活動,都有些「有根有據」的美食典故和說道,根據不同季節和節令,有種種應時美食。如臨近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製作和貯藏印子粑、豆粑,印子粑、豆粑可燒、炒、蒸、煮,風味各有特色。山區有水碓年粑,因舂得透,滑糯異常,又不粘牙。多數地方吃年夜飯要吃炒年糕,以求「年年高升之意」。

每當正月十五元宵節,九江人一定要吃湯圓或元宵,湯圓和元宵有芝麻桂花糖餡、肉餡之分,元宵節吃元宵象徵著家庭的團圓、和睦、幸福。到清明節吃艾青團;立夏節家家嘗新,吃剛下來的鮮蠶豆,蒸米粉肉;五月初五端午節懸蒲艾,包粽子,煮茶葉蛋,飲泛雄黃酒,系彩辟惡;近水居民競龍舟……以角勝負,或餉以酒食,勝者得之,曰「奪標」。

八月十五中秋作餅相送遣,具菱藕瓜果為賞月之宴;九月初九重陽節吃重陽糕,以食糕代替登高以避災。重陽糕用糯米粉、砂糖、紅棗等製成,用旺火蒸熟,吃時用刀劃成菱形或方形,其味甜綿糯,十分怡人;臘八日造粥,雜以餳(一種飴糖)團果餅祀灶神。

重陽糕 編者配圖

飲食活動延伸到九江人與人的社會交往活動的各個方面,由此就出現了社交禮儀食俗及美食。親朋好友之間交往最多,每到親朋好友遇到重大事情,如結婚、生孩子、喬遷、患病等,總是要送些禮物去,而主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款待客人,把飯菜安排得豐盛些,儘量擺弄幾種美食,讓客人滿意而歸。人們談買賣、做生意也習慣於拿出美食邊吃邊談,往往飯吃完了,生意也談成了。

「無魚不成席」九江自古為魚米之鄉。菜品中有魚,意思是年年生活有富餘,所以桌上通常有一道「全魚菜」。一些時節,如在除夕年夜飯這道魚菜不能食,以示年年有餘;還有些地方只能食魚的中部,不動頭尾,表示主人辦事有頭有尾。魚席,顧名思義是指以魚為主要原料製作的宴席。「潯陽魚席」全席的食品雕刻、冷熱菜、湯及點心所使用的主料均用鄱陽湖出產的魚、蝦、蟹、鱉及其野蔬、鮮果等烹制。其特點是選料講究,烹制精細、造型別致、味型味別獨特。全席菜肴搭配和諧,色香味形獨具匠心。

1987年出版的《簡明中國烹飪詞典》對「潯陽魚席」介紹:「潯陽魚席是九江市名餚。九江素稱魚米之鄉,擅烹各種魚餚。潯廬餐廳的烹飪大師們採用新鮮的魚、蝦、蟹、鱉等原料,製成四冷碟、萬年青、酥鯽魚、魚鬆堆、鹽水蝦;四熱炒:煎魚餅、花杆魚、捲筒魚、芙蓉魚;六大菜:金錢魚肚、繡球桂魚、網油桂魚、冰糖魚脆、明月掛魚、紅酥鯽魚等名餚,皆脆嫩鮮香,爽滑適口,回味無窮,全席頗具特色。特別是該餐廳名師烹制的「清蒸鯽魚」更是節令名餚中的上品。

「小潯廬」餐廳的松子鱖魚 編者攝於2022年9月

九江口味迥然不同的美食小吃,見於食譜、民間者,不下數十百種。其中,有的已隨歲月而流失;有的因年代綿遠而鮮為人知;有的則經久不衰,依舊見諸市井之間。如鹽茶雞蛋、糯米水子、清湯、炒糯米、油炸豆腐、二來子油條等等,在當今的九江早市、夜市、街頭巷尾、車站、碼頭隨處可見,且為百姓常用食品。這些美食的歷史都不下數百年,是九江早年的傳統食品。隨著時代的發展,製作工具和工藝的改進,以及用料的考究,各種美味小吃也愈加精美和豐富。2021年,九江「十大名菜」、「十大名小吃」新鮮出爐,與此眾多的美食,其充分展現了九江美食的特色。

九江美食小吃的經營也很有特色。一種是開店設攤,店名商標講究有文化底蘊。還有一種是挑擔流動的經營。擔子是一根微彎的,兩頭翹起起的竹扁擔,一頭設有鍋灶,裝有美味小吃,另一頭是裝著碗、筷、匙、勺及各種作料和小抽屜,看起來像只駱駝,故稱「駱駝擔」。九江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輯的《九江老字號》書中,對此有生動的描寫,著名的民俗畫畫家陳尚秋先生還配上插圖。

駱駝擔 編者配圖

美食可以治病。懂點中醫的人,都知道唐代有個醫藥學孫思邈,他不但是個高明醫生,著有《千金要方》,流傳至今,而且又是個深通養生之道的學者。他主張食物治療病痛,在《千金要方》中特辟《食治》一章,暢述此義:「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

九江人深諳此理:端午節各地有吃莧菜的食俗,莧菜有清熱利尿的功能;還有吃紅燒雞、燉老鴨湯等,稱其有清熱降火之效;興吃大蒜,俗謂吃過大蒜,如遇雨或下水時,水不會滲入肚臍,有「端午不吃蒜,要被鬼來鑽」之謠。都昌老百姓重陽節興吃糟,以為當日吃糟能活血化痰舒筋和骨。彭澤居民臘月初八日則喜合瓜果豆米煮「臘八粥」,俗傳吃了臘八粥,可除寒保暖,祛病延年。修水艾米果,是用洗凈的鮮艾,加少量鹼煮至熟透,濾干水,揉爛再配以適量糯米粉搓勻做成,蒸熟食之甘中帶苦,嫩而不膩,不僅風味獨特,且能溫肺暖脾,散寒除濕,有防病保健之效。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九江的美食文化源遠流長,始於三國兩晉南北朝,興於明清之際,成於民國時期,發於新中國建立後,盛於改革開放,其內涵正如《九江美食》所載,九江美食文化大多與歷史名人、偉人及區位優勢、生態環境密切相關。

崔若林(作者像)

【讀後記】崔老師這篇文章,從高檔菜肴到市井小吃,從節慶飲食到各縣特產,將九江特色飲食幾乎全部涵蓋。因此,本篇也可以稱為「九江飲食文化」,或者是「九江特色飲食綜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c7204f8824a8ac96a71d3c1fff1d688.html